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刊 | 《新科學家》:認知偏見有其益處

2023-10-15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外刊 | 《新科學家》:認知偏見有其益處

外刊 | 《新科學家》:認知偏見有其益處

為什麼整個科學界都拒絕突破性的理論,即使是那些有可靠證據支持的理論?這是一個有關人類認知偏見的問題。8月16日,科學和歷史紀實小說家丹·萊維特(Dan Levitt)在《新科學家》發文指出,認知偏見是人類常態,它會讓人類不斷犯錯,但也是人類生存延續的優勢。保持謙虛的態度,有助於我們欣賞世界的神奇之處。

原文 :《新科學家》:認知偏見無處不在

編譯 |鍾麗麗

圖片 |網絡

一百年前,科學家們對於很多事情都確信無疑。比如,最偉大的專家確信宇宙一直存在,且大小一直不變;大多數生物學家都確信決定遺傳的是蛋白質而不是DNA;生化學家認為,除細胞核以外,人體細胞內部所包含的只不過是忙碌的酶——一個進行生命必需的所有反應的「生化沼澤」。這些認知後來被證明都是錯的,然而,面對對他們公認真理的挑戰,科學家們的反應是不屑一顧和充滿懷疑。

實際上,這種下意識的反應非常普遍。為什麼那麼多我們現在認為是重大突破的理論,一開始被人忽視?我們都知道,一些研究人員有領地意識,或者擔心新理論會削弱他們的工作。但是,為什麼整個科學界都拒絕突破性的想法,即使是那些有可靠證據支持的想法?

根據產生偏見的原因,有以下幾種經常出現的認知偏見。例如,「太奇怪而不真實」的偏見導致愛因斯坦最初不接受喬治·勒梅特(Georges Lema?tre)的大爆炸理論;「作為專家,我已經忘記了還有多少未知」的偏見使科學家們相信有機分子不可能存在於太空中,直到查爾斯·湯斯(Charles Townes)證明他們錯了;「你尋找並看到符合你理論的證據」的偏見(通常被稱為確認偏見)阻礙了我們對壞血病和腳氣等疾病的理解,這些疾病導致數百萬人死亡。在提出維生素缺乏症的概念之前,科學家們試圖用古希臘的體液理論和細菌理論來解釋這些疾病。

那麼多傑出的科學家怎麼會如此無知呢?如果你再深入一點,就會發現事實上這個問題我們都不能倖免。一位微軟高管曾表示:「iPhone不可能獲得市場份額。」就在前幾天,我確信我丟失的鑰匙不可能在書桌抽屜里,因為我永遠不會把它們放在那裡。當新冠疫情來襲時,我們都認為我們將在幾周內重返工作崗位。

但認知偏見並不僅僅是讓我們犯錯的弱點。它們也是優勢。正如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所表明的那樣,我們的大腦充滿了偏見。很多偏見都是有原因的,沒有它們我們就無法生存。為了生存,我們必須做出假設。如果我們不斷地質疑明天太陽是否還會升起,我們就會失去勇氣。通常,那些看起來太奇怪而不真實的想法實際上還是太奇怪而不真實。無意識的假設為我們提供了捷徑,讓我們避免不斷地重新思考每件事。

我們永遠不會完全擺脫偏見,這就是即使是以認真解讀證據而自豪的科學家也不排斥偏見的原因。偏見是人類狀態的一部分,科學家需要意識到他們的大腦充滿了偏見。正如以上所述,我們的細胞里不僅充滿了酶,還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分子機器;負責遺傳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質;宇宙曾經被包含在一個很小的空間和時間點中。

所有我們從未預料到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這就是生活的美。科學創新的歷史激勵我們保持謙虛,以開放的心態對待證據,並接受世界不是我們所希望的樣子,而是它的真實樣子這一事實。理解這一點有助於我們欣賞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神奇世界。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1872期7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外刊 | 《科學美國人》:年輕人當提高科學素養,以鑑別真假信息

外刊 | 科技產品設計中的偏見,你留意過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0435ae0e26463da051db1df5306c5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