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兵遣將、謀篇布局,史達林指揮若定於「史詩般的戰役」

2023-06-24     史密記

原標題:調兵遣將、謀篇布局,史達林指揮若定於「史詩般的戰役」

二戰期間,德軍入侵蘇聯後,其四十一號作戰命令要求:「無論如何,必須盡一切努力到達史達林格勒(即今天的伏爾加格勒)市區。或者至少使這座城市處於重炮射程範圍內,從而使它不能再成為工業中心和交通樞紐。」

德軍如此重視史達林格勒,自有其理由。史達林格勒是伏爾加河上的重要港口,是蘇聯南方的一個鐵路交通樞紐和重要的工業城市,也是蘇聯的糧食、石油和煤炭的主要產地。

伏爾加格勒(即史達林格勒)圖景

而且,德軍於1941年占領烏克蘭後,史達林格勒成了蘇聯中部地區通往南方重要經濟區域的唯一交通咽喉,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邱吉爾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說:「這座城市成為一塊吸鐵石,把德國陸軍與空軍的主力都吸引過去了。」

一、調兵遣將,堅決守衛。

大敵當前,形勢嚴峻。於是,以史達林為核心的蘇聯最高統帥部及時組建了新的、共有38個師的史達林格勒方面軍,但只有16個師能夠據守主要地帶的防禦陣地。他們面對的是,擁有18個整建制師的、強大的德軍第六集團軍。

此時,蘇軍的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分布在700公里長的戰線上,指揮十分不便。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史達林於8月5日,將史達林格勒方面軍一分為二: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和東南面方面軍,分屬領導。

運籌帷幄的史達林(圖像)

同時,為了協調史達林格勒地區部隊的行動,史達林委派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上將前往督戰。

為了史達林格勒,史達林雖然在努力調兵遣將,但一時間也難以抵擋德軍的進攻。1941年8月23日,德軍突破了蘇軍的防禦陣地,對史達林格勒進行狂轟濫炸,這座工業重鎮危在旦夕!

史達林接到坐陣史達林格勒的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的報告後,意識到了戰局的極其不利,隨即嚴令華西列夫斯基:死守史達林格勒,不得退後一步!

命令雖然下達,但史達林心頭的壓力並沒有絲毫減輕。危難之際,他迫切需要一位得力的助手,幫他分擔繁重的軍務,幫他拯救史達林格勒。

忙碌中的史達林(圖像)

於是,正在指揮西方面軍和加里寧方面軍,以牽制德軍的朱可夫大將,被史達林一個電話召回莫斯科,成了蘇軍的最高副統帥。接著,責任心強、耿直敢言的朱可夫臨危受命,擔當起了守衛史達林格勒的重任。

朱可夫到達後史達林格勒地區的9月3日,德軍突破了蘇軍的多處防線,逼近了市區。聞訊的史達林電令朱可夫:應要求位於史達林格勒以北和以西的各部隊,立即突擊敵人,援助守衛史達林格勒的軍民。

但是,朱可夫將軍沒有立即遵令而行,而是根據蘇軍彈藥缺乏之極等實際情況,請求史達林准予9月5日向德軍發起反擊。

請示史達林的朱可夫(圖像)

朱可夫是個既服從軍事命令又不盲從、既尊敬史達林又敢於發表個人意見的軍事將領。對於朱可夫的「不服從命令」,史達林有時會接受不了,但他知道朱可夫是個忠誠愛國,把革命利益看得高於一切的人。

經過雙方反覆交換意見後,史達林最終同意了朱可夫的9月5日全力反擊德軍的建議。

二、謀篇布局,尋求反攻。

經過9月5日的反擊,雖然暫時減緩了德軍進攻史達林格勒的速度,但是,朱可夫發現,如此衝擊德軍,只會不斷消耗兵力、軍備,並不能真正突破敵軍,也無法得到其它部隊的配合作戰。

戰場上的蘇軍士兵(劇照)

為此,當朱可夫奉命回到莫斯科彙報戰況時,與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商議後,向史達林提出了一種作戰方案:以積極的防禦消耗敵軍,同時集結整合部隊,然後於條件成熟之際,猛攻、圍殲德軍。

史達林聽後反問道:我們現在有能力組織實施如此大規模的戰役嗎?朱可夫信心十足地說:根據我與華西列夫斯基的推算,假以時日,經過充分準備,我們可以成功地發起圍殲性反攻。

接著,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與史達林一起作了詳細分析。最後,史達林鄭重地對他們說,對於這一計劃,需要慎重對待,需要進一步考慮我方的兵力、物資等各種情況。

華西列夫斯基(左)與朱可夫(圖像)

同時,史達林告戒他們,該計劃,目前不得再讓其他人知曉。隨後,因軍情緊急,史達林命朱可夫立即返回前線。

蘇軍的不利局面一直沒有多大的扭轉。9月13日,德軍開始攻占史達林格勒市區。

史達林格勒市區的爭奪戰,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每一條街道、每一處廣場都變成了激烈的戰場;而且,有些重要地點,被反覆爭奪。第一火車站的爭奪持續了一個星期,前後十三次易手。

市區爭奪戰中的蘇軍(劇照)

正當史達林格勒的蘇軍面臨巨大困難時,根據史達林的指令,蘇軍的近衛第十三師渡過伏爾加河,突入了史達林格勒市區,從而緩解了史達林格勒地區蘇軍的被動局面。

接著,9月底和10月初,蘇軍又有六個步兵師和一個坦克旅奉命進駐史達林格勒地域。德軍發現後,也隨即向史達林格勒地域派出了20萬增援部隊,予以強力應對。雙方都在整合力量,準備決一死戰。

為了確保反攻、圍殲德軍計劃的成功,史達林不斷與朱可夫和華西里夫斯會面磋商,努力完善行動計劃。

史達林與朱可夫磋商軍情(劇照)

根據擬訂的行動計劃,在大約60天的時間裡,100萬蘇軍成功集結於史達林格勒—頓河地區,13500門火炮和迫擊炮、300多組火箭炮和1100架飛機也陸續運送至此。這一切,都是在史達林的直接指揮下,由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具體落實到位的。

期間,為了加強空中力量,史達林直接過問空軍的編組和後備力量,親自給空軍部隊調撥裝備。直到反攻行動開始前五天,他還認為,如果空軍力量仍不足,可暫時不採取行動。

1942年11月17日,因戰事需要,史達林改派朱可夫到加里寧方面軍和西方面軍,組織領導北面的攻擊行動。其目的在於,防止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抽出部隊,增援史達林格勒地域的德軍。華西列夫斯基獨立負責協調史達林格勒地域的反攻行動。

華西列夫斯基(圖像)

當日,當華西列夫斯基向史達林作每天的軍情彙報時,史達林命令他立即回到莫斯科。大戰在即,這是為何?疑慮重重的華西列夫斯基只好遵命前往莫斯科。

原來,史達林收到了蘇軍第四機械化軍軍長沃爾斯基的親筆信。沃爾斯基認為,最高統帥部制訂的反攻計劃「是不現實的,註定要失敗。」沃爾斯基是個有名望且令人尊敬的將領。

沃爾斯基(圖像)

史達林將情況告知華西列夫斯基後,要他就沃爾斯基的意見談談看法。華西列夫斯基根據沃爾斯基的有關質疑,進行分析判定後,堅定地說:計劃周密,絕無問題,應當及時實施。

史達林用殷切的目光,注視著華西列夫斯匆匆離去後,又雕塑般佇立在巨幅軍事地圖前,凝視著史達林格勒地域……

三、鏗然收束,大獲全勝。

帶著史達林的囑託回到前線後,華西列夫斯基有條不紊、充滿信心地進行著戰役部署。

11月19日上午,瓦杜丁和羅科索夫斯基將軍奉命從北部向德軍發起了進攻;20日,葉廖緬科將軍指揮蘇軍,從西邊發起了攻擊。23日,兩路大軍在喀拉蚩附近會師,合圍了德軍第六集團軍及第四裝甲集團軍的一個軍。

反攻中的蘇軍(劇照)

得到捷報後,史達林雖然輕鬆了不少,但仍有擔心。於是,他命令華西列夫斯基,對被困在史達林格勒的敵軍,再加上一層合圍圈。

兩天後,華西列夫斯基提請史達林,加強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以防德軍反擊。雖然華西列夫斯基要求的援軍數量很大,但史達林斷然同意了他的建議。

同時,史達林指示華西列夫斯基,把力量集中於頓河方面軍和史達林格勒方面軍;讓瓦杜丁負責奇爾以北的外層合圍圈,葉廖緬科負責合圍圈的其餘地區。

瓦杜丁(圖像)

為了應對蘇軍的猛烈反攻,德軍組建了頓河集團軍軍群,由陸軍元帥曼施坦因指揮,企圖解救被圍困的第六集團軍,可惜,沒能成功!

史達林格勒地區的德軍,初期被圍在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的地域中。

包圍圈中的德軍每天只能分到一片麵包,15個人分一公斤土豆;騎兵的馬匹已被飢餓的士兵們宰殺吃光;士兵只能飲用雪水,傷病員無人照顧。

如此一來,飢餓和嚴寒的折磨,加之,彈藥的嚴重不足,使得德軍的鬥志喪失,傷亡人數與日俱增,戰鬥力不斷下降。

鑒於此,德軍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建議希特勒,讓被困德軍設法突圍,但希特勒無動於衷。

希特勒(劇照)

後來,德軍第六集團軍司令員保盧斯竟然一再請求希特勒,允許他的部隊投降蘇軍。希特勒惱怒地咆哮道:「不許投降」,要死守陣地,「直到最後一兵一卒、一槍一彈」。

1943年1月25日,被包圍的保盧斯率領的德軍第六集團軍的傷亡、被俘已超過了10萬人。蘇軍的保衛圈隨之縮小到了南北長20公里,東西寬3.5公里的地段上。

2月2日,在蘇軍的強大攻勢下,被圍困的德軍徹底結束了他們的歷史使命,或傷亡、或被俘……

隨之,「二戰」戰史上,偉大的史達林格勒戰役,以蘇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從此,「二戰」東部戰線進入了轉折點。

戰役剛結束,史達林就收到了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賀電。在賀電中,羅斯福盛讚史達林格勒戰役是「史詩般的戰役」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f2ec58ba194f914f94bbdb993aefb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