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領土擴張
1846年5月,美墨戰爭爆發,最終美軍大獲全勝。
儘管美軍也付出了傷亡17385人、耗資9750萬美元的代價,在當時可以說是不小的損失,但是經此一戰豪奪墨西哥2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占了墨西哥領土一半以上,這筆帳卻怎麼算都划算。
但是問題很快就來了,既然美國已經奪取了墨西哥一半以上的領土,為什麼不索性吞併整個墨西哥呢?
美墨戰爭
南北雙方的鬥爭,使得吞併整個墨西哥成為了一樁沒好處的買賣
一直到南北戰爭前,整部美國發展史其實就是南北爭鬥史。
進入19世紀後,來自歐洲等地的新移民在美國北方呈爆髮式的增長,加上當時美國寬鬆的入籍政策,北方人口暴漲,1820年到1860年期間,總計約有600萬的新移民來到美國,到南北戰爭前,北方已經擁有2200萬人口,而南方只有900萬,其中還有近400萬黑人奴隸。
人口帶來的優勢無疑是巨大的,南方完全依然無法彌補人口上的劣勢,在眾議院不斷失利,他們迫切需要新的蓄奴州來維持在參議院的政治優勢。
因此,以兼并德克薩斯為前奏,美墨戰爭一開始,美國南方蓄奴州的奴隸制問題就成了戰爭異議者反對戰爭的理由之一,其中反對最為激烈的是民間的廢奴主義者。
威爾莫特附文
著名的廢奴主義者、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寫了《論公民的不服從權利》拒絕交稅來反對這場戰爭。
廢奴活動家威廉·勞埃德·加里森針對美墨戰爭起草了一份宣言,宣言將奴隸制問題與戰爭聯繫在一起,指責政府發動戰爭的邪惡目的在於通過奪取大片的墨西哥領土,使美國奴隸制度得以擴展和永存。這份宣言也得到了大多數廢奴主義者和廢奴協會的支持,美國北方民間再次掀起一場廢奴運動的小高潮。
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國會內的北方輝格黨議員也開始藉助民間的廢奴運動指責這是一場「波爾克的戰爭」,這場戰爭是由波爾克政府里的奴隸主和南方人一手策劃的,目的就是奴隸主政權為了擴大其政治影響和特殊制度,贏得參議院的控制權。
因為就南方的局勢來看,蓄奴州坐擁天時地利人和,離墨西哥更近,而且戰爭中南方出工出力出錢,大量的志願民兵參與戰爭,並且很容易就形成事實占領,這也使得南方蓄奴州在安排戰後新州是自由州還是蓄奴州中獲得了極大的便利。
此外,也有部分民主黨議員擔心戰爭會造成更多的奴隸制領土加入聯邦,從而削弱美國國內的自由制度,導致聯邦的解體。
1850年的漫畫《喧囂的大鍋》,對威脅聯邦生存的北部和南部區域主義者提出批評。
國會議員們就美墨戰爭與奴隸制的擴展兩者間的關係所展開的激烈辯論,因為無論是奴隸制的反對者還是奴隸制的支持者都認為戰爭很有可能導致美國領土的擴大,無論新加入的州是蓄奴州還是自由州,都可以極大擴充其在參議院的勢力,這關係到雙方自身的切實利益。
1847年2月以後,美墨戰爭進行到第二階段,由於美軍在戰場上的不斷獲勝,在擴張主義者的推動下,美國國內開始出現兼并全部墨西哥領土的擴張情緒,被稱為「全墨西哥運動」。
1847年10月22日,《波士頓時報》刊登了一篇題為《征服和占領墨西哥》的文章。文章認為「征服」給墨西哥這片土地帶來了和平,提供給墨西哥人民教育和文明,促成了墨西哥的宗教自由和思想自由,這樣一種「征服」對於被征服者來說實際上是一種「賜福」。
《紐約之子》的編輯摩斯·比奇在這一天也寫道:墨西哥人已經習慣了被征服,我們的勝利給被征服者帶來了自由、安全和繁榮。我們的使命是解放和提升,而不是奴役和貶低。對於從未品嘗過自由滋味的墨西哥大眾來說,空談國家的喪失是虛幻的。
指責我們「不公平地對待墨西哥」的人是不可原諒的,因為墨西哥人民在其歷史上第一次朝一個偉大的、尊貴的、真正自治的共和民族邁進。1847年12月7日,波爾克總統向國會提交了他的第三次年度咨文,建議更加猛烈地進行戰爭,直到產生「令人滿意的結果」。
1847年底1848年初,「全墨西哥運動」達到高潮,國會參眾兩院的辯論也主要圍繞這一問題展開。
時任總統波爾克
但是隨著辯論的加劇,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對墨西哥領土自然地理、人口狀況和社會構成等方面更多的了解,開始覺得墨西哥領土並不適合發展奴隸制度,反而很有可能會成為累贅,奴隸制的擁護者甚至據此提出「全墨西哥運動」是奴隸制反對者的「陰謀」,有關奴隸制問題的辯論反而逐漸緩和下來,越來越多的人不支持吞併整個墨西哥,包括南方奴隸主們。
雖然仍有部分人將領土的擴大與奴隸制的擴展聯繫起來加以反對,但在許多擴張主義者看來,這些反對者並不是真正的奴隸制反對者,他們只是試圖通過奴隸制問題阻止美國的對外擴張。
國會上南北雙方吵得不可開交,即便是堅信「天定命運」、主張擴張的時任總統波爾克一開始無法理解這些人反對戰爭的理由,但是很快也意識到如果真的吞併整個墨西哥,情況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因此就在國會還在激烈辯論的時候,1848年2月2日美國特使在違反常規的情況下與墨西哥政府談成《瓜達盧佩伊達爾條約》,結束了這場戰爭。
美墨戰爭
墨西哥人民激烈的反抗,全面入侵就是一塊戰爭泥潭,美軍不能保證取勝
美墨戰爭前後,美國得到了包括德克薩斯以及現在屬於美國的加州的全部,猶他州的全部,內華達州的全部,還有科羅拉多州,新墨西哥州,懷俄明州,亞利桑那州的一部分。
這些地域雖然面積廣大,但人煙稀少,與墨西哥南方之間缺少交通聯絡,聯繫並不緊密,且建國初期墨西哥為了開發北部地區,以及其優惠的價格和措施吸引美國人前來拓荒,在戰前已經有不少美國移民站住了腳、形成一定的勢力,奴隸製得到了不小的發展。
由於同宗同源,美國占據以後無論是統治還是開發障礙都不多,美墨戰爭中美軍能夠進展迅速,與在墨西哥北部的美國人的支援有莫大關係。
但是再往南就困難了。南部基本上都是西班牙與印第安人後裔,信仰天主教,宗教信仰激進,奴隸制已廢除,而美國與墨西哥無論從民族構成還是宗教信仰亦或者經濟發展來說與美國都是天差地別,很難形成歸屬感。
而且儘管美軍依然占有軍事上的優勢,但是此時的墨西哥人已經形成了國家意識,他們對美國悍然干涉墨西哥內政感到十分的不滿,在戰爭中儘管遭遇到了腐敗無能的政府所導致的失敗,但是抵抗運動一直沒有終止過。
美墨戰爭
墨西哥城保衛戰中,墨軍奮勇抗擊,打退美軍多次進攻,美軍死傷慘重。在俯瞰墨西哥城的查普爾特佩克山,戰鬥尤為激烈。墨西哥軍事學院的學生進行了英勇戰鬥,美軍如潮水般向山頂衝鋒,學生們冒著槍林彈雨,奮勇還擊,美軍死傷遍地。墨軍子彈打光後,與敵展開了白刃格鬥。最後,有6名少年學員戰鬥到最後一人,光榮犧牲,被譽為「少年英雄」。
9月14日拂曉,美軍入城。開始,美軍耀武揚威,身穿嶄新制服舉行入城式,許多市民圍觀,突然槍聲大作,墨軍狙擊手從四面八方向美軍射擊,美軍紛紛倒下。激烈的巷戰進行了整整一天,美軍傷亡860多人。
墨軍仍在全國各地與美軍激戰。墨西哥人民還在美占區展開游擊戰,用大刀、長矛、獵槍同美軍戰鬥。僅1847年2月一次伏擊便打死美軍300多人。10月,游擊隊又奇襲普韋布拉,擊斃美州長,殲守軍大部。
墨西哥城保衛戰
此起彼伏的戰鬥讓美軍大為頭疼,即便他們占領了墨西哥大部分的大城市,但是當時美軍職業軍人不過萬把人,大部分都是徵召的志願兵、民兵,這部分人徵召時間在6-12個月,面對坐擁天時地利人和的墨西哥人,美軍完全占不到便宜,還會陷入到戰爭泥潭中去。
而且美軍軍紀敗壞,《墨西哥近現代史綱》中說,他們「破壞居民點、殺人越貨、對和平居民製造暴行和搶劫等罪行,乃是司空見慣的現象。」
當墨西哥的愛國者們在塔瑪烏利帕斯州的雷諾薩地區打敗美軍之後,雷諾薩和馬塔莫羅斯之間地區的所有村莊和農場被付之一炬,居民們被課以300萬比索的罰款。
即便殘酷鎮壓和報復墨西哥人,但仍無法撲滅墨西哥人民反抗的烈火。僅1847年末,美軍就有2萬人在同游擊隊作戰,如果繼續下去,這個數字還會增加。且不說美軍是不是真的吞得下墨西哥,就算美國真的吞下了,也得小心被硬骨頭戳的腸穿肚爛,最後不得不吐出來。
美墨戰爭中的海軍
繼續開戰,戰爭將會成為美國極大的負擔
美墨戰爭中,美國付出了死亡13283人,傷4102人,耗資9750萬美元的代價,其中因為衛生疾病等問題的死者達到了11550人,只有1700餘人是直接陣亡。
儘管以萬餘人的代價就能奪得兩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無論什麼時候看來是一樁非常划算的買賣,使美國獲得了西南部廣闊肥沃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尤其是後來發現的金礦,更是大力推動了西進運動的發展,有利於經濟大國的布局,並加快了工業化的進程。
但是如果想占領整個墨西哥,美國就必須面臨戰爭長期化的問題。除了需要解決墨西哥人民此起彼伏的游擊戰之外,美國還需要解決自身兩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美軍進入墨西哥城
一是士氣問題。當時的美國並沒有大規模的常備軍。美國在1846年5月向墨西哥宣戰後,國會授權徵募軍隊和志願兵,美國陸軍從7000多人漲到15000人,有50000名各州志願者(也就是民兵)應徵入伍,海軍也從7500人漲到10000人。
這些民兵並不是職業軍人,他們大多來自南方,擁有自己的小型的種植園,擔負著家庭生產的重要職責,6-12月已經是極限,這些人不可能真的長期待在軍隊中,戰爭結束他們就要返回老家繼續勞作,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如果全面侵占墨西哥,那麼這些志願軍人就必須繼續待在軍隊,駐紮在墨西哥打仗,數萬人的青壯勞動力的流失對於南方小型種植園來講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尤其是農忙時節,即便是從奴隸主手中租賃同樣數量的奴隸,這對許多南方種植園家庭來講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如果戰爭繼續,首先可能就沒有這麼多人願意參軍,其次已經參軍這批人的士氣會成為很大的問題,因為他們不願意繼續參與戰爭,更希望回到自己的種植園。
糟糕的衛生狀況更是雪上加霜,戰爭中因為衛生疾病等問題的死者居然達到了11550人,超過了陣亡數量,誰都不想不明不白把命丟了。
美軍占領墨西哥城
二是經濟。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是萬年不變的準則,無論再強大的國家都有可能被戰爭拖垮。
對於美國政府而言,維持軍隊需要軍費、糧草、受傷了要醫藥費、陣亡還得撫恤金,方方面面都要花錢,維持幾千人的陸軍和維持數萬人的陸軍,需要的支出是呈幾何倍數增長的。美墨戰爭開支為9700萬美元,在當時基本就是美國政府一年的收入,如果發動全面戰爭,天知道還會花多少錢。
軍隊開支主要來自政府,政府收入主要來自於賣地和稅收,北方已經因為美墨戰爭的事情跟南方吵得不可開交,認為戰爭是奴隸主們發動的,如果擴大戰爭,北方肯定不願意繼續納稅給政府來養軍隊。
而且此時北美地區的交通並不發達,橫貫美國的鐵路線還處在建設當中,長期戰爭的話美軍就要出境作戰,補給線將會變得脆弱而又漫長,路上消耗的補給甚至會超過補給本身的數量。就算鋪上鐵路,也很有可能被墨西哥愛國者們破怪,美軍還需要大量的人手來保衛鐵路線,這又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這兩個問題實際上短時間內都無法有效解決,美國國會也不一定會認可這些開支,到時候不用墨西哥人反抗,自己就撐不住先撤了。
美墨戰爭
英法等列強都反對美國獨占,防止出現美洲大陸一家獨大
列強國家尤其是英法等國在西印度一帶有自己的利益,即便如俄國一類在美洲大陸並沒有太大利益的國家,也希望可以在美洲橫插一腳,列強不希望美洲大陸上出現一個領土面積巨大的強大國家與自己爭奪全球利益。
英國是全球性殖民的「日不落帝國」,除了強大的海軍保衛全球利益之外,英國資本還滲透到了美洲乃至世界的其他國家,在這些地方大放高利貸,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國家,都變成英國的經濟附庸,即便是德克薩斯,英國人也想插一手。
而美國是從英國人手中獨立出去的,這一口氣直接就劃掉了英國人大片的土地以及傾銷工業產品的市場和提供廉價原料的產地,對英國經濟造成了不小的衝擊,英國人一直懷恨在心,希望藉此來對美國進行南北夾擊,扼殺美國。
英法入侵墨西哥
對墨西哥,英國人也有自己的企圖。
1841年英國駐墨西哥大使理察·帕克漢給英國外交部帕默斯頓勳爵寫信,催促「英國在壯麗的上加利福尼亞地區建立英國人定居點。」他說:「建立英國殖民地,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地方比得上加利福尼亞的自然優勢。。。無論如何是可取的。。。加利福尼亞一旦不屬於墨西哥,不應該落入任何大國的手中,除了英國。。。美國大膽的和冒險的投機者已經將他們的心思轉向這裡。」
當時的英國政府拒絕這個建議,認為代價昂貴,可能導致美英衝突,但是面對美國真的要吃下墨西哥,英國人還是坐不住了。
而法國人也因為獨立戰爭後與英國人的談判中,與美國產生了不小的矛盾,在拿破崙戰爭時期就扣押過不少美國商船,給美國對外貿易業造成了不小的損失,在美墨戰爭中,法國就曾經借過145萬墨西哥比索的現款,用於購買武器。
門羅主義
美國並不希望見到英法干涉的局面,對於美國人而言,「天定命運」是他們的使命,「門羅主義」讓美國人一直將美洲視為美洲人的美洲(也有翻譯為美洲是美國人的美洲),禁止一切外來勢力尤其是西歐勢力干涉。
但是美國此時也很清楚自己的斤兩,而且在第二次獨立戰爭中吃過英國人不小的虧,十分清楚自己的命門所在,因此在對外關係上主要推行的政策則是韜光養晦,低調發展,他要儘量避免再次與英國這樣的超級大國正面爆發衝突。
墨西哥本身是一個主權國家,即便美國藉口墨西哥先動手,但是貿然吞併一個這樣的主權國家必然會在國際上引起軒然大波,到時候英法俄西等國一起組建一支幹涉軍,不僅會削弱美國的聲譽和力量,而且還會對美國利益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而且美墨戰爭獲得的土地也是除了路易斯安那購地案之後第二大的土地面積,美國也因此一躍成為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國,已經得到
加上美國人自己實際上也不想吞併墨西哥了,索性做個順水人情,讓英法當這個好人。
美墨戰爭
倒是在戰爭結束後,墨西哥國內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對戰敗負有重要責任的以封建大地主、大軍閥和天主教會為代表的墨西哥保守派集團為了擺脫自由派政府,願將整個墨西哥併入美國,條件是斯科特將軍和他的軍隊留下來保證這些保守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可惜沒有得逞。
美國沒有吞併墨西哥也使南北之間的矛盾更加激化,奴隸製成為南北政界公開擺上檯面激烈辯論的議題,關於奴隸制問題的討論加速了輝格黨和民主黨這兩大全國性政黨的內部分裂,加速了美國南北民間的分裂和對立,也為1850年代的美國政黨重組開啟了大門,南北權利鬥爭更加激烈,成為了加速南北戰爭的爆發的又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