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民:走中國特色的AI發展之路,推動新全球化大潮

2023-01-13     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

原標題:朱民:走中國特色的AI發展之路,推動新全球化大潮

1月7日,清華五道口在線大講堂「2023特別策劃之大師系列講座」迎來開年首講。本次講座邀請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IMF原副總裁朱民,以「AI 2.0和全球化的未來—中美競爭和戰略」為主題,基於經濟學家的視角,分享他對近年來世界人工智慧技術發展趨勢的觀察和判斷,以及對於中美戰略競爭形勢變化和全球化未來的深入思考。這也是朱民老師連續第四年蒞臨清華五道口在線大講堂做開年講座。

朱民表示,人工智慧(AI)技術正在從以編程/軟體為中心的1.0階段,快速進入到以數據為中心的2.0階段。人工智慧大模型的出現推動了AI技術的通用性和泛化,讓AI成為賦能科研的重要工具。與此同時,AI也越來越多地參與控制、管理和優化物理世界的運行,按照朱民老師的話說,這是AI技術「從虛向實」的一個過程。「AI開始獨立探討人類未知的世界,也將顛覆整個世界,」他說。

目前中國的人工智慧技術水平究竟如何,尤其是相對於美國,我們處在什麼位置?朱民老師基於國內外研究者和專業調研機構提供的詳細數據,給出了自己的判斷。朱民介紹說,我國AI領域的論文發表數量已經趕上美國,相關專利公開數量在2018年超過美國,但是論文和專利的質量相比美國仍有較大差距。「總量、規模、速度我們都有,現在需要的是質量,」他說。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從反映AI整體應用水平的開源框架看,中國開源框架的整體水平落後於美國。2016年至2021,美國開源框架的星標數是中國的9倍以上。然而,全球15個開源框架的主要貢獻者,有60%來自中國,只有21%來自美國。朱民認為,這個現象說明我們有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有非常豐富的人才資源,但缺少大的框架搭建能力。

然而,當全球人工智慧技術突飛猛進之際,世界發展正陷入到逆全球化的漩渦中。朱民表示,世界經濟整合在2008年全球危機之後進入到「慢全球化」階段。科技創新取代商品、服務和資本流動,成為推動全球化進程越來越重要的因素,而新冠疫情和俄烏衝突導致全球數據和知識的流通放緩,加上美國在高科技領域尋求更多封鎖,不斷強化針對中國的戰略打壓,讓「慢全球化」一步步滑向「逆全球化」。朱民認為,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中國如何把握好自身定位,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AI發展之路,推新的動全球化浪潮,將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也是中國的重大歷史責任和機遇。

如何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AI發展之路,朱民建議,首先是發揮制度優勢,從頂層設計,全面制定國家的AI發展戰略。然後,以國家戰略支持AI賦能科學研究,並推動人工智慧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與此同時,還要發揮我國的市場和規模優勢,推動以市場為基礎的商業化AI發展。朱民指出,中國發展人工智慧的一個重大優勢和資源就是數據——預計202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數據產生國。「如何將這一潛在資源變為實際資源,重要的一步就是構建數據資產和市場生態,」朱民說,「數據資產化是下一個顛覆世界和推動時代發展的里程碑。」

朱民還建議,在推進人工智慧發展的制度、人才、市場建設的基礎上,中國還需要推動高水平的開放,加大國際合作,構建自己的AI發展主場平台。「我們有信心和有能力繼續走在世界的前沿,並以此推動全球化的發展,」他說。

來源:清華五道口高管教育

編輯:ZZT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46f9df2892baf4cbe305190f68ed0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