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代的劉義慶編了一本著名的《世說新語》,後來梁代的劉孝標又做了注,注文引用群書堪稱詳審,此後原文和注文合刊就成了比較流行的版本,直至今日。《世說新語》講的主要就是漢末至東晉年間的許多名人的故事,魯迅稱之曰:「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遠瑰奇。」由此產生了許多著名的語典事典,成為後代詩人們化用徵引的寶庫,還博得了一個美名——名士教科書。
記得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的尾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訴說了忠臣系君而不得君用的懇切哀愁,其實語典正是出自《世說新語》,背後隱藏了一段哀傷和壯烈的故事。
愍帝時期,長安派使臣來司馬睿的建康地區,正好司馬睿的長子司馬紹年方几歲,坐在自己膝前。司馬睿心中起了感嘆,就問兒子:「你說你頭上的太陽和這位使者來的地方長安,哪個距離我們更遠呢?」幾歲的司馬紹卻機敏異常,連忙回答道:「我覺得是長安更近。因為我從來沒聽說過有人從太陽里過來。」司馬睿覺得兒子幾歲的小孩子談吐就如此有理有據,心中頗為欣慰,正好第二天宴會群僚,司馬睿還想在群臣面前讓兒子露一露臉,就再問了一遍這個問題。沒想到這回司馬紹卻變了,回答說:「太陽更近。」司馬睿有些詫異,兒子難道秉性善變?問:「怎麼和昨天說的不一樣啊?」司馬紹回答說:「我抬起頭就能看到太陽,卻看不見長安。」這下群臣和司馬睿都既驚又奇,司馬紹的這個孩童的無知回答卻正戳中並且彷佛在激勵群臣和司馬睿的心思,我晉朝皇帝將士和人民尚在長安苦苦掙扎呢!
這就是「舉目見日,不見長安」的典故由來,淺淺的一句話卻頗含有詩人氣質的哀傷和歷史變化的滄桑,難得幾歲孩童能說得出。
果然,正應了這句話,司馬紹似乎命里真的要承擔起收復故土還報長安的重任。晉元帝司馬睿頗行簡約,對江東地區多加撫慰,世家大族歸心於彼,但也造成了一個問題,就是所謂的「王與馬,共天下」。世家大族勢力龐大,自然就會危害皇權,王敦的叛亂就是明證。大將軍王敦據武昌發動政變,一路攻破東晉都城,殺害了許多忠誠於皇室的官員和手握軍權的將領,不久晉元帝司馬睿也鬱鬱而終。不過彼時人心尚還在晉室,王敦也是以清君側的名義進京叛亂的,元帝死後,王敦等還是暫時擁立了司馬紹為皇帝,是為明帝。
自然,明帝繼位,情況是很危急的,朝中又是形成了權臣架空皇帝的局面,似乎惠帝、懷帝、愍帝的場景又要在東晉重演了,然而明帝卻頗有雄武之氣,他決定跟權臣王敦斗上一斗。
司馬紹智勇雙全,謀略過人,這盤生死局他一共下了三步棋。
第一步,穩住王敦。王敦雖然通過軍事政變進了京師,但他喜好緊抓兵權不放手。不把心思都放在在朝內挾持天子統領朝政上,卻領了個揚州牧,屯兵在京師下游的湖邊,這是王敦的一大錯誤。司馬紹利用了這個錯誤,下手詔徵召他,並默許了王敦哥哥王含等任大將軍等職位。
等到繼位的第二年五月,王敦矯詔在揚州地盤部署軍事命令,還把明帝的親信督公冉曾等殺害了,司馬紹敏銳地感覺到王敦叛亂就在眼前了。他走了第二步,以身犯險去刺探軍情。
六月一天,司馬紹乘著一匹巴滇地區的寶馬微服出行,到了王敦屯兵的湖岸,把王敦軍營細細看了一遍才出來。當時也有軍士發現了這個器宇軒昂的人,當時覺得是貴人不敢多問,但轉過頭去稟報了王敦。王敦正好在晝寢,做夢夢到被圍城了,聽到這個消息馬上驚醒:「那個人肯定是大黃鬍子的鮮卑人來刺探的。」原來司馬紹的生母是燕代人,正像鮮卑黃鬍子。於是王敦派遣五色寶馬去追趕。司馬紹也正在奔逃,還特別留心把馬糞都用水灌。到了路口,見到一家飯店的老婆子,扔下自己的馬鞭給她,吩咐說:「後面有追兵來的話,就把這個給他看。」過了不久果然追兵到了,問這個老婆子。老婆子拿出鞭子,依言回答:「走了好久了。」五騎們看到這個好玩意爭相傳看,逗留了很久,又看到一路上的馬糞都冷了,心裡相信了老婆子的話,就掉頭回去了。司馬紹的這番操作可謂有膽有識。
最後一步棋,也是最關鍵的,明帝尚得大臣的支持,當即分派諸將守衛各地,並親率將士督戰。先發制人,乘大軍未渡,奇兵突襲,果然大破叛軍,王敦一下氣死了,殘餘勢力也就土崩瓦解了。可見司馬紹以弱克強,比自己老爹還強,可惜天不假年,沒過多久,司馬紹就因病去世,年僅二十七歲,若是雄武的司馬紹能長壽一些,北伐中原未必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