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敏感的社會新聞不少。
信息化時代中,各類媒體與自媒體對於真相傳播與輿論監督的作用也集中凸顯。
在第四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中,一部受到專業評審和大眾影迷青睞的新人佳作,便深入探討了這一議題。
通過冷靜克制的鏡頭、雙線敘事的手法以及多重轉折的設置,探討了真相與利益的平衡——
《由宇子的天平》
三年前,女高中生廣美因遭遇校園霸凌,自殺身亡。
一時間,在當地引起轟動,熱度始終未減。
電視台決定就此事件製作一部霸凌專題紀錄片。
請來一位難搞的導演操刀拍攝,也就是本片的女主由宇子。
作為資深專題片導演,由宇子頗具手腕,總是知道如何拍到自己需要的內容。
電影開篇,有這樣一個細節——
廣美的父親在接受採訪時,狀態緊繃,心防很重。
在由宇子謊稱錄製結束之後,才說出了對亡女真情流露的剖白。
這難得的一幕,被並未關閉的攝影機盡數收錄,一切都在這位大導演的預判之中。
但同時,由宇子也沒有丟掉新聞人身上該有的理想與操守。
她沒有按照電視台的要求,直接將矛頭對準校方,而是深挖案件背後的故事,果然有了新的重大發現。
原來,在遭遇霸凌後,校方曾找廣美談話。
但目的並非為她主持公道,反而威脅她主動退學。理由是有人曾目擊她與學校男老師矢野長期保持不正當男女關係。
儘管兩位當事人都極力否認,校方卻堅稱有憑有據,態度十分強硬。
當晚,廣美以跳河的方式,結束了生命。
在廣美去世後,學校為了撇清責任,選擇將這樁並無實錘的「師生戀」公開。
立時,毫無根據的報道與誹謗狂轟亂炸,不僅使得矢野老師成為眾矢之的,也波及了已故的廣美,以及雙方的家人。
報刊上,或為獵奇,或為流量的各種標題毫無下限。
「認真的男老師會是淫魔?」
「玩弄老師的女學生」
一個月後,不堪壓力的矢野老師也自盡於河邊,並留下一封遺書。
信中,他堅稱自己從未與廣美交往。
並痛斥學校對自己的陷害,以及媒體對事實的捏造。
決定以死明志。
如果說廣美的悲劇是由校方釀成的,那麼矢野的死亡,更多的是媒體煽動的結果。
為了還原事件全貌,由宇子走訪了兩人各自的家庭,以真誠的態度獲取雙方的信任,通過他們的講述一點點拼湊出他們的生活現狀——
廣美家中,只剩下形單影隻的父親。
女兒死後,他時常一個人站在河邊,吹廣美留下的笛子,想感受女兒接觸過的一切。
除了承受喪女之痛,他還要對抗外界各種流言蜚語。
女兒被塑造成勾引師長的不良少女,自家的糕點鋪生意越發慘澹。
糕點時常賣不出去,但他還是堅持每天都做,因為不做就等同於向那些詆毀認輸。
在面對鏡頭時,廣美的父親一字一頓地說:
「矢野是被媒體殺死的。
我失去和他對話、了解真相的機會。」
可以想見,矢野家中的情況更糟。
70歲的母親和獨自撫養幼女的姐姐,都因不堪媒體的騷擾而頻繁更換住所。
家裡東西很少,這樣才能便於她們隨時搬家。
可不管搬幾次,總是會被不明人士找到新住址貼在網上。
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是上網搜索一番,檢查自己的住址有沒有被人公開,
確認暫時安全後,也要全副武裝才敢出門。
每天如此。
70歲的老人,一聽見敲門聲就會條件反射般地彈到牆後,豎著耳朵辨別來人的身份。
得知是快遞員後,才鬆了口氣。
剛上小學的外甥女,被班裡的同學嘲笑「血統有問題」。
雖然還不懂「血統」的具體含義,卻已經領會其中包含的仇恨與輕蔑,不敢告訴媽媽。
不過一則新聞,便讓幾位無辜的人失去了正常的生活,長期過著東躲西藏的日子。
至此,紀錄片的焦點自然而然地由校園霸凌轉向了輿論吃人的現象上。
然而,作為新聞人,抨擊媒體對輿論的煽動,就好比用槍指向自己。
電視台當然不會同意。
領導審核後,命令由宇子剪掉素材中「被媒體殺死」的言論;
「和他對話的機會被媒體剝奪了」被要求重新編輯成「和他對話的機會被學校剝奪了」。
將責任全部歸咎於校方。
不過,領導的施壓、同事的不屑、生活的困窘都沒能阻止由宇子。
她繼續調查走訪,試圖用冷靜客觀的鏡頭不偏不倚地還原事實,慢慢拼湊出心中的正義。
但影片的主題,並未止於讚美女主角作為傳媒人的良知。
它沒有將由宇子塑造成一位絕對高尚的聖母。
而是更進一步,採用雙線敘事的手法,將由宇子推向了道德絕境……
由宇子的爸爸木下,是一所高中輔導班的校長。
因此她也在工作之餘兼任自家輔導班的代課老師,與學生們相處十分融洽。
這學期,新來的女學生小萌很快引起了她的注意。
課間,不合群的小萌總是一個人躲在角落裡,靜靜地畫著漫畫;
成績不太理想,考試時會偷瞄前排同學的答案;
放學也不急著回家,常常獨自在天台上啃餅乾。
接觸之後,由宇子得知了小萌的處境。
母親早逝,她與父親相依為命。
不負責任的父親對她疏於照顧,更拒絕為她繳納補課費,她因此只能靠打工養活自己。
某天課堂上,小萌忽然嘔吐不止。
幾番盤問,由宇子得知了小萌懷有身孕的消息。
更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小萌腹中孩子的父親,正是由宇子的爸爸木下。
兩個月前,他曾以補課費為籌碼對小萌進行了誘姦……
至此,由宇子的身份徹底調轉。
她從廣美案中絕對正義的旁觀者,變成了另一起類似案件里加害者的親屬。
在對小萌心懷愧疚的同時,由宇子也生出了私心。
在目睹了矢野家人的現狀之後,她深知性醜聞曝光的後果。
由於小萌還未成年,倘若東窗事發,父親必然會受到法律的制裁與輿論的譴責,而由宇子自己的生活也會被徹底摧毀。
為了避免被追查,瞞住小萌的父親,由宇子偷偷聯繫醫生人脈,準備私下為小萌進行墮胎。
既出於彌補也出於討好,她向小萌伸以援手。
為她上門輔導、做飯、收拾房間,一點點取得了小萌的信任。
冰冷的少女逐漸對她敞開心扉,兩人之間建立起一段亦師亦友的情誼。
這段短暫的時光,也是小萌晦暗生活里為數不多的光亮。
然而,事情卻並未能按照由宇子的預期發展。
小萌被醫生確診為宮外孕,無法進行藥物流產,必須儘快去醫院接受手術。
眼看事情即將敗露,由宇子的父親迫切地想坦白認罪,獲得解脫,卻遭到了由宇子的反對。
一方面,距離自己的紀錄片播出還有兩周,由宇子即將迎來從業以來的最好機遇。
另一方面,這部紀錄片也將成為廣美與矢野兩個家庭扭轉困局的唯一機會。
因此她希望父親可以跟她一起再扛一扛,就算要自首,也要等到紀錄片上映以後。
兩周時間不算長,可對於宮外孕的小萌來說,卻意味著隨時可能到來的生命危險。
也在這煎熬的兩周里,兩條故事線都迎來了巨大的轉折。
偶然的情況下,由宇子通過班上男學生之口,得知小萌不只有一個性伴,而且在外援交,私生活頗為混亂。
這意味著,讓小萌懷孕的也許另有其人,自己的父親可能不會被法律制裁。
在車裡,由宇子嚴肅地質問小萌,孩子到底是誰的。
上一秒還在自說自話著要請她吃飯的小萌,眼神頓時黯淡下去。
丟下一句「連老師也講這種話」,便激動地下車離去。
本以為這次對話,會幫自己脫離現實困境。
卻在聽到小萌那句失望的呢喃的一刻,意識到自己不過也是烏合之眾的一員。
即使小萌在誠信上有瑕疵,即使腹中孩子的父親另有其人,就能否定自己爸爸的罪行嗎?
而另一邊,
自殺男老師矢野的姐姐突然找到由宇子,痛哭著向她懺悔。
她將一段視頻和一封信交到由宇子手中。
由宇子點開播放鍵,視頻里傳出矢野喪心病狂的侵犯聲,和廣美帶著哭腔的求饒:
「老師,住手....」
而那封信,才是矢野真正的遺書,在信中他坦白了自己性侵廣美的罪行。
而前文中提到的那封否認性侵、控訴學校和媒體的「遺書」,則是姐姐偽造的,因為她害怕面對洪水猛獸般的輿論壓力……
到這裡,故事迎來了第三重反轉。
事件中的主角們也由是非鮮明的語境,過渡到了一個灰白的地帶。
被犧牲的男人確為狼師,
被侵犯的少女滿口謊言。
那麼,在加害一方罪大惡極的情況下,他家屬的處境還值得被同情嗎?
而在受害一方在不完美的情況下,施害者就能夠被原諒嗎?
影片拋出問題,呈現困境,卻沒有急於給出答案,而是旨在引發每一位觀眾的思考。
《由宇子的天平》聚焦的並非大是大非的公理,而是那些宏大敘事所難以覆蓋與衡量的,個體感受的複雜性。
在得知廣美自殺的真相後,同為加害者家屬的由宇子,面臨著艱難的抉擇。
情感上,她深知一旦真相曝光,矢野的家人將會面臨新一輪的輿論風暴,因為自己與她們處在類似境地,便更加不忍將她們拉入深淵;
但道德上,她是主導調查的電視台導演,還原真相、伸張正義是她本應一直恪守的準則。
最終,她選擇了一種折中的做法。
作為導演,她取消了紀錄片的播出,並掩護著矢野的姐姐離開,決定將這個骯髒的秘密永遠封存下去。
但同時,作為加害者家屬的她,決定向小萌的父親坦白真相。
從追查到封存,從自保到攤牌,
兩條線的交匯處,是由宇子對道德底線的堅守。
除了由宇子個人的困境,影片也展現出了新聞事件中,真相還原的不易。
片中,媒體為了獲取點擊,隨意造謠詆毀逝者。
學校一心維護聲譽,否認校園霸凌的存在。
加害者家屬在接受拍攝時特意調暗光線「賣慘」,以渲染生活的困境。
而紀錄片團隊也站在自身立場,有失客觀地將受訪者的話拼接二創……
人們對同一事件各執一詞,無不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進行表述證明,或編織謊言,或真假參半,或刻意將某些部分強調放大。
使得拼湊真相的過程,如同羅生門一般。
影片末尾,小萌因宮外孕發病遭遇車禍,命在旦夕。
向小萌父親坦白了真相的由宇子,被憤怒的對方扼住咽喉,窒息昏厥。
在轉醒之後,她掙扎著爬起來,摸出手機,將攝像頭對準自己。
用手機拍攝,是她的職業習慣。
在質問父親是否誘姦小萌時,在同事企圖惡剪紀錄片扭曲事實時,她都曾以這種方式記錄,並向對方施壓。
因為按下拍攝鍵,意味著要對說出的每一句話負責。
作為連結真相與大眾的橋樑,新聞從業者心中私慾與道德的平衡至關重要。
這一次,由宇子將拷問的鏡頭對準了自己。
正義的天平終於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