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曾經的「特區」, 為何卻位於河北南部,後來被併入河北2縣

2023-05-05     大運河時空

原標題:山東省曾經的「特區」, 為何卻位於河北南部,後來被併入河北2縣

1946年12月17日,山東省政府發布「訓令」,要求「各區專員公署、濟南市政府、臨冠邱特區」執行「財政經濟部」第五七四七號函。

1946年12月17日,山東省政府「訓令」中提及臨冠邱特區

且不提這個「函」的內容,單單來看這幾個收文單位,各區專員公署,是指當時管理設置於省以下縣以上「行政督察區」的部門,全名為某某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其行政長官為行政督察專員;濟南市政府,當時省政府駐地設市,隸屬於省政府管理,因此濟南市政府是和各區專員公署是平級單位。

那麼,最後這個和各專員公署、濟南市政府一起成為收文單位的「臨冠邱特區」又是一個什麼存在呢?

臨冠邱特區最令人稱奇之處,是其地理位置。按說山東省的「特區」應該位於山東省內才對,但是這個「臨冠邱特區」卻不一樣,它位於河北省南部清河、威縣、南宮三縣交界處,距離山東省平均在100里左右。

山東省西北部幾縣與「臨冠邱」地區的位置關係

「臨冠邱特區」,是由山東省臨清縣、冠縣、邱縣3縣的部分村莊組成的,習慣上稱為「三個十八村」,即邱縣十八村、冠縣十八村、臨清十八村。說起來也挺有意思,雖然在民國時期,山東省內臨清縣、邱縣兩縣是相鄰的,但是由於有館陶縣、堂邑縣的阻隔,冠縣卻與臨清、邱縣並不相鄰,不過在距離山東省境100里左右的地方,臨清、冠縣、邱縣3縣之地卻能夠相互聯繫在一起,共同組成一塊面積不小的區域,這塊區域被稱為山東省的「飛地」。

關於飛地的形成,《大運河時空》已經有多篇文章介紹過了,無非是軍屯地、墾荒地、寄莊地等原因,不再細表,有興趣的讀者可往前翻看一下。

民國時期臨清縣全圖

臨清縣全圖中所示的臨清十八村

組成「臨冠邱特區」這3縣村莊,在民國時期的《臨清縣誌》《冠縣誌》《邱縣誌》的「疆域」部分均有介紹。

冠縣全圖及所示的冠縣十八村

冠縣十八村詳圖

《冠縣誌》:

河北(指衛河言)四鄉距縣城一百三十里,與臨清、邱縣、直隸威縣、清河、南宮、曲周諸縣犬牙相錯。

《邱縣誌》:

……城東北插花地,現為第五區,分為三處:一、北十八村,在臨清、冠縣、威縣、南宮、清河五縣之間,廣袤約十里,距縣治百餘里……

邱縣全圖及飛地

邱縣十八村詳圖

《臨清縣誌》疆域:

……本縣特別區北十八村,突出於清河、南宮之間,距縣城七十里,而遙於冠、邱二縣所屬之十八村相鄰,孤懸河北省境內,不與本縣他區連接,此所謂本縣之插花地也。

不但介紹了位置,在民國《冠縣誌》中還介紹了這些「插花地」對於行政管理的危害:

……惟河北一區突出於河北省清河縣、威縣之間,距縣百三十里,地勢遠隔,風俗攸殊,盜匪充斥,民教雜處,孤懸境外,隱然獨立,一小邑控制既鞭長而莫及,治理亦梗塞而不通。

清代舊制狃於犬牙相錯之交,未克截長補短,化而整之,斯亦畫疆分野之一誤,民國初建,厘定疆土,有以此區劃歸威縣,交換元城縣屬數村莊之議,旋以時局糾紛,事不果行。

「插花地」距離本管縣較遠,風俗也不相接近,並且由於管理不便,盜匪往往藏匿其中,對它的控制鞭長莫及。在民國初期也曾想對這些飛地進行清理,比如計劃用河北元城縣的數個村莊,來交換冠縣這「十八村」給威縣,但是由於時局變化,最終沒有成功。

1933年《河北分縣詳圖》中的各「飛地」位置

不過這種脫離開臨清、冠縣、邱縣管轄的「飛地」卻為我黨我軍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奠定了有力的基礎。

1937年7月7日之後,在這片「三個十八村」里,我黨迅速組織起了抗日武裝。這年秋天,在臨清十八村和南宮縣三區成立「三邊區委會」,「三」即南宮三區,「邊」則是臨清十區。1938年初,隨著八路軍東進縱隊由山西挺進到南宮縣一帶,廣大人民群眾鬥爭情緒非常高漲,革命形勢發展很快。三邊區委分開,三個「十八村」單獨建立區委,此時三個區黨的關係既屬本縣縣委的領導,又受附近縣委的領導。比如特三區即臨清十區,和特一區即邱縣五區,既分別屬於臨清和邱縣的領導,又歸威南工委領導。特二區即冠縣的九區歸威縣領導。

1938年的夏秋之交,山東省國民黨主席沈鴻烈到臨清,他為了加強對臨冠邱三個十八村的統治,決定成立「臨冠邱特別區警察局」,駐紮在邱縣的辛店,這也就是所謂的「臨冠邱特區」一名的來歷,雖然名為警察局,但實為行政區劃。

「臨冠邱特別區」的三個「十八村」分別被劃為三個區,即:邱縣十八村為一區、冠縣十八村為二區、臨清十八村為三區。不過這個「特區」雖成立了二、三個月時間,不但沒起到什麼作用,最終連「特別行政區主任公署」也被驅逐,只能委屈地「暫駐」高唐。

此後,為了加強對「臨冠邱」區域的領導,我黨先後成立了特區工委和警察局。據《中共臨清黨史大事記》記載:

(1938年)12月,中共臨冠邱特區工作委員會成立。為了加強對臨清、冠縣、邱縣三縣結合部地區的領導,適應與國民黨頑固勢力進行政治鬥爭的需要,冀南區黨委決定,成立中共臨冠邱特區工作委員會,劉宏范任工委書記。同時仍沿用舊稱,成立由共產黨領導的臨冠邱特區警察局,由姬增任局長。特區工委和警察局分別隸屬於冀南四地委、四專署。

1939年初,國民黨石友三部隊來冀南,進駐威縣、垂楊縣一帶,直穿特區,形成東西一條線,把特區分成兩半,他們專門和八路軍搞摩擦,在威縣、南宮等縣一帶設立了第二縣政府,與我們抗日政府對抗。我軍於1939年冬發起了討伐叛軍石友三的戰役,將石趕到黃河沿岸。

討石戰役後,政治形勢起了很大變化,原來沿用舊名稱的特區警察局,作為政權機構來看顯然名不符實,並且特區轄區也比較小,與縣級規模相差較大。再加上此時日寇修復了王(王官莊)高(高村)路,把清河縣分成兩半,王高路以西的區域,由清河縣來領導也不方便。鑒於這種情況,在1940年7月7日,把特區管轄的三個區,再加上清河縣王官莊以西區域,成立清江縣。原特區的三個區為清江縣一、二、三區,清河縣划過來的區域為清江縣的四、五、六區。

原來的特區屬山東管轄,而清江縣則改屬冀南四專署領導。原山東臨冠邱特區政府叫警察局,局中設有秘書股、文教股、財政股和徵收股。原警察局改建為清江縣抗日政府後,人員基本不變,只是將股改為科。清江縣得名於縣內經過的清涼江。

1947年《晉冀魯豫邊區分區詳解地圖》中的冀南四專署,此時清江縣已經撤銷

抗戰勝利後,清江縣建制撤銷,原山東臨冠邱特區屬地劃歸威縣,清河縣屬地仍歸清河建制。就這樣,原來屬於山東省臨清縣、冠縣、邱縣已經不知道多少年的幾塊「插花地」,最終劃給了河北省的威縣,。

「臨冠邱特區」其實在1939年底討伐叛軍石友三戰役之後,已經在事實上為我黨所掌握,而開篇時所說的「山東省政府訓令」發布時間卻是在1946年底,可見雖然已經過去了7年時間,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仍然還不肯承認這個事實,還在「隔空」向「臨冠邱特區」發號施令,幻想著仍然擁有這塊「飛地」,而不去考慮效果究竟如何,這種自欺欺人的作法真的很搞笑。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f176bd02dbda6ecd4ad2ffdb02fd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