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邵春雷
核心提示:瓶裝飲用水大多以塑料瓶做容器,不耐高溫,溫度達到70攝氏度以上就會釋放出有害物質,而且飲用水瓶在重複利用時也容易滋生細菌,所以不能重複使用。
回收瓶子的廢品收購站。記者 邵春雷/攝
記者|邵春雷
責編|田 雄
正文共2530個字,預計閱讀需7分鐘
人們對於飲用水瓶並不陌生,但真正了解飲用水瓶材質構成,除了行業專家外,普通老百姓估計知之甚少。
其實,一個小飲用水瓶裡面也有大文章。
飲用水瓶到底有沒有有害物質?瓶裝飲用水長時間放置車後備箱還能不能飲用?飲用水瓶回收後都去了哪裡?近日,記者經過調查和採訪了解了其中的秘密。
從透明度鑑別飲用水瓶質量
「塑料瓶子的透明度越高,說明這個瓶子就沒有摻『回料』(回料即是瓶子二次回收後又進行加工生產),這樣的瓶子如果在正常的灌裝保存下也基本不會存在安全隱患。」多年從事塑料行業的塑料生產商王偉告訴民主與法制社記者。
王偉進一步解釋到,之所以說透明度高的是好瓶子,是因回料在回收時必然會造成污染,如果清洗不幹凈,在做成回料時就會有殘留,殘留就直接拉低了瓶子透明度,或者是導致瓶子上有斑點,這些明顯的東西在瓶子上就能看得出來。
河南焦作的飲用水瓶銷售商鄭軍(化名)也用同樣的方法教記者鑑別瓶子的質量。
鄭軍告訴記者,除了透明的瓶子外,因帶顏色的瓶子沒有透明度,很難用肉眼識別瓶子質量,市場上就有很多商家往帶顏色的瓶子裡摻雜「回料」或者是其他物質,其中也包括飲用水瓶蓋或者是飲料瓶子的瓶蓋。
許多企業在生產瓶蓋時基本都會摻入2%到30%的「回料」。
「目前飲用水小瓶基本很少有人生產,主要是利潤薄,其次是客戶少,他們主要是生產一次性桶裝水瓶。」鄭軍說。
記者在鄭軍的廠子裡看到,展架上堆放著琳琅滿目的飲用水瓶,多是一次性裝水瓶。
張偉也指出,只要是品牌的廠家,瓶子基本都沒有問題,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瓶蓋,因瓶蓋不透明,用肉眼無法區分質量的好壞,如果要想真正知道含有什麼樣的有害物質,就得到相關機構去進行鑑定。
70℃以上會釋放有害物質
王偉還告訴記者,一般飲用水瓶用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塑料製成,只要不在70℃以上的高溫環境中存儲使用,瓶子都是安全的,但不建議多次使用,一般飲用水瓶的底部都會標明瓶子所使用的材質。
記者在多個廠家的飲用水瓶下看到,在底部的三角框里均標註了「1」的阿拉伯數字。
記者從網上檢索獲知,阿拉伯數字「1」在塑料材質里就代表PET。這種材質常見於飲用水瓶、碳酸飲料瓶等。加熱至70℃易變形,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產生。不能放在汽車內曬太陽;不要裝酒、油等物質。
這類材料一旦受到高溫或被酸性溶液腐蝕,容易變形,慢慢溶解並釋放出一種對人體健康有害的有機溶劑,很多專家建議使用溫度範圍一般在-15℃~55℃之間。
「如果瓶裝飲用水在車的後備箱放著,沒有經過太陽暴曬是可以喝的,只是口味上可能會欠缺些,一旦後備箱的水在經過高溫長期暴曬後,此時飲用水瓶很容易揮發出有害物質,飲用一定要謹慎。」王偉說。
二次使用的瓶子對人體有害
河北保定滿城區決堤村曾是很多塑料廢品的中轉站。周邊很多塑料廢品都在這裡進行二次處理,一般是將廢品清洗並進行分類,還有的就是破碎肢解,有的還在當地加工成塑料顆粒進行二次銷售,有的直接轉手送到石家莊等地。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其實很多劣質飲用水瓶或塑料食品袋,就是在裡面摻雜這種塑料顆粒生產出來的。
有業內人士指出,這種二次回收生產出來的塑料顆粒一旦被摻入食品塑料袋或飲用水瓶子中,就不敢保證瓶子不具有危害性。
記者在決堤村採訪看到,三五成群的村民圍坐在一起嘮家常,但很多村民的大門緊閉,有的也能從門縫裡看到散落滿院的塑料廢品,村子的周圍和田間地頭有大量被拋棄的塑料垃圾裸露在陽光下暴曬。
據當地知情人介紹,目前因環保查得很緊,村裡很少有人敢生產了,即使生產也非常隱蔽。
記者多方打聽後,還是可以聯繫到生產塑料顆粒的生產企業。據知情人介紹,這些偷著加工生產塑料顆粒的小企業基本都很簡陋,根本達不到標準化生產的要求。
張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因飲用水瓶是食品級,所以飲用水瓶的生產流程每個環節都非常的嚴格,每一個環節處理不好,都容易滲入有害物質。
比如在儲存原料期間,或者是生產期間都得經過高溫消毒,避免有害物質在生產過程中滲入瓶子,而小廠生產的瓶子就不會把握得那麼嚴格。
保定滿城區的王友(化名)曾常年回收廢品,他告訴民主與法制社記者,塑料廢品就是一個字——「髒」。
他們在回收後會經過多次清洗,但也很難洗乾淨,有的甚至就是簡單清洗後就交給負責破碎的小廠子。而這些破碎的小廠子一般又是被環保清查的對象,清洗後的水無處可排,更不會仔細認真清洗了。
經過破碎後,塑料廢品就進入到加工成塑料顆粒的環節,而沒有洗凈的污染物也就隨著塑料製品融入到顆粒裡面。
之後,有些不法商家為了省錢,買下這種沒有經過嚴格把關消毒的塑料顆粒生產劣質的飲用水瓶或者是瓶蓋流入市場,給人們的健康帶來隱患。
專家建議不使用塑料瓶裝水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市場上小瓶飲用水基本都是大品牌。有專家指出,這種大品牌的小瓶摻料的可能極小,而一次性桶裝水或者是賓館裡擺放的小廠兩三升桶裝水才更存在安全隱患。
業內人士指出,合格的飲料瓶、飲用水瓶都要求用食品級的塑料做成,即PET瓶。這些食品級的PET瓶不耐高溫,需在低溫下使用。此外,這些塑料瓶都是一次性使用的,國家規定企業不能回收、重複灌裝使用。反覆使用飲用水瓶或飲料瓶,衛生指標也達不到。企業在首次灌裝時,對該瓶子進行過嚴格消毒、清洗、滅菌等程序,而消費者反覆使用瓶子時,沒有經過這些衛生程序,細菌有可能在瓶子裡反覆繁殖,人體攝入過多細菌也不衛生、不安全。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系教授蔣卓勤也曾指出,塑料瓶在製作過程中添加有增塑劑,而該化學成分對人體有毒害作用,若長期用塑料瓶裝飲用水、油、酒等物質,容易把內部的有害物質溶出,從而帶進人體。
他建議,使用玻璃、不鏽鋼等材質的瓶子裝食品,相對較安全。
他還指出,飲用水瓶是無法高溫消毒的,如果用化學方法消毒,藥放多了可能會串味,放少了又可能消毒不幹凈,所以,飲用水瓶是不能用來重複裝水出售的。原標題:一個小飲用水瓶背後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