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18歲離開老家去武漢上學,就和生活了那麼多年的家鄉相隔越來越遠了。
離開家鄉是每個人的宿命,流浪啊流浪,流浪到地球都要流浪......
每次再回到自己的家鄉,我感覺最大的問題,就是上廁所。
說實話,自從讀大學以後用上了抽水馬桶,我就覺得以前小時候自己家用的旱廁,簡直不算人用的啊。真不知道這麼多年都是怎麼忍受過來,一說這個,就有內味了......
這次春節回到家鄉,最不習慣的,還是廁所問題。小便還好解決,每天早上去廁所大號,簡直就是一種折磨啊。
說起來,其實現在鄉村的變化真的是越來越好,尤其大傢伙居住的房子建造得越來越好,有些鄉村小別墅那真的是有模有樣。
生態環境也越來越好,尤其是喜鵲,現在農村的老楊樹上到處都是它們的巢,嘰嘰喳喳,非常熱鬧。
但是村裡的環境衛生反而不如以前了。
在我們小的時候,衛生條件雖然也不太好,但是垃圾不多。為啥呢?第一,吃剩的飯菜,廚餘垃圾都是拿去喂豬喂雞了,第二每家每戶都有一個堆肥的垃圾堆,其它垃圾都會堆在一起積肥,到時候送到田裡。所以生活中產生的垃圾大多數都處理掉了,再加上那個時代塑料袋很少,基本上村子裡看不到什麼垃圾。
現在就不一樣了,各種生活垃圾也不像以前自己處理了,都隨手丟在角落。鎮上每隔幾天會派專人來收,就是開我前面提到的電麻木。雖然有人收,但是可做不到城市小區那樣每天及時處理,再加上春節期間,放假了,這垃圾就越來越多,看起來很糟心。
大家看,像這樣。
村子裡以前有個池塘,現在都給填平了,成了新的垃圾場。
這些垃圾堆對生活環境造成了很大影響,冬天還好說,夏天滋生了很多蚊蟲,蒼蠅到處飛,簡直無法想像。
當然這些生活垃圾眼不見為凈,躲著就是了,但是上廁所這個問題,是每天必須經歷的大事啊。
農村的廁所,都是旱廁。有過生活經歷的讀者都知道是咋回事,是這麼個樣子。為了不致引起大家不適,我這個照片是個廢棄旱廁。
挖個坑,砌個溜道,人就蹲在那裡直接排便,然後掉在糞坑裡,時間長了,滿了,就掏出來送去田裡。中國農村幾千年來就是這樣處理排泄物。
為了遮風擋雨,也是為了隱私需要,旱廁外面還要建個房子。大家看這個,就是我家鄉非常普遍的廁所,也是過去和現在大多數農村地區使用的廁所,多少代70後、80後乃至90後農村小夥伴,小時候就是用著這樣的廁所長大的,可以說我們兒時的如廁回憶充滿了酸爽的味道。
廁所外牆刷的廣告是農村地區非常典型的液化氣
這就是伴隨了我18年的如廁環境。
其實自己家裡的廁所,還算是好的。最難以忍受的,是學校里的廁所,它其實就是糞坑大一點,蹲坑多一點。大家想像一下,上千人的學校,每天有無數人去排泄,這個味道,這種回憶,實在是無法回首啊。
還好我家離初中近,我是能不在裡面大號,就不在裡面大號啊。去尿個尿,那是沒有辦法,只好憋住了氣,趕緊放完水逃出來。
這些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一些有點追求的人家開始自己改造旱廁,外面的旱廁糞坑還是不能少,就是在室內自己安裝一個蹲式馬桶,如果有自來水管的,可以連上抽水設施,沒有的,旁邊放個水桶,自己動手解決,也是權宜之計。
這就已經算是比較講究的了。
這次我回家,聽村裡的人說區政府準備在臨近城區的鄉村進行旱廁改造。前面花了幾個月已經把污水管都鋪好了。
接下來就準備每家每戶都進行廁所改造,徹底解決旱廁問題。
其實這個事兒,江蘇、山東這些經濟發達省份早已經推行了,聽說有些城市基本上都改造完畢了。湖北部分鄉村此前也已經著手改造。
農村的旱廁改造問題,其中的關鍵是解決化糞池問題,如何把零散的每家每戶的排泄物,都集中在一起。山東等地農村大多使用了這種化糞池,然後再使用泵站,通過地下管道,把排泄物收集到一處,集中處理。
但是農村地區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口集中度不如城市。為了這麼幾十戶人家,可能就要建立十多公里,甚至是幾十公里專門的管道,因為這些排泄物最終是要通過地下管道連接到污水處理廠,或者是某處集中處理設施。
管道長了,泵站的抽取也是個問題,何時抽取,如何避免堵塞,這都是將來可能出現的問題。
但這個問題又必須解決,不然鄉村的居住環境永遠是這麼差。
我們國家這些年一直在大力推進城市化進展,城鎮化已經超過一半,未來目標是讓80%的人口居住在城鎮,減少鄉村人口,這樣才能實現集中機械化耕種農田。
所以,未來農村居住人口會越來越少,現在的鄉村旱廁改造,如果長遠點想,將來可能有一大半都會被廢棄掉。
但我們又不能只考慮將來,而不去做這個事情。
所以啊,這真是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