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部印度片在中國爆了:
超過93萬人在豆瓣上打出9.0的高分,位列TOP250榜單第31名。
不僅如此,它還以12.96億的票房成績,成為當年中國內地票房榜第9名。
相信大家已經猜到了,這部口碑票房雙爆的電影,就是《摔跤吧!爸爸》。
時隔2年,《摔爸》導演的新作終於來了,這就和大家聊聊它——
此片出自《摔爸》原班導演和編劇之手。
截至目前,它在豆瓣和IMDb上均獲得了8.2的評分。
在印度本地,已經被觀眾提前預定為年度最佳。
雖然同為勵志題材,但這部新片要講述的,是一個失敗者的故事。
男主角拉格海姆是一名高中生,出生於一個學霸之家。
他的父母都畢業於印度理工學院,一所堪稱傳奇的大學。
在父母的榜樣作用下,拉格海姆也一心想考入印度理工。
印度理工有多傳奇?
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理工院校之一,錄取率不到3%,堪比歐美的一流名校。
在《三傻大鬧寶萊塢》等多部影片中,都出現過它的身影。
而印度本地也流傳著一種說法:
「一流的學生進印度理工學院,二流的學生才去美國留學。」
《三傻大鬧寶萊塢》劇照
想考入這樣的一所學校,難度可想而知。
拉格海姆為了這個目標,可以說拼盡了全力。
他拒絕了所有娛樂活動,每天除了吃飯睡覺,腦子裡想的都是學習。
就連考完試後,也始終焦慮不安,一直憂心忡忡地等到成績出來的時刻。
然而,幸運女神卻沒有站在他這邊。
即便全力以赴,拉格海姆最終還是落選了。
相反,那些平時成績不如他的同學,卻意料之外地被錄取。
在巨大的失落和自責中,他做出了最極端的舉動——
他心灰意冷地站在高處,從樓上一躍而下。
失敗所帶來的挫折感,大概每個人都體會過。
但對於家境優越,個性又過於好強的拉格海姆來說,他無法接受這樣的失敗。
好在,上天給他開了個玩笑:雖然沒讓他被錄取,但也沒奪走他的生命。
雖然拉格海姆的傷勢很重,但是卻勉強保住了性命。
在送醫搶救的過程中,醫生髮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大多數瀕臨死亡的人,在潛意識深處都有強烈的求生慾望。
但拉格海姆的求生欲卻極低,這非常不利於他的恢復。
為了激發他活下來的慾望,父親坐在病床前,給他講了一個關於失敗者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角,不是別人,正是拉格海姆的父親安里。
多年前,安里作為新生,考入了夢想中的印度理工學院。
他和很多人一樣,認為自己已然平步青雲,步入了人生的快車道。
當他抵達學校的那一刻,卻迎來了當頭棒喝——
他被分入了H4宿舍,這是印度理工最被瞧不起的一棟宿舍。
住在這裡的學生,都是學習成績最不好的那一類。
和其它宿舍相比,這裡不但環境差,飯菜也難以下咽。
然而,也正是在這個被視作陰溝一樣的地方,安里認識了幾個和他志同道合的「奇葩」。
一號奇葩,性傻。
人如其名,看似傻乎乎,但是卻熱衷於男女性事。
他最愛做的事是收集情色雜誌,以及打飛機。
二號奇葩,媽咪。
媽咪是一個典型的媽寶男,性格柔弱,遇事就叫媽。
他不會說任何髒話,不會打飛機,只會學習。
為了把他改造成「真正的爺們」,媽咪的父親甚至還懇求同學們帶壞他。
三號奇葩,酸酸。
酸酸是一個刻薄且嘴臭的人。
性格易燃易爆炸,動不動就罵娘。
四號奇葩,德里克。
他是幾人中最年長的一位,也是一個煙不離手的老煙槍。
五號奇葩,酒鬼。
他是一個嗜酒如命的人,每天打開酒的次數比打開書的次數還多。
住在H4宿舍的奇葩們,在外人眼中都是「失敗者」一樣的存在。
但是他們卻和新來的安里,度過了一段相當愉快的時光。
幾人之間有惡作劇,也有爭吵,但是最後都化作彼此間親如兄弟的友情。
被定義為失敗者,是每個人都不願意接受的一件事。
但安里逐漸發現,H4宿舍的失敗者標籤,其實是人為造成的。
原來,在每年開學的時候,H3宿舍的人都會過來挖人。
他們處心積慮地把優秀的新生挖走,就是為了每年在學校舉辦的冠軍積分賽上取得好的名次。
所謂的冠軍積分賽,是一場在理工學院的10棟宿舍樓間展開的競技。
一共有三十多個體育項目,最終根據每棟樓的積分情況進行排名。
在過去的十多年裡,H3宿舍樓都是冠軍,而H4宿舍樓年年墊底。
為了改變這一局面,今年在安里的勸說下,所有人決定重燃鬥志,做出最後一搏。
想要從墊底逆襲,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為此,H4的人各自下賭注,押上了自己最在乎的事情。
比如,不拿到冠軍,安里就不能和女朋友說話,性傻就不能打飛機,德里克就不能抽煙等等。
在立下軍令狀基礎上,他們還想出了各種「出奇制勝」的手段。
第一招,給對手製造壓力。
酸酸發揮自己的優勢,想出了幾條喪到爆的口號。
然後在對手比賽時,集結幾十個惡棍在場下齊喊口號,給對手製造心理障礙。
第二招,擾亂對手的情緒。
在比賽前一晚,安里的女朋友故意和對方聊騷,讓對方想入非非。
到第二天的比賽時,不在狀態的對手果然頻頻出錯。
除此之外,他們還用盡了各種無恥的招數。
效果也很明顯,從以往的名次倒數,一路追到了第二名。
轉眼到了最後一場籃球賽,這場比賽的輸贏,直接決定冠軍的歸屬。
然而,在最後一秒鐘的最後一次投球時,H4卻失誤了。
H4為了今年的比賽,拼盡全力,但結果還是輸了。
他們沒能如願以償地奪得冠軍,但是,他們卻用自己的努力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最重要的是,H4終於親手撕掉了「失敗者」的標籤。
他們從心底開始接納自己,消滅了得過且過的消極情緒,有了過好自己人生的勇氣。
比賽雖然輸了,但結果卻是可喜的。
聽完這個關於失敗者的故事後,重傷的拉格海姆也受到激勵,有了活下去的動力。
他不再執著於當下的失敗,而是繼續努力,終於在第二年如願考上自己理想中的大學,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
客觀來說,《最初的夢想》的故事並不複雜,甚至有些套路。
但可貴的一點在於,它將主題瞄準了我們所稀缺的失敗教育。
在這個競爭越來越激烈,人人都想努力成為精英的時代,我們一直在不遺餘力地鼓吹勝者為王。
誠然,鼓勵大家成為勝者並沒有錯。
但那些金字塔底端的人,同樣值得被關心和關注。
以電影中的情節為例:
在考試結果出來前,安里一直告訴兒子,如果成功考上印度理工後將會如何為他慶祝。
但是,他卻沒說如果沒考上,你依舊還有繼續努力的機會。
而這種潛意識裡不允許失敗的壓力,足夠摧毀一個極度自尊和不想辜負別人的人。
因為對於這樣的人來說,讓最心愛的人失望,比自己失敗本身更令其自責和難過。
電影中發生的悲劇,在現實中也並不罕見。
每年的各種考試成績公布時,我們經常會聽見一些不好的新聞。
這類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們忽略了教育孩子該如何面對失敗。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不是每個人都會成功。在有限的資源面前,大多數人都必然會失敗。
我們都習慣於激勵孩子,為他們炮製通向勝利的雞湯。
而《最初的夢想》則在告訴每一個人,他們同樣需要戰勝失意的鎧甲。
陳綺貞有一首歌叫做《失敗者的飛翔》。
她這樣解釋歌名:
「如果成功是指高高在上,那麼在成功之上的就是失敗者的飛翔。這首歌要獻給在努力與挫折之間,不斷地循環,卻還是不肯放棄的人。」
同樣,《最初的夢想》也要獻給這些始終努力飛翔的失敗者。
對於漫長的人生來說,一時的成敗根本算不上什麼要緊的事情。
生活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就是好好活著本身。
文章轉載自原創作者:Douban編輯部 (豆瓣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