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最有愛的公眾號 Pinterest 原創出品
2020年杜拜世博會已決定推遲到2021,
但各國的場館設計並不會更改。
主辦國阿聯的場館也依然是早已定下的
狀似「國鳥」獵鷹的造型。
而它的設計師
就是自帶話題的 卡拉特拉瓦,
一個執著於讓建築「飛呀」
「飛呀」
「我的驕傲亂動」的設計師。
還記得之前每次寫鬼才建築師,
大家都會在評論區熱議的
「結構師想錘爆建築師」的說法麼?
這位卡拉特拉瓦就不必有這種擔憂。
因為本人是結構+建築雙擔,
大佬不僅不用擔心挨揍,
還因此收穫了一批結構系的迷弟迷妹。
(結構與建築的關係,可以簡單粗暴地理解為:
建築師做出天馬行空的設計,
結構師負責理性地將這份設計變成可施工的方案。)
自30歲成立工作室之後,
可自建自改還高產的卡拉特拉瓦,
就在二師們為了信念不斷battle的大背景下,
過上了自給自足豐衣足食的美好生活。
至於30歲之前?
那是「大魔王養成記」。
1951年7月28日生於西班牙的聖地亞哥·卡拉特拉瓦,
屬於「別人家的孩子」。
中小學接受美術教育,
本科讀建築,
碩士讀城市規劃,
博士讀土木工程結構,
這些經歷直接導致這個人30歲畢業準備單幹時
儼然一個全能的建築天才。
然而天才難為無米之炊,
一直到3年後,
陸續有甲方找上門的卡拉特拉瓦
才終於有了第一個落地作品:
陽台。
無處安放的才華乍然遇上開閘,
卡拉特拉瓦只想高歌一曲「來呀造作啊」。(不是)
此後30多年,
創作欲井噴的 他,
不負眾望地展示了 一波又一波「變態後爆發」:
瑞士Pfalkeller畫廊
「張嘴大鯨魚」,
西班牙索菲亞王后藝術歌劇院
「武士頭盔」,
巴西里約熱內盧明日博物館
「變身臂甲」,
西班牙瓦倫西亞藝術科學城天文館
「銀河之眼」……
眼睛是可以睜開、閉上的
大開大合的招式,
無一不顯示著建築師妄圖掀翻世界的決心,
《西部世界3》正因為這種未來感,
直接在他的建築下取景拍攝。
但「狂野派」之所以躁動,
不僅僅是因為憋壞了,
更多的是因為他就喜歡設計會動的建築。
(畢竟技能點太多)
正如他最出名的作品《花式起飛》系列:
密爾沃基美術館
普通的百葉窗開閉
卡拉特拉瓦的百葉窗開閉
這是坐落於美國威斯康星州的密爾沃基美術館,
一座以動態結構輔助形成的狀似「海鳥」的建築。
卡拉特拉瓦特意把遮陽的百葉窗做成翅膀的形狀,
當日光不斷變化,
通體全白的美術館,
就會像撲騰翅膀的大白鳥一樣柔美壯觀。
陽光透過「骨骼間隙」傾斜而下,
被純白的內部裝修反射。
入目的乾淨敞亮使人愉悅。
而鳥的對面,
正是湛藍大海。
從建築內部往外看,
一線天的寬闊海景盡收眼底;
從空中俯看,
揮動翅膀的海鳥與大海又相映成輝。
科技創新大廈
作為佛羅里達州理工大學新校區的第一幢建築,
科技創新大廈需要包含教室、會議禮堂、
研究實驗室、辦公樓域等功能分區,
但在外形上,
卡拉特拉瓦將其規整地拼成了一條大「飛魚」。
同樣是利用百葉窗模仿成翅膀的創意,
但校園大廈的要比美術館的更板直一些,
調節方式也更多樣:
可以是繃直翅膀的滑翔狀;
可以是 常規的撲騰翅膀狀,
後者在展開時有點睛之筆:
通過時間差造成最後有幾扇葉子延遲關閉,
為整個伸展狀態添了一絲靈動,
沒那麼死板。
從遠處看,
這幢三面環水的建築有呼吸,
對陽光敏感,
仿佛是一個生命體。
與水中的倒影相接,
它又像一顆閃亮的「知識星球」,
包容、綻放、奪目。
世貿中心交通樞紐
建立於911遺址上的世貿中心交通樞紐,
在枯燥的摩天大樓中,
宛如一隻張開翅膀的巨大白鴿,
即將起飛。
它的設計靈感
來自卡拉特拉瓦曾看到的一幅
「兒童放飛小鳥」的畫作。
他將那一瞬間的「善」定格下來,
留在了這個曾帶給無數人傷痛的地方。
2016年,
CNN將它評為9大新地標之一。
此後日復一日,
有越來越多人在這裡中轉、出發、或抵達。
充足的光線,
亮堂的純白建築,
擁有驅逐陰霾、給人安定的力量,
建築師對人的關切就這樣布滿個個角落。
在卡拉特拉瓦的「馬良之筆」下,
愛德華的剪刀手可以交叉;
西班牙塞爾維亞科威特館
尖頭高跟鞋
在江面旋轉起舞,
那麼優雅;
布宜諾斯艾利斯蓬德拉女橋
從銳角變成鈍角的豎琴,
也能高雅地立於水面……
西班牙阿拉米羅大橋
通過對力與結構的掌握,
結合感性想像力與理性分析能力,
卡拉特拉瓦嘗試過了許多建築師無法想像的設計:
怎麼讓建築動起來?
德國恩斯廷斯倉庫
如何保持力的平衡,
使建築不會傾倒?
……
巴塞隆納蒙特惠奇山通訊塔
近40年一直為呆板建築賦予趣味與生命力,
成了這位「鬼才」設計師 不變的人生軌跡。
瑞士聖加倫緊急服務中心
也許追夢人真的不會老吧。
就像他19、29歲時
能將所有熱情投注於喜歡的專業,
拚命地學習與之相關的所有知識,
到了69歲,
他也依然能在奇思妙想中打滾,
創作出一個又一個令世人驚嘆的作品。
雅典奧林匹克體育場,卡拉特拉瓦翻新屋頂
「生命不息,折騰不止」,
其實反過來也一樣。
越是折騰越體現這個人生猛地活著,
雕刻時光的人也會被歲月銘記。
圖片來源/ 網絡
撰文、編輯/ 木糸口
責任編輯/ 蜜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