常吃魚,情緒穩

2024-07-09     保健時報

愛吃魚是一件好事,經常吃魚可以攝入更多的ω-3脂肪酸。近期,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常吃魚既有助保護心腦,又能讓人的情緒相對更穩定,更少出現衝動和攻擊行為。

每周吃一兩次魚有助穩定情緒

過去已有研究表明,大腦中存在攻擊性和暴力行為的基礎,與營養不良有一定關係。為了進一步弄清ω-3脂肪酸對情緒的影響,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神經犯罪學家阿德里安·雷恩博士及其小組針對涉及近4000名參試者的29項隨機對照試驗展開了薈萃分析研究。

研究人員將參試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每周吃兩次魚(或補充一定劑量的魚油),對照組保持平常飲食。在為期16周的跟蹤觀察中,研究人員記錄了所有參試者的攻擊行為變化情況。

綜合分析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參試者的被動攻擊行為(響應挑釁的行為)和主動攻擊行為(有計劃行為)都減少了大約30%。在調整了年齡、性別、治療持續時間和劑量等因素後,這一結果依然成立。

雷恩博士表示,儘管ω-3脂肪酸(經常吃魚或適量補充魚油)不是徹底解決社會暴力問題的靈丹妙藥,但新研究結果表明,每周吃一兩次魚就能幫助穩定情緒、減少衝動攻擊行為。

吃魚對健康有諸多益處

吃魚對健康有諸多益處。腦血管病變,會增加血管性痴呆和腦卒中的發生風險。一項法國的研究表明,多吃魚有助於降低這種風險。研究顯示,那些經常吃魚的人,其腦血管病變要比不怎麼吃魚的人少。

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分析數據顯示,多吃魚可以降低慢阻肺風險。研究發現,在女性中,與不食用魚者相比,每周吃魚4天及以上的人的慢阻肺風險要低17%,這種聯繫獨立於生活方式因素。

蘇州大學研究人員開展的一項橫斷面研究和分析提示,紅肉吃得越多,代謝綜合徵發生風險越高,而多吃魚可降低代謝綜合徵發生風險,禽肉攝入量對代謝綜合徵發生風險無明顯影響。魚肉吃得多的人代謝綜合徵發生風險較低,一定程度上與多吃魚後甘油三酯和空腹血糖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升高有關。

多吃魚和蔬菜,不容易變傻。一項針對年齡相關眼病研究的分析表明,吃蔬菜、水果、全穀物、魚、橄欖油,有助於改善認知功能。該分析還顯示,多吃魚和蔬菜可能對認知功能的保護作用最大。隨訪10年時,魚吃得最多的人認知功能下降速度最慢。

每周吃魚別少於300克

那麼,怎樣吃魚更健康?中國健康生活方式預防心血管代謝疾病指南建議,普通人應適量吃魚,推薦每周吃魚300克及以上。青島大學學者的一項分析也證實,多吃魚可降低冠心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分析顯示,每天吃魚20克,冠心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降低了4%。而每天吃魚60克,預防冠心病死亡的效果最佳。

一項對全球58個國家和地區7個研究近20萬人的分析表明,對於有心血管病的人,每周吃兩次魚(至少175克)有助於預防復發、降低死亡風險。

美國心臟協會發表聲明指出,每周進食1~2次富含長鏈ω-3脂肪酸的包括魚在內的海鮮餐,有助於降低心衰、冠心病、猝死和缺血性腦卒中。具體推薦是,每周吃兩次,每次2兩魚,但不要用油炸。另外,不建議用ω-3魚油補充劑來預防心血管病。

廣州生物銀行隊列的研究分析顯示,每周吃4~6兩魚,全因死亡率降低了15%,心血管病死亡風險降低了36%。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建議,每周最好吃魚2次或300~500克。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記者||燕聲

編輯|| 顏紅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1da7faab0bf1f222eed139c183662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