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最大最老的菜市場,沒有浪漫風情,卻是「網紅景點」

2019-11-13     心語視畫

立冬都已過去了,雖說一年中迎來了最後的寒冷季節。但福建廈門的氣候還是不涼,依舊充滿了夏天的味道,街頭巷尾隨意拍攝,都還是那麼的唯美,讓人愜意,前二天,因為想買海鮮,便來到廈門最老的菜市場—第八市場。

已經說不清多少次走入這個市場了,這裡對我來說,很熟悉,也很親切,每次來都覺得自己已經深深溶入到了這座城。廈門是一座海島城市,人們總是習慣用充滿文藝氣息來形容它,而來來往往的遊客則將大海、沙灘和鼓浪嶼當作這座城的生活縮影。事實上誠毅踏實的本地人早將慢生活過成了這座城市獨有的標籤,想要深入了解她,正如美食家陳曉卿說的「一座城市的市井和日常,大概沒有比菜市場更加天然去修飾的去處了」。

位於廈門思明區的第八菜市場,始建於1932年,是老廈門九大菜市場中僅存的兩個菜市場之一,也是現今廈門最大最古老的菜市場,它很普通,也很尋常,比起近在咫只、喧囂繁華的中山路和輪渡碼頭,似乎毫無存在感,而對於完全不知情的遊客而言,更是可以忽略不計。但它幾乎濃縮了廈門近百年的的餘味,廈門人說到這裡,都會勾起懷舊的情緒,這裡充滿了許多人太多的美食回憶。

八市所在的街區也是廈門最古老的片區之一,附近分布著八卦埕、九條巷、十一間、河仔干、打鐵街等充滿廈門味道的老巷。八市其實是兩個市場的組合,一是從開禾路口延伸到開元路口的「開禾市場」,這也是八市的一個重要入口,二是常被稱作「八市內場」的「十」字形的營平市場,即真正的第八市場。

一直以來八市便是廈門最新鮮最便宜的海鮮集散地。從開市以來,八市就一直很興旺,隨著捕撈技術和運輸條件不斷提高和自由貿易的形成,這個靠海的市場在人流與貨源上都取得了雙贏,豐富新鮮的食材,成為許多酒樓、餐飲業的採購首選,也成為了廈門人餐桌上必不可少東西,如果問起本地人去哪裡買海鮮,十有八九會都會提及八市,這裡極大地滿足了廈門人的海鮮情結。

八市最真實的模樣,是抬頭可見的騎樓風貌,各種雜亂無章的電線縱橫其間,沿著狹長的的街道往裡走,一眼望去全是滿目的菜攤和裝滿海鮮的大大小小色彩各異的臉盆和泡沫箱子。人群中有推著自行車的,有提著袋子買菜的,討價還價與過路的吆喝聲中,最地氣的是閩南方言,人們來往穿梭,甚是熱鬧。擠入這氛圍中,讓人真實的感受到了活色生香、蓬勃生長的傳統市場繁榮。

八市婉轉很長,有幾千米,品種很豐富,基本上四季的菜品和各種肉類都能找到,而廈門人飯桌上不可缺少的海鮮是八市裡最常見的水產品,比如赤棕、帶魚、黃翅、黃花魚、墨魚、巴浪魚、海蝦、螃蟹以及海螺貝類等,從清晨冒著熱氣的面線糊,到太陽出來各種海鮮活魚獨有的海腥味,再到黃昏中,迎來忙碌的上班族,一天裡的八市,仿佛從沒有疲倦的時候。這樣的生活場景,很是熟悉也很是普通,十分常見。

八市不像有些地方,還有做遊戲、表演唱戲的民間藝術。但在開禾入口右邊,廈門現存最早的天主教堂——竹樹禮拜堂,在這龍魚混雜的飲食天地中演繹著不一樣的宗教色彩。教堂門口兩邊儘是露天攤位,大多是臨時就地擺攤的,基本上都是自產自銷,價格更是便宜,且更原生態,它們互不影響,相互包容,沉澱著廈門這座城的文化底蘊。

除了海鮮以外,還可以買到各種四季果蔬,通常最地道的廈門早餐,石碼五香、紅龜粿、炸棗、糯米糕、水煮花生等,在八市的街邊和騎樓下也能找到,而味道鮮美的乾貨和手打魚丸也是最有特色的八市伴手禮,街邊的特色小吃土筍凍和白灼章魚,更是廈門本地風味的最佳選擇,仿佛一件老古董,八市以流長的歲月展現著它的魅力。

如今的八市,早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一期中就有它的身影,去年大名鼎鼎的明星謝霆鋒和潘瑋柏來到廈門,也特意來到這個最有廈門味道的八市購選食材,八市的海鮮魅力更是大增,不僅吸引了眾多來廈的遊客前來打卡,還越過了廈門,銷往全國各地,雖不知有多少,但足以令人讚嘆。

來廈門,除了去旅遊景點,尋訪老廈門,也是不錯的旅行體驗。你試過了嗎?

我是心語視畫,用心看世界,分享身邊美好。喜歡的話,就多評論,多點贊,多收藏哦。

感謝您的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JucZW4BMH2_cNUg-mA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