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江濱小城,還有個很小的古鎮,巫山小三峽的盡頭

2022-08-08     旅遊之後

原標題:重慶江濱小城,還有個很小的古鎮,巫山小三峽的盡頭

詩聖曾在此結茅而居,詩仙亦於此打尖歇腳。更有無數墨客騷人慕名而至,激揚文字問江山,酣暢筆管走龍蛇。

這座小城,便是古稱夔州的今日奉節!

三峽之巔

奉節有山,名曰三峽之巔,海拔高程1300。昔日杜甫潦倒夔州,饑寒交迫而不墮其志,無米下炊卻難改其趣。在此登高望遠,吟出了那首被稱為天下第一律詩的《登高》,詩云: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此詩作於公元767年,語言聲律之把握已臻圓通。通讀全篇,不但如親見空曠寂寥的江景,也仿佛看見了那個倔強的清瘦老頭。

白帝城

奉節有城,名曰白帝城。公元759年,李白被官家流放夷地,途徑白帝城時突獲恩赦,欣喜若狂之餘,便在白帝城下揮毫寫下了那首被稱為天下第一快詩的《朝發白帝城》,詩云: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余上白帝城,渡往瞿塘關口,於赤甲樓觀獼猴索食,領江風烈烈,幾乎就下意識地感悟到詩仙在千年前意氣風發,蘭舟催發的那一瞬間。

蘭舟催發

江風浩蕩,風雲際會,夔門雄峙,只覺得天地遼闊,歲月如歌。

就在這遼闊天地之間,依然是唐代,公元819年之時,劉禹錫由江州司馬改任忠州刺史,形同謫居。

政治上的不得意,讓詩人將精力轉投文學創作。通過對夔州當地民間藝術的實地採風,《竹枝詞》這種民間情歌通過他的整理與再創作,正式登上大雅之堂。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那首被稱為天下第一情詩的詩,詩云:

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余前出觀夔門之時已近向晚,無緣於忠義廣場觀看《竹枝詞》的實景表演,卻在瞿塘峽口領略了「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實況。

道是無晴

當時不知有雨無雨,也難說有晴無晴,卻有一掛虹彩掩夔門,迎風眺之,妙曼的千年詩意如東下江水,沛然侵心!

文化上,奉節至少擁有這三個「天下第一」,而在自然風景上,奉節擁有的「天下第一」也著實不少。

三峽之巔是三峽地區的最高處,夔門則是三峽第一的山水門戶。

小寨天坑

奉節興隆鎮小寨村的小寨天坑,是目前發現的天下第一深與大的天坑,其坑深666.2米,坑口直徑622米,天下無出其右者。

站在天坑坑口下望,一削絕壁直插地下,深不見底;在小寨天坑東北方向的峭壁上,有條小道直達坑底,盤旋而下,周遭草深林密,野花爛漫。坑璧幾道懸泉飛流直下,伴君探奇。

觸底仰望,青天逼仄,恍覺自己猶如井底之蛙。

旱夔門

奉節還有座天下第一大的山門,被稱為旱夔門。

當然,這不是它的正式名稱,這裡幾經開發,現在的名字叫三峽原鄉。

這座天下第一大的山門位於興隆鎮回龍鄉椅子淌腹地,由兩處刀削斧劈般的高達600多米的絕壁構成,兩山之間形成的一道400多米寬的天然大石門,是毫無疑問的天下第一的山門。

穿過山門,在青山環抱的山谷中有一座近年打造的旅遊小鎮,是為三峽原鄉。

三峽原鄉

袖珍小鎮芳草萋萋,炊煙裊裊。置身其中,離人間煙火很近,距世外仙境不遠。

在三峽原鄉度假,喜歡自然探秘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迷宮河。

那是條長達三千米的峽谷河流,蜿蜒曲折,四周被千仞峭壁圍繞,使人難辨去路,神秘幽深。

迷宮河中有奇怪的「炮泉」,曾有山民目睹過它的噴發,氣勢洶洶,噴出的水柱高逾數丈,響聲如雷,就像大炮轟擊,巨響能傳至十里開外。這也是「炮泉」名字的由來。

泛舟迷宮河

奉節,這座長江之濱的小城,竟然擁有那麼多已知的「天下第一」!隨著鄭渝高鐵的開通,這座美麗的詩橙之城,必將成為更多人樂往之地。

或許,還有許多筆者不曾發現的「天下第一」,就在這座魅力城市的某個隱秘的角落期待你的揭示。

沿大寧河逆流而上的時候,我其實很失望。

烈日炙烤的峽谷里,並無無數次在心上嚮往的那種絕倫清秀。兩山夾一水的峽谷水道,在連日響晴之下,完全喪失了靈氣,逼仄又毫無生氣的感覺令人質疑自己遊覽小三峽的舉動。

滴翠峽

我在船艙里躲了很久,直到舟行滴翠峽的時候才來到船頭。

河水澄碧,天空藍透,幾抹白雲飄在遠山上頭。

通透的視野很快通達了念頭。既然出門旅遊,就該擯棄消極的感受,努力發現遠方的風景,辨認他鄉的詩情,才是正途。

大昌古鎮在前方

遊船慢慢駛出峽口,前方開闊處的陸地上,集合著一堆白牆黛瓦的房屋。那是大昌古鎮,重慶市花了很大一筆資金,全須全尾從三峽水庫淹沒線下整體移建過來的。

據說,除了地址不同,古鎮與從前的樣子完全一致。原先的建築在拆除時,拆下來的磚瓦均一一編號,運到現在的場地後再按照號碼拼裝還原。

那必是個浩大又無比細緻的工程!充分體現了重慶人對歷史的尊重,也證明了我們對傳統文化不遺餘力的保護。

我有心進古鎮一游,但時間很倉促。導遊在喇叭里不斷提醒遊客,遊船只在碼頭停泊50分鐘,過時不候。

古鎮碼頭

早就聽說過大昌古鎮是重慶最袖珍的古鎮,占地只有10公頃,有「四門可通話,一燈照全城」的說法。

上了嶄新的水泥澆築的古鎮碼頭,立即有不少等客的司機圍攏過來,誇張地表示走路進城至少要花20分鐘。太陽把地面曬得滾燙,走路過去,比唐僧取經都更辛苦。

我略算了算自己的時間,來回步行,路上就要花費40分鐘,導遊只給了我們50分鐘,意味著遊覽古城的時間只有10分鐘。看來,這座古城還真是「袖珍」!

我是可以在敦煌陽關中午的戈壁灘上撒歡的牛人,這裡依山傍水,再熱的天氣也阻止不了我邁步。

古鎮入口

走近古鎮的過程有些痛苦,無遮無擋的烈日追著人攆;好不容易閃入一小塊屋宇投射的陰影,提高體感溫度的焚風接替了太陽的任務,繼續考驗遊人的耐熱程度。

汗流浹背地進入這座重慶最袖珍的古鎮,欣賞小城風貌的慾望降落到低谷。只想找一家開著空調的商店,假裝買一些東西,其實是躲避高溫的荼毒。

買幾瓶冰水連喝帶澆,恢復出發時的精神抖擻。

然後頂著毒日頭,在鎮子仿古的石板路上游。

靜謐的街道

幾乎沒有行人的街道上,也沒有吐著舌頭的狗。高高的屋檐下掛著火熱的歲月。有1700年的滄桑時光貫穿了整條靜謐的街道。

天氣實在太熱,耽擱了思考。

於是,行屍走肉般徜徉,緊貼著木頭做成的牆。

明清建築作品具有哪些出彩的地方,根本沒力氣去想;沒有綠色植物清醒眼光,有許多個瞬間,都讓人以為來到了徽商打造的宅院之旁。

從前碼頭城鎮複雜的喧囂,已經隨時光而邈。印象中聚攏三教九流的茶館,我甚至找不到門開在哪方…

溫家老院

像無頭蒼蠅一樣,我們在古鎮里亂逛。經過了保存最為完好的溫家老院,我們沒捨得進去。因為要體驗一把地主老財的奢華,還要掏錢買門票。

我隨便在城中某座青瓦木牆的房子旁觀察,也能了解到古鎮明清古建築青磚黛瓦、雙筒屋檐、飛檐翹角、雕樑畫棟的形象。

10分鐘後,我們走出小城,匆匆去趕返回巫山的客船。

雖然覺得沒能好好感受古鎮的底蘊不算遺憾,但有些關於這座袖珍小城的故事沒得到求證,還是有些不甘。

比如「美人凳」。過去大昌古鎮的河邊安放著一些長條石凳。不知何時開始,鎮上的年輕女子喜歡來此靜坐,有的可以一坐就是半天,窈窕腰肢似乎與石凳連在了一起。

原來,以前的大昌古鎮靠水吃水,青壯男性多靠行船討生活。

走一趟船少則幾天,多則十天半個月,更有甚者,要數月漂泊。

思郎心切的女人們,便會來到河畔,凝望悠悠流水,幽幽地盼。

生活的艱難讓有情人總是聚少離多,石凳也在她們長年累月的翹首以盼下變得光滑如鏡。慢慢地,就被稱為了「美人凳」。

但直到離開,我沒看見美人,更沒找到美人凳的蹤跡。

巫山船工

今天,巫山大昌古鎮依舊有不少人靠著大寧河討生活。但他們是新時代的船工,有個更響亮的名字:景區導遊。

他們不必再撐船過險灘,把性命系在纜繩的一端。

他們拿著合理的固定報酬,每一天都能按時回到愛人身邊。

白居易以「萬里王程三峽外,百年生計一舟中」寫了他們的過去,今天的我們當以「一起努力,共同富裕」譜寫夢想的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6829348f1bdd738241994b850c772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