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50多歲的「養雞大戶」告訴我:家雞不僅能和野雞雜交,還能和孔雀、松雞、鵪鶉雜交,但只有和野雞交配生下的蛋能孵化出來,不過存活率只有0.15%。那麼,野雞和家雞為何可以雜交?它們繁殖的後代長什麼樣?
野雞一般指的是雉雞,共有31個亞種,原產於亞洲,最初作為獵鳥被廣泛引入到世界各地,它們體型比家雞略小,但尾巴卻長得多,一般生活在農田和林緣灌叢中。
而家雞則是野雞的表親,祖先是紅原雞,已被馴養了6000多年,它們聽覺靈敏、視力敏銳,可以短暫飛翔,數量比其他鳥類加起來都多,全球大概有250億隻。
在外形上,野雞和家雞有很大差異,野雞的羽毛較長,呈金屬色性光澤,看上去更加威嚴,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而家雞的羽色多為黃色,體型也很臃腫,觀賞價值較低。
野雞和家雞的生活習慣也不同,家雞食性單一,食量巨大,而野雞食性較雜,食量較小,而且由於長期圈養的緣故,家雞的警惕性較低,各個方面都顯得比較遲鈍,野雞則相反,不僅行動敏捷,善於飛行,戰鬥力也很強悍。
那麼,野雞和家雞為什麼能夠雜交?
野雞和家雞是可以的雜交的,而且相比於其他動物,野雞和家雞的交配受孕率更高,產下的雞蛋也有幾率孵化成小雞,而它們雜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點。
家雞雖然是人工飼養的禽類,但它們和野雞一樣,都是雞形目雉科的動物,在分類上屬於同目、同科的鳥類,因此具有很強的親緣關係,生下的後代也有幾率活下來。
不僅如此,野雞和家雞的染色體都是39對,不存在生殖隔離,而且它們在身體構造上也很接近,雖然體型略有差異,但骨架幾乎一致,內臟器官也差不多,尤其是生殖系統(泄殖腔),更是一模一樣,所以雜交成功的幾率極高。
除此之外,野雞和家雞的性格也相似,它們活潑好動,善於奔走,習慣於四處覓食,還喜歡在早上準時打鳴,有時甚至還會吃一些小碎石來消化食物,具有神經質的特點。
對野生動物來說,繁育後代是自身最大的使命,野雞也不例外,它們一般生長10個月就能進入發情期,其中雄雞比雌雞晚一個月成熟,在自然環境中,它們的交配期在3-7月份。
這期間雄性野雞會變得非常暴躁,通常會占山為王,將領地內所有的母雞都歸為己有,若是遇到比較傲嬌的母雞,雄性野雞就會打開翅膀,展現英姿,效果跟孔雀差不多。
但近年來,野雞的數量越來越少,這對實行一夫多妻制的野雞來說,十分苦惱,於是找不到配偶的雄雞,就會偷偷潛入農戶家裡,將主意打到家養母雞的身上,甚至有時也會來個霸王硬上弓,所以才會發生雜交的事件。
其實在自然情況下,野雞和家雞的雜交並不常見,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野雞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很多人都想看一看,它們和家雞雜交後會出現什麼樣的效果。
甚至為了提高成功率,還有科學家用家雞的祖先紅原雞跟野雞交配,等培養出新物種後,再與家雞進行雜交,這種方法讓兩者的血緣關係進一步接近,極大的提升了雜交成功率。
最後得出結論:野雞和家雞雜交後,受精率大概有50%,但雞蛋孵化成功的機率只有10%,後代的存活率更是只有可憐的0.1%左右,這還是人工干預的結果。
不過,這種試驗也直接加深了野雞和家雞的雜交幾率,雖然這種方式不符合自然界的規律,但如果僅用於科研工作,還是可以提倡的。
那麼,野雞和家雞生下的後代會怎麼?
其實,我們人類在很早以前就開始培育雜交動物了,比如農民的好幫手——騾子,那麼野雞和家雞的後代究竟長什麼樣呢?
野雞和家雞都是適應能力很強的動物,因此才能在地球上生活上萬年,而親緣關係又讓它們可以雜交生下後代,但可惜的是,它們的後代不僅存活率極低,而且還不可以繼續繁殖。
因為野雞和家雞的後代屬於遠緣雜交所得,它們不僅身材、器官,甚至染色體數目都和父母不一樣,這種強大的種間差異,讓它們無法繼續繁殖下去,這和獅虎獸是同樣的道理。
據動物學家研究發現:野雞的遺傳基因大於家雞,因此野雞對後代的影響更大,所以它們的後代出生後,樣子更接近野雞,而且長勢較慢,成年後體型也較小,體重方面也是介於兩者中間。
不僅如此,與家雞不同的是,它們的肉質會像野雞一樣有嚼勁,又不會野雞一樣柴,而且味道更加鮮美,肉質也很爽口,如果熬湯的話,營養將更加豐富。
野雞和家雞生下的後代,顏值很艷麗,外形接近野雞,性情不像家雞一樣溫順,但也不會像野雞一樣羈傲不遜,但依舊十分暴躁,尤其是在發情期的時候,經常莫名其妙的發動攻擊。
它們的戰鬥力也很強,攻擊力十分兇悍,一般家養的公雞都不是它們的對手,而且飛行能力也比較強,甚至可以長距離飛行,一般人很難抓得到它們。
家雞還可以和什麼動物交配?
開頭已經說過,家雞不僅可以和野雞交配,還可以和孔雀、松雞、鵪鶉等鳥類雜交,但和野雞不同的是,它們的後代很難孵化成功,可能只是一個蛋。
孔雀共有2屬3種,是一種體型很大的鳥類,它們成年後,體長可達1.5米,體重可達12斤,外形艷麗,頭頂翠綠,尾羽特別長,形成尾屏,極為動人,被稱為世界上顏值最高的鳥。
孔雀一般棲息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林間草地重,喜歡在傍晚出來覓食,食性很雜,主要以昆蟲和穀物為主,有時候也會吃一些白蟻,而且它們和野雞一樣,都是群居生活,採用的都是一夫多妻制。
最重要的是,孔雀也是雞形目雉科的動物,而且還是雞形目體型最大的成員,因此它們和野雞一樣,也能跟家雞雜交,甚至兩者還能混養,並長時間生活在一起。
松雞是一種典型的走禽,一共擁有12個亞種,但相互差距並不大,它們成年後體長可達1.3米,體重大約有10斤,但由於身體笨拙,松雞無法飛翔,只能在高處滑翔。
松雞的顏值很高,它們色彩艷麗,雄性還擁有一個巨大的肉冠,看起來十分别致,而且身材結實,嘴巴呈圓錐形,適於啄食地下的種子,號稱挖土「小能手」。
當然,松雞也能和家雞雜交,雖然它們不是雉科動物,但和家雞交配沒有任何壓力,可能是因為進化程度低,因此出現一些超遠緣雜交的情況。
鵪鶉和家雞一樣都是雞形目雉科的動物,但它們的體型很小,最大只有18厘米,不過體小而滾圓,長得十分可愛,它們通常都成對出現,很少群體活動,這和家雞有本質的區別。
一般來說,鵪鶉都生活在平原的矮樹叢和丘陵地帶,喜歡在灌木叢附近作窩,它們食物主要以雜草種子和穀物為主,有時候也會吃一些小型昆蟲和無脊椎動物。
但作為同屬性動物,鵪鶉和家雞也是可以雜交的,而且受精率還很高,據說可以達到14%,但可惜的是,它們產下的蛋幾乎不會孵化出來。
珍珠雞又叫幾內亞鳥,原產於非洲大陸西海岸,最初為野生品種,經馴化後才成為家禽,它們頭頂無毛,也無雞冠,身形圓矮,成年後身體呈灰黑色,並長有大量不規則的圓形白點,所以叫做珍珠雞。
珍珠雞是典型的群居性動物,成員數量在30-50隻之間,很少單獨離散,而且喜歡飛翔和攀登,戰鬥力也很出色,但對配偶的選拔很嚴格,因此野外數量一直不高。
不過,珍珠雞對家雞的態度一直很好,它們雖然是珠雞科的動物,但完全可以和家雞雜交,而且產下的後代還有幾率存活,被稱為「騾雞」,但可惜無法繼續生育。
野雞和家雞是可以交配的,它們是同種屬性的動物,而染色體都是39對,因此不存在生殖隔離,但產下的雞蛋很難孵化,而且孵化成功後的存活率也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