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我們比別人窮?」孩子的攀比心太強?或許是您忽視了這些

2020-08-27   育兒小娜

原標題:「為啥我們比別人窮?」孩子的攀比心太強?或許是您忽視了這些

最近多數寶媽們都在追電視劇《少年派》,其中當林妙妙知道爸爸的職業後,與父母爭吵的一段真是讓人記憶猶新:

林妙妙:「林大為,你為什麼要丟人現眼!你知道現在乾的活有多瘮人,掙死人的錢,你知道同學怎麼看我嗎?哪行都可以干,唯獨這行不行,林大為你立刻給我辭職!」

為什麼妙妙爸爸的職業這麼丟人?孩子的攀比心為何會這麼強?這些原因您了解嗎?

一、孩子為何會嫌棄父母「丟人」?

1. 攀比心

將心比心,普通家庭的家長自己也只是資質平平,工作一般,收入一般,但卻有著一顆莫名其妙的攀比之心,就是希望孩子能完善自己所有的短板,孩子能實現所有自己不可能實現的遙不可及的夢。盲目要求孩子成為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殊不知,這種不切實際的「貼標籤」只會給孩子帶來重重壓力,無法前行。

2. 自卑心

家長最了解孩子平日的表現,所有的優點和缺點,包括不為人知的小秘密。可很多 家長並沒有照顧到孩子的自尊心,完全不顧孩子感受,在同學老師面前當面揭短的話,孩子就會被這種行為打擊,認為在同學老師朋友面前丟了面子,產生自卑感。

3. 選擇比較法

家長通常只是關注自己在意的部分,總是讓孩子和別人比分數啊,成績啊,排名第幾啊……將這事情掛在嘴邊,總是「你怎麼就不能考100分呢?你看XXX」,「你就不能像XXX一樣懂事聽話,別讓我操心呢?」。可從沒考慮過孩子的優秀也許體現在尊敬師長上,愛護小動物上,團結同學上。但反過來,家長推己及人,如果孩子也只是關注家長的不足,「你看XXX爸爸都開瑪莎拉蒂了,你怎麼還開現代啊!」,「XXX媽媽都換幾個Prada包包了,你現在還背著幾年前買的百麗」。那麼你會不會崩潰呢?

家長們請注意,當你用空中樓閣式的目標要求孩子時,孩子只會承載不起,搖搖欲墜;當你碾壓孩子柔弱的自尊心時,也正是親子關係出現裂痕之時;當你只抱著虛榮心進行比較時,孩子也在用同樣的方式對你進行回應。

「子不嫌母醜」,為何有些孩子卻嫌父母丟人?或許是您沒有給予孩子正確的教養觀。

二、攀比心有利有弊,父母不懂教育才是大問題

1. 童年陰影

孩子年幼時,家長總是怕孩子受委屈,怕被人瞧不起,總之各種怕。於是就寄予厚望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比這比那,將來長大了一定要有出息,這樣就不會被別人欺負,才能賺更多錢,才能凡事自己說了算。這些期盼使孩子壓抑,逐漸產生陰影,更會成為一段不愉快的童年記憶。

2. 攀比原則和方向錯誤

龍應台《親愛的安德烈》:「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問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是的,這位作家指出大多數家長犯的錯誤,多讀書就是為了和別人比好成績。其實,成績不是不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孩子要明白讀書學習的真正意義,不是為分數而努力,是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3. 父母不懂教育

教育的方法有千萬種,但教育原則卻不外乎適齡、適當和適量。

適齡,孩子在什麼年齡就做什麼事情,請不要把拿到世界冠軍的要求加註在一個嗷嗷待哺、蹣跚學步的孩子身上,或者把成為一個神級鋼琴家的渴求放在一個只喜歡架子鼓的孩子身上。自己的願望就要自己去實現,對孩子也是一樣,他的夢想也只有他自己才能實現。

適當,選擇適當的方法,如鼓勵法,啟發法,加強法、榜樣示範法等,其中攀比也是一種方法,只是請正確使用,不要盲目使用、有選擇的使用。

適量,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邊際效應」應用於教育當中,效果也是顯著的。在教育管理中,如果我們不斷投入時間和精力,教育的效果會越來越好,可是當我們的教育管理投入到一定量是,教育的效果就開始遞減,此時如果繼續強化教育,那麼教育的效果可能就會呈現負增長了。孩子在學習上不斷投入專注是會獲得很大成效,但一旦過量就會造成孩子厭學,逃避,甚至最終選擇放棄。

當然,任何方式方法有其兩面性,家長適時恰當的攀比有時也會帶來較好的效果。當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現突出,同時也願意和他人進行比較時,這種攀比就會促使孩子進步,增加自信心。比如孩子很願意和其他同學比讀書,誰讀得多,誰的記憶力好等等,這就是良性攀比,值得推廣和鼓勵。

三、如何善用孩子的攀比心,讓其心理更健康?

1. 轉移攀比項目

家長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比較項目,如比時間,看誰先把房間打掃完;比數量,看誰這一周讀書最多;比愛心,我們來比一比這個月誰為奶奶的服務次數多。如此種種,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將攀比心用在具有產生正能量的方向上,可以做到既愉悅他人,又滿足自我的雙贏效果。

2. 學會感恩

教導孩子學會感恩,感謝父母生育、養育之恩;感謝父母一路護我周全,讓我能健康快樂成長之恩;感謝老師朋友,老師教給我好多知識,朋友們陪伴我一起經歷磨難、共同成長。

3. 不要心靈綁架

家長們不要認為自己覺得美好的事物,孩子一定也覺得美好。好比家長認為的旅遊就是曬出國旅行照,各種擺pose、各種秀風景美食,實際上在孩子心裡可能覺得有趣的好玩的就是旅遊,也許是回鄉下老家趕豬斗狗,也許就是在小區附近的廣場上和小朋友一起盪鞦韆、坐蹺蹺板。

所以不要試圖用你的想法、你認為的正確去要求孩子必須贊同,必須配合。只有溝通,最基本也是最快捷的方法讓你們到達對方的心靈彼岸。

孩子的優秀離不開家長的正確教育,同樣,孩子不正確的攀比也同樣來自於家長的錯誤認識。請科學嚴謹地使用對待孩子的教育方法,不要過激更不要保守,希望大家都成為最優秀的父母,孩子最貼心的朋友!如果您對攀比之心還有什麼建議,歡迎在下方留言與莓果媽媽一起探討!

我是莓果媽媽育兒師,也是一位家有萌寶的寶媽,每天都會跟大家分享很多育兒知識,幫助大家解決帶娃的困惑和煩惱,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哦!本文由莓果媽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