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安全型依戀」?父母可能還不知道,它對孩子的重要性

2020-08-09   育兒小娜

原標題:什麼是「安全型依戀」?父母可能還不知道,它對孩子的重要性

在這個社會上,有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沒有安全感,有的人可能會通過尋找伴侶的方式去填補自己的安全感,有的人可能通過養寵物的方式來給予自己安全感,給予自己安全感的方式各式各樣。可能是通過娛樂,可能是他人的陪伴,也可能是自己的付出。每個人對於安全感的需求都不同,孩子也不例外。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們通過觀察孩子的舉動,其實可以發現孩子他們也是有安全感區別的,有了孩子一離開父母他們就會哇哇大哭,會覺得很恐懼,他們很害怕一個人呆著,他們需要父母時時刻刻的陪伴著他們,而有的孩子就可以一個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們不會非常黏著父母。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系列的差別,到底是什麼因素影響了孩子的安全感呢?

這一切可能跟依戀人格有關

有那麼一些人需要別人無時無刻陪伴著自己,只要感覺自己「落單」,他們就覺得自己沒有依靠,會對自己變得非常的不自信,而有的人他們卻天生散發著自信的氣場,他們能夠自給自足,不容易出現沒有安全感的情況,這一系列的區別實際上都是因為他們的依戀人格所導致的。

陌生情景過程

有一位心理研究家,在做一個孩子與父母分離後重新接觸的情景實驗以後,發現兒童會時常存在對外界的強烈的依戀,而不同的孩子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狀態不一樣,主要表現為下面三種。

迴避型:

在實驗裡面所做出來的行為表現是當父母離開孩子的時候,他們的態度是沒有什麼變化的,他們還會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可是當父母回來的時候,想要跟孩子進行接觸的時候,孩子所做出來的表現卻是一種迴避的態度。

並且當這種類型的孩子在陷入焦慮,或者是處於情緒低谷的時候,都會「進入」一種自我封閉的狀態,他們會迴避他人的幫助,甚至有的時候會出現一種情況,父母給孩子提供幫助去安慰孩子,孩子卻沒有一點反應。在這類型的孩子會習慣性的迴避別人對於自己的幫助,或者是別人對於自己的關心,來起到保護自己的作用。

抗拒型:

一般在處於一個他不熟悉或者是感覺到陌生的地方的時候,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一種自我封閉的態度,不會想要去找一找有沒有一些好玩的東西,而是只是自己一個人呆著,並且他們在父母們離開自己的時候會感覺到內心焦慮,而當父母們回來的時候想要跟自己進行交流的時候,孩子的交流態度是拒絕的。

安全型

這種類型的孩子處於一個自己不熟悉的環境的時候,他們會尋求父母的關注,但不會過分需要父母的陪伴。

一般來說,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們離開孩子的時候,孩子都會產生一種分離焦慮,安全型的孩子他們也會有這樣子的焦慮,但是他們相較於其他兩種類型的孩子來說,他們會更加的相信父母,會把父母當成自己的安全港灣,也更願意去接受父母們的安慰他們面對父母的關心關愛都是會用一種比較直接的方式去接受,不會有其他兩種類型的孩子的逃避或者抗拒的做法。

三者區別:

抗拒類型跟迴避型孩子很相像,但是又不一樣,迴避型的孩子,他們對於父母的離開不會有那麼大的反應,但是他們會對身邊的很多事物抱著一種迴避的態度,不管是別人的關心或者是傷害,迴避型的孩子都會通過迴避這些事情來保護自己的安全,而抗拒型的孩子則會表現出比較激烈的反應。

而且這兩種類型的孩子長大以後,很容易會出現兩種極端的情況,要麼是非常的需要別人的陪伴,非常黏人,要麼是一點都不希望別人靠近自己,自己非常的高冷,不願意跟別人交流。

很明顯從上面的三種對於兒童依戀類型的分類裡面,就可以發現安全型依戀的孩子他們的狀態是屬於一個「最完美」的狀態,這種類型的孩子不僅對自己的父母是非常的信任的,同時相較於其他類型的孩子,所展現的個人特質更多的是積極的。

安全型依戀有哪些好處?

第一,相較於其他孩子來說他們更加自信。

讓孩子擁有安全感,變為安全型依戀人格的好處有很多,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可以讓他們變得更加的自信,其實他們的這種自信就是來源於他們對於其他事物的相信。

他們就是因為相信了這些東西,所以他們才培養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安全感,他們不容易因為一些事情的變化而讓自己受到傷害,他們的抗壓能力更加的強,並且他們在經歷了一些變化以後,也能夠通過自己或者是他人的幫助,迅速修復到之前的狀態裡面不容易陷入長期的情緒焦慮,情緒低落的,不好的狀況中。

第二,會比較懂得取捨。

其實,安全型的孩子比較懂得取捨,這種特質具體表現在,他們對一些事情的關注度,他們不會像另外兩種依戀類型那麼的「大」或「小」。

有的時候,迴避型的孩子或者是抗拒型的孩子,可能會只是因為某一些事情不如自己的心意,或者是讓自己察覺到有那麼一點點的危險的時候,就會迅速去想辦法保護自己。

卻忽略了其實自己是可以向他人求助,甚至於自己是可以相信別人這件事,所以,相對於其他類型的孩子來說,安全型的孩子所能帶來的第2個好處就是他們會比較懂得取捨,並且他們也願意把自己的信任交給別人。

父母們到底應該要怎麼做呢?

首先,父母們要多去跟孩子進行交流。

當孩子出生到兩個月大的時候,這一段時間是一段黃金期,父母們需要多跟孩子進行交流,可以溫柔的看著孩子,說一些誇獎他的話,這種眼神傳遞和情緒傳遞的方式,可以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產生情感連接,這樣子有助於孩子建立一個好的情感依戀。

其次,可以讓孩子嘗試的學會自己行動。

等到孩子年齡比較大一點的時候,父母們可以讓孩子慢慢適應著脫離自己活動,可以在有客人來家裡做客,或者是打算出去玩的時候,提前跟孩子做好心理建設,提前告訴孩子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然後跟孩子用一種做遊戲的方式,來讓孩子習慣這種「陌生人」來做客的情況。

最後,可以通過遊戲的方法。

可以跟孩子玩倒茶遊戲或者是幫助客人遊戲,這樣子的方式不僅可以增加孩子們對於他們心中所認為的那些陌生人之間的情感連接,同時也可以釋放孩子的情感。

其實,安全型依戀人格的孩子相對於其他兩種類型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情感會更加的充沛,他們也願意向別人投入情感,而迴避型或者是抗拒型的孩子。

要麼是非常不願意表露自己非常的疏遠別人,要麼是對於別人的靠近會有非常激烈的反應。所以要想讓孩子不成為迴避型,或者抗拒型依戀的孩子,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去培養孩子的自我安全感。

讓他們自己給自己給予安全感,並且讓他們在陌生的環境裡面不那麼容易因為別人的變化而影響到自己。而通過跟孩子做遊戲和給予自己足夠的關注,都有助於培養孩子對自我安全感的建立。

總結

缺乏安全感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人想要給孩子安全感,沒有人想要去培養孩子自我安全感,所以父母要想讓自己的孩子長大以後擁有足夠的安全感,能夠更加的堅強,更加自信的話。

那麼父母們就要多去給予自己的關注給孩子,多去關注孩子的成長,是可以結合跟孩子做遊戲的方式來慢慢的擴大孩子對外界的「依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