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英語單純靠課堂學習,真的能實現講一口流利英語的目標嗎?

現在國家對英語越來越重視,從幼兒園開始就引入了雙語教學,甚至還出現了各種英語啟蒙教育的培訓機構,這一切的轉換,都使父母們面臨更多選擇。很多父母都認為這些是沒必要的,學校的英語教育資源就夠了,孩子只要抓住英語課上的四十分鐘教學,再把作業好好完成,英語學習就沒有太大問題。但是,你們可曾想過,現在的英語學習要的可不單是沒有問題這麼簡單,無論是出國留學還是應聘工作都離不開英語啊!

而且,課堂並不是真正學好英語的有效環境。萌萌為什麼會這樣說呢?我跟大家從下面四個方面展開探討,希望父母們能認真地看完~

1、對於大城市及發達地區的學生來說,國家英語課程標準要求極低

我國的國家英語課程標準,相對於其他非英語國家對英語水平的要求,制定得已經很低了。對於大城市及發達地區學生來說,可以說要求非常低。比如,我國的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畢業生掌握600至700個詞彙。也就是說,我們的孩子1-6年級,整整6年里只學了600多個英語單詞。到12歲,中文已經能讀任何章節體小說,英語卻只有母語國家學前班水平,幾乎什麼英語小說也不能讀。

我國人多,地方大,師資匱乏,為了顧及所有學生,國家課程標準當然不能定得太高,這當然可以理解。然而,即使是這麼低的要求,很多學生還是沒能學好英語:初中的老師普遍反映小學畢業生水平參差不齊,水平差的學生連26個字母都沒學清楚,以至於中學還是要從頭學起。這是多麼殘酷的現實啊,所以很多父母從一二年級就開始給孩子報劍橋英語。

2、課內"費時較多,收效較低"

我國公立學校的英語教學普遍存在"費時較多,收效較低"的現象。比如,原來北上廣等大城市從1年級開設外語,每周最少兩節課,那麼到小學畢業,學生們共上了至少四百多節英語課,如果我們拿600-700詞的詞彙量的輸出再衡量一下,那麼每堂課學生只學了不到兩個詞,實在少的可憐。所以說我國英語課是很低效的。

費時低效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最適合兒童的 "沉浸式"教學法還沒能在中國實現。師資方面,能夠在課堂上運用全英文授課的教師還不多,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聽力輸入量非常有限;教學法方面,最落後的語法翻譯法、機械操練句型的情景法還占據著主流;考核方面,應試教育的考核焦點還集中在拼寫和語法上,限制了學生的聽說能力;教材方面,原版英文讀物又幾乎是空白,更屬於"課外" 範疇,被排除在課堂之外。

我們都認同,外語教學最關鍵的就是輸入,而輸入就是聽和讀組成的。初級階段最有效的教學,應該是把大量的時間放在聽、讀上,使學生儘快獲得大的詞彙量和流利度,而不應局限在課堂教材上,更不應把主要精力放在語言結構的準確性上。

3、習得主要靠家庭

在目前的環境下,較好的做法是培訓班要送,在家也要有所作為。

首先,孩子的英語要學得系統,聽說讀寫全面發展,必須要找專業性的機構和老師根據孩子的情況制定一套科學性的學習規劃,因為家長在這方面,很難成為勝任的老師,畢竟專業性不夠,而且也不了解孩子的語言發展情況。

其次,不要希望每周兩次的課外培訓能創造什麼奇蹟,在家沒有輸入和積累, 課外班那點時間怎麼能夠提供足夠的輸入?在培訓班,完成"學得"的任務;在家,完成"習得"的任務。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孩子越小,習得的比例應該越大,家庭越應發揮更大的作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etURWwB8g2yegNDb4Y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