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規定女孩十五歲就嫁人,還是個孩子,為啥這麼著急?

2022-07-18   有畫說藝術

原標題:古代規定女孩十五歲就嫁人,還是個孩子,為啥這麼著急?

每到過年,總會聽到很多人在網上吐槽,吐槽什麼呢?吐槽不想回家。過去我們常說「每逢佳節倍思親」,在外面時間久了,一到節假日就迫不及待地想回家看看父母親人,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每到過節的時候反而不想回家了呢?

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年輕人害怕父母「催婚」,比如一回家爸爸媽媽就問找了男朋友沒有呀?找了女朋友沒有呀?還有什麼七大姑八大姨也來湊熱鬧,好像生怕男孩子娶不到老婆、生怕女孩子嫁出去一樣。

古代婚嫁

家中長輩催婚的行為,讓很多正在創業階段的年輕人煩不勝煩,於是他們索性連過節都不想回家了。

現代人因為被催婚而煩惱,可是,你知道嗎,要是在古代,你可能連被催婚的資格都沒有,因為古代的婚姻普遍實施的是「早婚制」,特別是對女孩子而言,可能你剛到適婚年齡就馬上被嫁了出去,稀里糊塗地就成為了別人的新娘。

按照中國最早的傳統禮法規定,男女成婚都必須在成年以後。古時候凡事都必須嚴格遵循禮教制度,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分別要舉行冠禮和及笄儀式,代表著已經成熟,到了適婚的年齡。

古代婚嫁

也就是說,男子二十就可以開始娶妻,而女子,十五歲就必須要嫁人。注意,這裡還一個細微的區別,男子成年以後是允許他可以娶妻,但是女子成年以後,是「必須」嫁人,這裡有點強迫性質的意味,因為你不嫁還不行,會有法律管著你。

古代規定女孩十五歲就嫁人,還是個孩子,為啥這麼著急?原因有很多,比如在漢代的時候,要是女子超過十五歲還沒有嫁人,那朝廷就會對她所在的家庭徵收五倍的賦稅,這個時候就由不得她不嫁人了,因為她的家人很快就會替她找好婆家給送上門去。

古代婚嫁

咱們學歷史就知道,有句話叫「苛稅猛於虎」,古代的家長為什麼會狠心把年僅十五歲的女兒給嫁出去呢?

首先是受不了五倍賦稅這樣的懲罰,其次,古代的女子是不存在獨立生存或者創業的說法,留在家裡是個負擔,早點嫁出去可以減輕家庭的壓力,特別是家中還有未婚的哥哥或者弟弟的,只有把姐姐和妹妹嫁掉以後,才有錢娶回來一個。

所以,這也是古時候重男輕女的一種體現。不僅漢代的法律有這樣的規定,唐代宋代也多多少少有類似強迫女子一到年齡就婚配的制度,因此,古時候的女孩子,很多都是在懵懵懂懂中稀里糊塗就做了新娘。

古代婚嫁

古代是男權社會,法律是由男人制定,那,為什麼制定法律的男人非得規定女子一到適婚年齡就要出嫁呢?為什麼這麼著急呢?其實呀,這並不是因為男人著急娶妻才做這樣的法律規定,而是出於發展戰略的考慮。

古代長期處於分裂和戰爭的局面,再加上各種天災人禍什麼乾旱洪水之類的,每一次戰爭和自然災害,都會導致人口急劇減少,為了快速恢復人口數量,唯一的辦法就是鼓勵早婚早育。

其次還有一個原因,古人迷信多子多福,早一點讓女孩子結婚生育,就有機會多生幾個男孩,所以那時候女子十六歲就做了媽媽是很常見的事情。最後可能還有一點,就是婚配資源不公平所致。

古代婚嫁

因為古代的達官貴人都可以三妻四妾,這樣就導致很多男子娶不上老婆,同時也降低了適婚女子的年齡,所以,儘管法律規定女子十五歲出嫁,但實際上很多有錢有勢的人,早在女孩子十二三歲的時候就下了聘禮定了婚約,更是有不少八十老翁納娶十二三歲妾侍的情況發生,這些都使得當時的婚配資源的自然公平被嚴重打破,同時也導致了女子的平均成婚年齡也越來越小。

說到這裡,不得不感嘆古時候的女孩子真是太可憐了,真的很慶幸自己生活在現代社會,這樣說起來,那些為父母逼婚而煩惱的人,其實也未嘗不是一種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