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長不管是從身體還是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長很健康,而良好的性格是由家庭環境及氛圍影響的。
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接觸到的就是家庭,如果家庭民主、父母恩愛、相處融洽,孩子的性格會變得開朗、充滿自信等;
相反,如果父母之間總是吵架,互相埋怨,在孩子面前總是互相數落,孩子長大就會變得自卑,也學不會尊重他人。
所以,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都說「家和萬事興」,只有家庭和諧,別的事才能順利進行,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是需要夫妻倆共同建立的。
每個成員在家庭里扮演的角色都不一樣,不同的角色承擔著不同的責任,那建立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需要怎麼建立呢?
夫妻倆不要當著孩子面吵架
柴米油鹽的生活里,夫妻間吵架很正常,但吵架儘量要避免當著孩子的面吵。
也許會有人認為:夫妻間吵架是大人的事,跟孩子沒關係。
但對於孩子來說真的沒影響嗎?
答案是肯定會有影響的。
孩子的安全感都是來自於家長,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會讓孩子感到害怕,漸漸地缺乏安全感。
一切矛盾可以等孩子睡著後,倆人在房間裡好好溝通,發生不愉快,也不要冷戰,有什麼問題互相說出來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夫妻相處和睦才是營造良好家庭氛圍的關鍵。
遇事父母不要先指責孩子,要先溝通
當孩子犯了錯誤或者考試沒考好,下意識就會想指責孩子,家長們可能會認為這樣的「刺激教育」會讓孩子以後少犯錯,或者下次考試就能注意不要再犯同樣的錯。
其實往往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並不是說孩子犯錯不能責怪,而是父母要先了解一下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或者考試沒考好的原因在哪裡。
家長要以民主、平等的心態來跟孩子進行溝通,而不是孩子說什麼自己就反駁什麼,這樣孩子還是有種不平等的感覺,時間長了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自卑,越來越不敢犯錯。
父母要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孩子不好好寫作業,讓家長很是頭疼,但其實原因並不全在孩子。
當自己的父母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玩遊戲,孩子出來想一起看,卻被斥責說「玩什麼玩,快回去念書」,這樣的命令只帶來了反效果,還會讓孩子心裡覺得不平衡。
所以家長們在要求孩子的同時,要先以同樣的標準要求自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自己就得努力成為這樣的人。
家長要學會對孩子多放手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有點強,會喜歡把孩子的生活都給安排好,讓孩子跟著自己的計劃一步步走,一旦有偏差就覺得不行了。
這樣表面上看是為了孩子不走歪路,但長期這樣下去,漸漸地會讓孩子對生活沒有控制感。
雖說孩子是從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但總歸是獨立的個體,可以給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但家長不能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要學會放手。
建立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恩愛是基礎,除了以上幾點,日常的小事也是很能增進感情的,比如:一家人一起吃個飯,散散步,過節的時候準備點小禮物,讓生活充滿儀式感等。家長們不光要注重提升物質生活,也要更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