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注意,很多招聘信息裡面,都寫著:年齡35歲以下;連公務員和企事業單位的最低年齡限制都是35歲。
之前有一個HR朋友說的很實在,他告訴我,他們領導經常給他們強調,招人的時候只要年齡超過35歲的,即使對方經驗豐富並且錢要得少也不能要!這是他們公司年齡的底線。既然各行業都是這樣設定的「遊戲規則」,那麼,35歲是不是一個職業的分水嶺呢?
相信大家都有感受,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力和精力著實是下降的。一方面是受人的身體機能所控制,主觀很難控制;另一方面,也和我們需要應對的事情變得更多。
比如年輕時候只需要考慮工作就可以,年紀大了除了工作還要考慮家庭,父母等。特別是對35歲以上的人來講,是一個已經成家,且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必然會分散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給到家庭。
從企業以及公司利潤最大化的角度來講,肯定希望員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而不是被其它事情所分散。所以,從這個角度,往往很多企業希望招聘35歲以下的員工,且更傾向於男員工。
一般來說,一個人從畢業到35歲左右,會經歷兩個比較大的職業發展期。一個是畢業5年之後,也就是30歲左右,這個階段基本是第一次經歷晉升。第二個階段是畢業10年之後,剛剛也是35歲左右,這個階段是第二次晉升。
而在經歷了第二次晉升之後,往往會是一個比較大的跳躍,既體現在職位上,又體現在薪資上。這樣的發展本來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在找工作時,有時候卻容易成為招人單位的一種壓力。因為招聘這樣的員工,不僅要給到相應的職位,還要在薪水上付出更多。
但很多單位或者是有過類似的招聘經歷,或者經過成本核算,往往會覺得這樣做,並不是很合適,所以他們乾脆會直接限制年齡。
很多公司優先裁掉的35歲以上員工,其實都是些低性價比的人,先裁35歲以上員工,和員工本身能力以及發展有關。企業裁員的時候,往往會重點看幾個指標,年齡是其中一個,另外還有個人能力、給公司貢獻以及目前的發展等。
以華為的裁員為例,你真的以為裁員裁的是年齡大、股票多的那些人?怎麼可能?人家裁的都是工作十來年,考評普通職級一般,收入和股票都偏低的一群人。也就是:這部分人的工作具有可替代性。
他們裁員是為了優化結構,不是為了斷臂求生。核心員工,不僅不可能被裁,而且會被重點關照,停止流失!所以,裁員裁的是這三類人:
拿著遠超三個應屆畢業生的工資,但是能力最多頂一個
老油條,幹活一般般,但是油油的
只會寫代碼,職業素養和情商一般般
但是,如果員工們的其他方面條件相同,只是年齡一個35歲以上,一個以下,大機率會裁年齡大的。但是如果35歲的員工能力非常強、給公司帶來的貢獻也很大,未來在公司的發展也明朗,相信首先被裁掉的肯定不是他。
比如微信之父張小龍,他就已經超過35歲了,但你知道騰訊給他開的工資是年薪3億,我覺得這一點也不多,他讓開創的微信相當於再造了一個騰訊出來,阿里非常想挖他,這樣的人即使過了45歲,也非常吃香。
總的來講,優選淘汰的都是性價比低、可替代性強的老員工,淘汰的就是這些。但真正能有幾個人的工作具有不可替代性,現在在敲代碼的我們,終歸逃不過被挑選的命運。35歲的確是一個分水嶺,不可避免的會遇到一些年齡上的歧視,但是更重要的是個人能力和綜合素質。
我在這裡說的轉行,並不是說今天你是一個做軟體開發,明天跑去送外賣,而是指在當前的垂直行業內,轉換一個方向,這樣既能發揮多年累積的行業優勢,又能平滑的過渡到新職業,一個可以想到的例子就是「培訓講師」。
就拿程式設計師這個職業來說,目前社會上大有人人轉碼農的勢頭,看看遍地開花的IT培訓機構就知道當前的培訓市場有多火,當然軟體培訓師的需求自然也就水漲船高。而且和軟體開發不一樣,軟體開發基本上好的就業崗位都在一線城市,但培訓機構即使在二三線城市也是遍地開花。
另外就是受現在疫情影響,全國甚至是全球的線上教育也成井噴式的發展,很多K12以及高校的學校因為不能按時開學,也只能在線上上課,這讓線上教育上才缺口增大了很多,絕對是一個10年難得一遇的機會,很多年輕時在大城市奮鬥,被高房價和戶口所逼,中年想退守家鄉的人來說,線上講師也不失為一個理想的選擇。
而且培訓機構更青睞那些有名企背景,有豐富一線開發經驗的資深人才,道理很明顯:換做你要參加IT培訓或金融培訓,你希望教你的是一個毛頭小伙?還是一個沉穩的中年男子?道理不言而喻嘛!再看看各個培訓機構的宣傳欄,都是把那些有名企背景,有豐富一線開發經驗的講師放在最顯眼的位置。
對於普通職場人來說也一樣,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找一份好工作。尤其是年輕的時候仗著身體好,加上被各種消費主義洗腦,出賣青春,找個好工作掙點舒服錢,住著在大城市按揭的小房子,飄飄間恍然覺得自己已經實現了階級跨越,成為了所謂的中產階級。
其實這一切都是自己的幻覺罷了,所有風險都是後移的,人生越往後走,你越會感覺到風險的後移,你會遇到越多以前沒想過的難題,比如家庭、教育、意外,各種困境,各種開銷。
心安理得拿死工資的人,從來不會想著風險前置,這恰恰是最大的風險。就像一個30歲之後還只會靠簡歷找工作的人,最大的風險不是他能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而是他30多歲了,還不知道給自己搭建護城河,擺脫自己對工資的依賴。
單純地追求上班拿工資,如果只有這一條路,就根本走不通。如果你現在一年能賺100萬,那麼十年就是賺1000萬;那既然你遲早要賺這1000萬,為什麼要花10年?能不能想辦法提前呢?
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學會風險前置,讓自己活在未來,而不是當下,把自己未來二三十年的恐懼放到現在,風險與危險前置,倒逼自己去積累籌碼。
最後,過了35歲的人,我建議你把身體健康擺在第一,重要的就是把身體鍛鍊好,業餘時間都花在健身上,只要你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生活觀,這個世界就餓不死人。
其餘的只需要順其自然即可。當你躺在病床上,你嚮往的可不是什麼程式設計師,什麼總監,一個月多少萬,你只要覺得自己能夠活蹦亂跳的走在大街上曬曬太陽就心滿意足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