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旅片和抗戰片,曾廣受觀眾喜愛。
歷史抗戰劇《亮劍》,現代軍旅劇《士兵突擊》,都是現象級的好作品。
更別說在大熒幕上映的「三大戰役」系列,很多鏡頭是可以當成紀錄片來看的。
但後來軍旅題材的影視作品,逐漸開始變得越來越奇怪。
在筆者印象中,出現分界點的時間,應該在2005年。
當時一部名為《舉起手來》的抗戰電影上映,這部由潘長江、郭達、劉小微領銜主演的電影,給自己弄了一個「戰爭喜劇片」噱頭,上演了各種「脫離現實」的劇情。
當時這片子的票房還不錯。
隨後就有不少導演開始跟風,然後該類影片「井噴」,慢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風格。
電視劇則跟風《土兵突擊》和《亮劍》,結果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出現了很多雷劇。
要知道,《土兵突擊》的編劇蘭曉龍,在寫劇本之前在部位了待了10個月,有了真實深入的體驗後,他才開始動筆。
而如今的軍旅劇,往往是根據網絡爽文改編,或者是為了降低成本,花很少的錢去找新手編劇來寫劇本,這就導致了劇情嚴重脫離現實的情況。
再加上製作方為了賣座,無底線迎合粉絲喜好,於是在很多軍旅劇中出現了男主角油頭粉面,女演員花枝招展的畫面。
軍旅劇變成了偶像劇,磨皮濾鏡拉滿之後,戰士形象早已蕩然無存,剩下的只是流量時代下結出的一個個「怪胎」。
《特戰榮耀》是一部打著現代軍旅劇的旗號,實則搞偶像劇老套路的典型。
這部劇本來就是根據網絡爽文改編,劇情離譜是正常現象,書粉們還能夠湊合著看。
但無法接受的,是劇中個別女演員的人選。
其中有兩個戲份比較多的女演員,一個叫周牧茵,一個叫何曼睿。
引起爭議的點,是這兩個女演員都愛往自己臉上整活,然後一臉僵硬地出現在螢幕之中。
周牧茵在該劇中一亮相,就引起了觀眾的吐槽。
不誇張的說,這張臉出現在螢幕的一剎那,整個劇的質感就驟然下降,觀眾瞬間出戲。
標準的「網紅臉三件套」:錐子臉、「大歐雙」加上「高山鼻」。
原著中這個角色確實因為受傷做了臉部修復,但臉部修復弄個「歐式雙眼皮」還順帶做了「錐子臉」,是不是有點過分了?
這樣的熒幕形象,先不說是否對軍人不敬。
只作為演員來講,這種僵硬的臉,能做出什麼生動的表情嗎?
周牧茵曾在《美人心計》中出演過「子冉皇后」。那時候她就動了臉,只不過當時觀眾的鑑別能力還不強,再加上動臉幅度不算太大,她的影視形象還受到不少稱讚。
但「動臉」是有保質期的,如果不想塌臉,能走的路只有一條:不斷地「動」下去。
然後周牧茵就成了今天這個樣子,以後還會變成什麼樣子,這個真不好說。
另一位在劇中備受爭議的女演員叫何曼睿。
沒有演技加上臉部僵硬,觀眾有點刻薄地稱「她的臉像是硬拼起來的」。
何瑞曼是「北影」的科班生,畢業10年只出演過兩部作品,有市場大環境的原因,也有她自己的原因。
過度「動臉」,很可能就是她出現如今這種尷尬局面的原因之一。
太過飽滿僵硬的臉,讓她無法做出表情,詮釋人物只能靠「瞪眼呲牙」來表現,幾乎喪失了演員的職業素養。
在出演《特戰榮耀》後,還玩起了營銷的「套路」。
那段時間,網上會看到「尬吹」她的演技和顏值的文案。
何瑞曼在接受採訪時稱:「感謝楊洋老師給我認真講戲」。
這挺奇怪的,一個表演系畢業十年的科班生,在感謝另一個從舞蹈系轉型演員的人教她如何演戲。
儘管客套禮貌是應該的,但也要拍對位置,不是嗎?
《特戰榮耀》這部劇,讓觀眾多少了解到影視圈的一些奇怪現象。
為什麼放著那麼多年輕演員不用,偏要選擇「動臉」選手來飾演軍人形象?
為什麼明明劇情離譜,演員演技拉胯,網上還有那麼多吹捧的文案?
有一個階段,出現了很多港台導演扎堆拍抗戰劇來撈金的情況。
這些人往往對這段歷史沒有概念,也缺少起碼的敬畏心,結果就搞出了一些胡編亂造的玩意兒。
其中演員轉型做導演的彭丹,就是一個典型。
年輕時的彭丹很出生在紅色家庭,14歲留美學習,長大後還獲得了多項世界選美比賽的冠軍。
靠著出眾的顏值和過人的身材,彭丹順利進入演藝圈,並出演了多部影視作品。
隨著歲月的流逝,彭丹的容貌也一天天衰老,她為了留住青春,選擇了大幅度動臉。
之後,彭丹在自導自演的影片《南泥灣》中,靠著那張怪異的臉「大殺四方」。
臉,是沒有死角的僵硬。
在穿上軍裝後,更是彰顯出一個「突兀」,完全沒有那個時代的特徵。
南泥灣作為「大生產運動」的開展地,是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精神的代名詞,結果觀眾看到這張臉,還有心情憶苦思甜嗎?
劇中彭丹「女扮男裝」的場景,愣是把我整懵了。
乾淨的面容貼上修整得很有型的鬍子,也就算了。
既然是「女扮男裝」,咱能不能把那兩條裝嫩的麻花辮收一收。
真是氣到想笑。
如果沒有起碼的常識和尊敬,演員們還是不要飾演軍人形象。
《家國恩仇錄》中,導演演員將自己的無知和賣弄,通過精緻的妝容,表現得一覽無遺。
拉滿的濾鏡和磨皮,已經將軍裝原本的顏色扭曲,演員的鼻子輪廓消失,只剩兩個黑洞,像是動畫片走出來的平面人。
更讓觀眾個受不了的,是女演員們精緻的妝容。
劇中的背景是抗戰時期,但這些女演員飾演的軍人,一個個塗脂抹粉,塗著自己喜歡的唇膏色號,在鏡頭前賣弄著拙劣的演技。
無論是上前線,還是被俘後,這三位女演員,永遠是帶妝出鏡,像是生怕毀了自己的形象一般。
李依曉、李彩樺、蔣林靜,是這三個女演員的名字。
這裡提醒一下觀眾,下次追劇看到她們時,有個心理準備。
儘管備受吐槽,但一些演員卻絲毫不在意,甚至還覺得理直氣壯。
香港女演員翁虹,在出演抗戰劇《兄弟營》時,為了展現自己的美,在劇中帶著化妝師隨時補妝。
不但搞了毛絨絨的假睫毛,還戴上了美瞳,甚至是手都專門做了美甲。
當有觀眾提出這些質疑時,翁虹這樣回復道:你沒聽過「死都要美」這句話嗎?
讓這種演員出演抗戰劇,純粹是給觀眾添堵。
因為劇情太離譜被下架的《雷霆戰將》中,女戰士的形象是這樣的。
貼身剪裁彰顯身材的連衣裙,配合上白色小跟皮鞋,如果只看腿,還以為是青春校園劇。
猜不透導演當時給這個畫面特色的意義所在,真是演員敢演,導演敢拍。
敢這樣拍的不只《雷霆戰將》,在葉璇主演的《青春烈火》中,女主角更是完全放飛了自我。
打槍就打槍,偏要塗唇膏,還是很難拿捏的「芭比粉」。
戲劇講究衝突,但不是這麼整活兒的。
雷人的抗戰劇和軍旅劇出現得多了,又引發一個大問題:很多年輕的觀眾,開始吹捧起日韓影視劇里的軍人形象。
比如,「某乎」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提出這個問題的網友,心智應該還不太成熟。
他將韓國偶像劇當成了軍旅劇,把「火」的定義局限化,覺得自己看過並且喜歡的才叫火,而忽視了《亮劍》《士兵突擊》這種現象級的軍旅劇。
如今很多導演,也犯著同樣的錯誤,將軍旅劇拍成了偶像劇,還洋洋自得地模仿著日韓偶像劇的那一套東西。
《太陽的後裔》中,士兵就是突出了一個帥。
這個帥是狹義的,說白點就是凹造型擺酷。
實際上,他們以往能拿得出手的戰績,是當年遭遇我軍痛擊後,在匆忙撤退時不小心撞死了自己的上司——美國陸軍將領沃爾頓·沃克。
所以《太陽的後裔》可以看成是偶像劇甚至是科幻片,但不是軍旅劇。
咱們國家的觀眾,對軍人的帥氣,有著更廣泛和深層的理解。
軍人的帥氣形象,體現在保家衛國的決心上面,體現在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之中。
長得帥,從來不是軍人的必要條件。
受愛戴,才是軍人的底氣。
但如今影視圈不少偶像和導演,都在借鑑日韓偶像的「陰柔風」,連熒幕中的軍人形象,都要搞成油頭粉面、塗脂抹粉的樣子。
這是誰的審美出現了問題?
在筆者看來,日韓娛樂圈把偶像「女性化」,是有根本原因的。
眾所周知,這兩個國家都有一個很霸道的「爸爸」。
長此以往,讓他們產生了一種「自動屈服」的適應能力,將自己「姨化」可以表現出遵從的意願,能讓「爸爸」放心。
這種心態體現在日韓娛樂圈,就是偶像大搞「陰柔之風」,而他們的「爸爸」也樂見其成,開始不斷在東亞地區推行這種「文化」。
咱們國內的觀眾,心裡對這套東西是很反感的,日韓娛樂圈搞這些,我們就當是看「別人家的孩子」一般,瞧個熱鬧而已。
但如果自己家的孩子也開始塗脂抹粉玩那一套,那就得好好教育一番了。
所以在咱們這裡搞「陰柔風」的所謂偶像,很快被觀眾唾棄,相關部門也頒布了規定以正視聽。
導演和年輕演員們,該醒醒了,軍人的影視形象搞「偶像化」那套是走不通。
只有守住了底線,才能守住你們的財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