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雞娃?這個問題在當今社會的大部分家長看來,可能已經不算是個問題了。
「大家都在雞娃,我們沒理由剝奪孩子可能的成功機會。」
同樣是家長,我特別能理解大家的想法。都是為了孩子好,誰不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呢?但是當這種幸福可能會危害孩子的未來時,我們就不得不為孩子做長遠的考慮了。
當大部分人都在往一個方向走時,隨大流無疑是比較安全的做法。
不過同樣是雞娃,具體到每個家庭、每個孩子身上,雞的方式和效果還是不同的。
有的孩子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績,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有的孩子不但沒有「成功」,反而被巨大的壓力籠罩,身心俱疲。
這不禁讓我們反思:雞娃到底對不對?家長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更容易成功?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花了一周的時間,認真讀完了《一激到底——在競爭環境中撫養孩子》這本書。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且較深入地了解雞娃這件事,讀完後大受震撼。
這本書不是某個家長、專家的一面之詞、經驗之談,而是美國社會學家希拉蕊·弗里德曼針對近100個美國中產階級家庭,所做的一次關於競爭性課外興趣班的調查與研究。
說的更簡單一點,作者研究的是在美國這個十分強調贏和成功的國家,富裕家庭是如何通過把孩子送去培訓和比賽,來增加孩子未來成功的籌碼的。
因為孩子們能參加的課外興趣班太多了,所以作者選擇了西洋棋、舞蹈和足球這三個為代表,正好可以對應智力、藝術和體育三個領域。
以下3點是我讀完整本書後,感悟最強烈、和原有認知差距最大的3點內容,也是作者耗時耗力,採訪了大量家長、孩子、機構、比賽組織者後才得以發現的事實和結論。
不管你是雞娃派,還是佛系派,相信這3點分享都會給你帶去一些啟發和幫助。
孩子的課餘時間被各種興趣班填滿,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有些家長送孩子去興趣班,只是想給孩子培養一些興趣愛好。但更多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夠獲得一技之長,能參加考級拿證書,或者參加比賽拿名次,以便為就讀一所好學校增加一些有分量的籌碼。
說白了,這類孩子參加培訓和比賽不是鬧著玩的,而是在為贏而戰。
以前我單純地以為這類孩子很可憐,很辛苦。他們沒有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小小年紀就要背負很大的壓力,一切的付出只是為了那些耀眼的結果:證書、獎盃、名次。
但在這本《一激到底》中我了解到,訓練和比賽的過程本身,也能教會孩子很多東西:
(1)內化獲勝的重要性;(2)學會走出失敗,贏在未來;(3)學會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任務;(4)學會在高壓環境下獲得成功;(5)坦然地在公共場合接受他人的評判。
這5點共同構成了孩子的童年競爭資本,讓孩子能夠在現在和未來的競爭中更具競爭力,更容易脫穎而出。
雖然這些關鍵能力並非只能從競爭中學到,但毫無疑問,帶孩子去比賽、去考試,是幫助他們獲得這些能力最快速、最便捷的方式。
觀察周圍的孩子確實可以發現,相比從不參加比賽的孩子,有比賽經驗的孩子在克服壓力、管理時間、好勝心、情緒管理等方面的表現的確更好。
說起雞娃、焦慮這些現象,身處其中的我們會抱怨,會無奈,會硬著頭皮前行,但好像很少會停下來反思,是誰在製造這些焦慮。
當我們為了孩子的前途,把他送去各種興趣班、培訓班,花錢帶他去考級、去比賽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些錢都被花在了哪裡?
它們真的物盡其用,都花在了孩子的成才上嗎?還是有人借著孩子的名義,把錢放進了自己的口袋裡?
在《一激到底》這本書里,作者用了一整個章節來介紹商業是如何通過孩子們的競賽活動來牟利的。
這當中的套路家長們不能不了解!否則不僅是我們的辛苦錢打了水漂,還可能把孩子至於危險之中。
先來說說培訓機構。在某些領域,任何人都可以開辦機構,或成為機構里的老師。
雖然他們會把自己包裝成非常專業的樣子,但家長們一定要留心,注意查看對方的專業資質。
否則孩子在學舞蹈或運動的過程中是很容易受傷的,也更有可能遇到「壞人」,遭受不必要的傷害。
另外,為了讓孩子報名,他們會在家長面前把孩子的問題說得很嚴重,許諾只要在他們那裡學習,孩子就能獲得巨大的進步。這也是給家長製造焦慮的一種常見手段。
再來是比賽。身為家長,我們都希望孩子在比賽中獲獎,這對他們的努力是有力的回報,也能證明孩子的優秀。
但不同比賽的含金量和公平性不同。有些比賽的組織者為了吸引更多的孩子來參賽,好讓他們有更高的回報,會設置各種獎項,儘量讓更多的孩子獲獎,以便讓家長滿意。
這類比賽對孩子的幫助有多少,我相信大家是心知肚明的,給孩子報名時一定要做好篩選。
培養孩子這件事,我們家長很容易剃頭挑子一頭熱,因為太認真、太投入,而忘了孩子才是主角。
不管是報興趣班,堅持訓練,還是準備比賽,孩子才是那個需要付出時間、精力,咬牙堅持的人,我們不能因為比孩子成熟、想得周全、花的錢多,就剝奪了孩子選擇和表達的機會。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旦決定是自己做的,就更有可能堅持下去。反之,被別人要求做的事,就算本身有興趣,也難免心生排斥。
就像作者打的一個比方,她不願意把童年看作一個規劃,而更願意把它看作一場自助餐。
在自助餐會上,孩子們可以品嘗各種不同的東西,然後根據他們的意願來選擇其中喜歡的東西。
不想讓孩子傷在童年,又不想他們荒廢時間,錯失機會,不妨試試作者的選擇:
讓孩子在一系列結構化的選項(各種競爭性活動)中摸索,找到自己真正喜歡或擅長的,這樣等他們到了初高中時,就會比同齡人更有方向和優勢,也不至於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
我是小樣媽,復旦碩士,早期教育指導師,家庭教育指導師,著有育兒書《懂點心理學,育兒很簡單》,喜歡我的文章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