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產業科技
gh_0a062ffed629
來源 | 產業科技
AI的資本遊戲,在商湯科技身上體現得淋漓精緻。
上市前,商湯科技依靠跨場景、通用型AI算法組件概念,貪婪融資,激進擴張,導致估值被拉滿。當不同場景下模型有效性迥異,需要回歸定製化開發,商湯商業模式受挫,營收和規模上限失去想像力時,估值便大幅回撤,留下接盤者哀聲一片。
二級市場數據顯示,商湯科技股價已從上市初期最高點9.7港元每股跌至目前1.49港元,上市短短一年半左右時間股價跌了近九成。估值現形後,早期股東也選擇逃離,如阿里於2022年下半年以來已逐步清倉減持所持商湯科技股份,軟銀亦是同步減持。
市值暴跌背後,商湯科技的通用型、平台型AI願景落空,真實的商業模式回到定製場景開發,甚至被市場認為其本質與傳統的開發外包公司無異。這主要與當下AI公司商業模式困境相關,即主要在細分場景下做定製化開發尋求變現。
依託場景的定製開發,就存在甲方複雜需求,項目交付流程長,帳款清收難度大,邊際成本高,人力需求重,毛利水平低等痛點,這顯然決定了商湯科技的平台型AI構想根本無法跑通,試圖構造像平台企業一樣的高估值,更是妄想。
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是,商湯科技目前距離收支平衡還存在很大距離,但估值和融資壓力上升,為了減緩經營壓力,商湯科技已經開始調整部分前景不明的業務線並裁撤員工,以縮減開支。
同時,也能看到,商湯科技繼續延續造夢敘事邏輯,在AI大裝置之後,開始借力大模型和AIGC,講述賦能百業,B端不夠C端來湊的故事。歸根結底,商湯科技還是想製造出一個平台型AI框架,但又犯下了眾多AI公司的通病,即忽視了人工智慧的能力邊界。
當技術實際落地效果無法支撐宣傳的商業框架時,商湯科技的AI人設也將崩塌。
大模型的翻盤想像
最近幾年,商湯科技的研發成本高企,應收帳款款齡惡化,營收乏力,當公司長期陷入虧損尷尬期,自我造血能力仍然殘缺時,大模型便成了估值修復的想像力。
其實在大模型之前,商湯科技就已經動用新的概念,試圖再次讓市場相信其AI通用能力的高增長邏輯,一如AI大裝置。2022年,商湯科技全力投入大裝置和高性能計算,建設了基於2.7萬塊GPU的並行計算系統SenseCore AI大裝置,實現了5.0exaFLOPS的算力輸出。
事實證明,大裝置推出的這幾年,商湯科技的業績底色並未明顯改善,甚至在收入端表現得更差。如今故事講到了大模型,為了向市場證明商湯大模型的前瞻性和應用能力,特別在財報中標註了生成式AI的業績貢獻。
商湯科技2023年中期業績顯示,2023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4.3億元,同比微增1.3%。其中,生成式AI相關收入實現670.4%增長,對公司業務貢獻從2022年的10.4%提升至20.3%。
今年4月,商湯科技發布了「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體系,可提供自然語言、內容生成、自動化數據標註、自定義模型訓練等多種大模型及能力。基於「日日新」大模型系列,商湯科技推出商量SenseChat1.0,與大廠一起競逐大語言模型應用。
相比之下,商湯科技的大模型應用多的能排成一個系列,包含六項生成式AI產品商量SenseChat聊天助手、秒畫SenseMirage、如影SenseAvatar、瓊宇SenseSpace、格物SenseThings、明眸SenseAnnotation,涵蓋自然語言處理、繪畫、數字人等領域。
與早期算法競賽刷榜一樣,商湯科技在大模型環節也愛上了刷榜。6月,商湯科技聯合多家國內頂尖科研機構,發布了國內第一個綜合性能全面超越GPT-3.5-turbo的基模型InternLM;8月,新模型InternLM-123B完成訓練,新模型參數量從1040億提升18%,至1230億。
看起來,商湯科技AI大模型產品已全面爆發,疊代速度喜人。可大模型堪比「吞金獸」,除了要求海量數據,還需要巨大的算力支持,相比大廠,商湯科技數據和算力並不占優,入局即意味著將承擔巨大的成本壓力。
在大模型應用商業化通路沒有真正跑通前,這種不斷疊代的成本壓力會一直存在,可能令商湯科技利潤表雪上加霜。如果商湯科技的大模型戰略不具備可持續性,落得B端難滲透、C端沒人氣的下場,那麼投資者也不會再為其估值花一毛錢。
燒錢容易掙錢難
十餘輪融資,數十億美元,讓商湯科技早期過慣了養尊處優的日子。儘管公司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但商湯科技的員工薪資非常高,高管的薪資更是令人咋舌。
燒錢如流水的背後,是掙錢如飲冰。商湯科技業務涵蓋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車四大板塊,其中智慧商業收入貢獻占比最高。
據最新財報顯示,智慧商業板塊今年上半年收入8.54億元,同比增長50.2%,營收占比為59.5%。該板塊服務客戶數481,單客戶收入提高59.9%。雖然智慧商業收入增幅較高,但整體收入增幅並不明顯。
在經歷2018年至2021年,營收從18.5億元至47.0億元的連續飛增之後,商湯科技2022年營收下降為38.1億元,2023年上半年僅為14.3億元,營收增長動能出現不足。
利潤方面,2018年至2022年,商湯科技虧損分別為34.3億元、49.7億元、121.6億元、171.8億元、60.9億元;2023年上半年,虧損31.4億元。經調整後,虧損缺口同樣較大。
更糟糕的是,受逐一場景下的交付成本和開發成本影響,商湯科技的毛利率也在今年上半年出現了大幅下滑,從2020年最高的70.6%下降至45.3%,創歷史新低。對於一家AI公司,如此低的毛利率水平也行業內也是罕見。
連年虧損背後,巨額研發成本、銷售費用、員工薪酬是主因。
作為一家算法起家的AI公司,商湯科技在研發方面傾注了巨大投入,早已超出了一家軟體公司的範疇。這種從算法到算力,從大裝置到大模型,從軟體層到雲計算的持續重投入,讓商湯在自我造血不足的情況負重難行,目的可能就是塑造AI技術遙遙領先的市場認知。
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2年,商湯科技研發投入分別為8.49億元、19.16億元、24.54億元、36.14億元、40.14億元;占營收比例分別為45.80%、63.30%、71.11%,76.89%、105.00%。而2023年上半年,研發費用為17.83億元,費用占營收比例升至125%。
雖然研發是科技公司的立身之本,且從長遠計,現在的研發投入也必然為打造堅實的技術壁壘,和未來的商業化變現能力奠定了基礎,但在短期內,由研發投入帶來的巨大成本壓力,是商湯科技不得不面對的嚴峻問題。
另一個讓商湯科技陷入尷尬境地的因素,是應收帳款回收不利,帶來的營收乏力。
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商湯科技的應收帳款總額高達77.26億元。其中,超過正常客戶付款周期的應收帳款超過55億元,裡面包括超2年以上的應收帳款超過26億。應收帳款逾期側面印證了商湯外包模式的弊端,周期長,回款慢。
對此現象,商湯科技表示,應收款項總額的帳齡有所惡化,帳齡相對較長的未償還應收款項的現金收回情況仍然面臨挑戰。
應收款項帳齡惡化,也可能對商湯科技的現金流造成了階段性影響,一旦出現大面積壞帳,不僅是活乾了錢沒收到那麼簡單,甚至意味著,公司整體運營都將出現危機。
在財報中,商湯科技直接表示,導致此現象的主要原因出自於智慧城市的客戶。智慧城市業務收窄,也是因此原因導致。相較於去年同期的4.34億元,今年上半年該業務下降57.7%,營收占比下降近18個百分點。商湯科技逐漸對該業務轉型調整,通過有序收縮,聚焦精品項目,實現現金流優化。
商湯科技做出努力調整的另一方面,體現在裁員上。
前不久,市場消息傳出商湯科技將要進行新一輪裁員,且涉及多個部門。其中,智慧城市與商業事業群(SCG)員工裁員約10%至15%,SCG下屬的質量中心解散,智能產業研究院裁員比例約10%。
從財報數據上看,截至2023年上半年,商湯科技的員工總人數有5016名,對比去年同期商湯員工總數為5943人,裁減員近千人,幅度超過15%。
大幅度的人員收窄,使公司在雇員福利開支方面的支出比例減少近一半。今年上半年商湯集團雇員福利開支為2730萬元,占總開支比例為3.5%;而去年同期該開支為3080萬元,占總開支比例為6.4%。
商湯科技的AI故事講到這裡,結局也越來越明顯。一方面,它的價值回落到與業績相匹配的位置,另一方面,資本退出後,它被迫變得務實,吃力地尋找更多變現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