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國劇,無差別「得罪」了所有人

2019-08-07     K社編輯部


認識這個少年嗎?

在映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里,他是龍族的三太子,敖丙。

身負家族命運,父親與師父寄予厚望,敖丙本心為善,卻沒有辦法跳出原生的漩渦。

因著一句:「你是我們龍族的希望」,他不敢違抗,被逼作惡,選擇了活埋陳塘關。

敖丙的命運是家庭悲劇的縮影,他被控制,被定義,被選擇,唯獨沒有被考慮。

與此同時。

一些振聾發聵的疑問也正從小熒幕里傳來:

孩子是父母的附屬品嗎?

父母憑什麼決定孩子的未來?

父母和孩子的距離就該「親密無間」嗎?

一字一句,擲地有聲,使這個八月都躁動起來,不安起來。

明明是一部貼著「輕喜劇」標籤的家庭劇,卻讓多少人流了淚,讓多少人面上無光,又讓多少青蔥的少年時刻在記憶里捲土重來——

《小歡喜》

01

《小歡喜》是《小別離》的姊妹篇,當初《小別離》一經播出,便引起了全網熱議,而姊妹篇《小歡喜》更是首播拿下8.2的成績,在一眾國產劇里,遙遙領先。

而《小歡喜》之所以能脫穎而出,最大的優點,就是刻骨描髓的「真實感」



這一次,《小歡喜》的鏡頭依然對準了三個家庭,截取了高三這一年的時光,講述三個家庭在備戰高考時各自的雞飛狗跳

當觀眾率先沉浸於方一凡家庭的趣味,以及季楊楊家庭的隔閡時,我卻迅速被「喬英子」的故事吸引。

在這個只有兩個人的家庭里,我看見了可怕的三個字:

控制欲

喬英子(李庚希 飾)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和媽媽宋倩(小陶虹 飾)一起生活。

宋倩是前春風中學的特級教師,作風乾練,性格強勢。她的選擇,決定了孩子能得到什麼,或者失去什麼。

對前夫喬衛東(沙溢 飾)懷有敵意,宋倩的態度從來都是厭煩、嫌棄,於是英子也很難看到爸爸。

明明是三個人的合照,英子看到的時候卻只剩母女兩個,喬衛東早就被宋倩截掉了:

宋倩還專門制定了日程表,嚴密安排了英子的日常,而日常=無止境的學習

宋倩與英子之間存在著雙向的不認同,卻從來不溝通。一個施與,一個被動接受

就像每次煮湯,宋倩都會做成藥膳,至於英子喜不喜歡,並不重要;

為了讓孩子專注學習,她在家裡專辟出一個隔音間,英子要做的就是:走進去,關上門。

英子接受了。儘管,那扇門後,從此藏了許多她之前不曾說出口的抱怨。

英子反抗嗎?

幾乎沒有。

同學送英子的樂高被宋倩看到了,於是簡單粗暴地沒收,之後再不痛不癢地問一句:「行嗎?」,英子只是含著淚點頭同意。

偶爾想脫離控制,喬英子的做法是:欺騙

同學約著看電影,英子想去又不敢去,於是謊稱在學校做聽力,騙過了宋倩。

這真是個可怕的徵兆——倘若父母不給孩子空間,每次都否定孩子的決定,孩子就不會再說實話,「我只要撒謊騙過你就好了。」

一次欺騙,嘗到甜頭,就是無止境的欺瞞。

這種教育方式的巨大弊端,喬衛東早就發現了。他在一次談話里曾反對宋倩的教育理念:「一個女孩子,必須上清華、北大嗎?」

宋倩回答得迅速、果斷、毫不猶豫:「對,必須。」

她的決心讓人心驚。

同時,這份決心被她強行嫁接到了英子身上,這意味著英子要承受的壓力,遠超其他同齡人。

誓師大會上,有個環節是讓學生在氣球上寫願望放飛,喬英子寫下CNSA(中國國家航天局)。

宋倩立刻潑冷水,逼著孩子在氣球上寫分數:別寫這玩意兒了,寫上700分。



喬英子不願意,你來我往的推搡間,氣球被不小心擠破了。



——這一刻,無論是夢想,獨立人格,自我的個性選擇,「啪」,全部被摧毀。

喬英子終於崩潰,哭著離開:

「那是您的心愿,不是我的心愿!」

等到放飛倒計時,鏡頭再切到英子的願望,我心裡陡然升起一股懼怕:如果這次寫的是700分,世界上是不是再無喬英子,只有宋倩的女兒了?

宋倩永遠都在控制著孩子的一切。

這裡的「一切」,是真正意義上的泛指,包括學習,生活,思想,她都替英子安排完了。

這種控制是對孩子的獨立人格的剝奪,每一次反抗失敗都是對英子個性的鎮壓

更可悲的是——

宋倩在控制中,也同時失去了自我

和童文潔交流孩子的學習情況時,她「教導」對方:你這想法怎麼還沒有端正過來呀——孩子的問題就是家長的問題。

瞧瞧,家長與孩子已經捆綁在了一起,再無法分清是誰製造問題,又該是誰去解決問題。

而在這種「畸形的控制關係」里,想討好對方,也變得很難。

她們去看電影時,宋倩發現英子早就看過一次,憤然離場。

「讓你高興不是意義嗎?」

「……我是要你高興。」

「那我也是為了你高興啊!」

最後宋倩吼出來的那句「我不用!」,把兩個人之間的傷口撕到血淋淋。

我給的不是你想要的。

碰巧,你也是。



如果說喬英子的家庭算「極端」,那方一凡的家庭看起來是「最溫和」的,他們展現的是絕大部分家庭的常態。

有一幕是童文潔對方一凡說:高考是人生中最關鍵的一場戰役,打不贏終生遺憾。

普通得就像是我們隨處可見的家庭。

但其實,從另一個角度想想,作為母親的童文潔,同樣是在「強行控制孩子的未來,試圖慢慢磨掉孩子的選擇權」,只不過,她的方式沒有那麼極端而已。

正如童文潔總對一凡說:我們做的這些是為了什麼,我們不是為了自己,我們就是為了你

以及:你先考上大學,給媽媽吃個定心丸——算媽媽求你了

反覆灌輸。反覆強調。

多少人和方一凡一樣,在高考前聽著這些話,茫然地被牽著鼻子走,恐慌到相信一場考試足以支配整個人生,然後為這不知道是誰的心愿而辛苦努力?

軟硬兼施,親情綁架。面對父母的哀求,有幾個人能做到不妥協?



這兩家的反面教材,是季楊楊的父母。劉靜和季勝利在外多年,幾乎不曾陪伴在孩子身邊,被戲稱為「空降父母」。

但是當季楊楊講出「所以說,想要成功,也不一定非要上大學」的時候,有多少家長能像劉靜這樣,心平氣和地說:「也不是不可以的。」

劉靜的願望是「一家人永遠在一起」

這其中縱然有愧疚,有不得已而為之,但,還是太難得了。這是中國式育子的模式下,幾乎難以聽到的回答。

這意味著,他們親手把自由送到了孩子手上。

而在「失控」的狀態下,季楊楊幾乎是天然的、自由放任的。喬英子太軟弱,方一凡尚蒙昧,只有他向來叛逆,會對不喜歡的事情大膽反擊。

02

《小歡喜》中對親子關係的探討,讓大眾再一次思考起這個問題:孩子是父母的附屬品嗎?

父母總是說:「你的一切都是我給的。」

他們還喜歡把這句也掛在嘴邊:「我是為你好。」

父母口中的「為你好」,是真正在關心孩子的訴求,抑或只是披著冠冕堂皇的外衣在滿足私慾?

家庭對孩子的巨大影響力,父母又是否意識到、並且認真思量過呢?

《鋼琴教師》里,Erika在家庭的強壓下逐漸扭曲了自我,她沒有朋友,沒有愛,沒有自由,逐漸從受害者變成了加害人,最終崩潰自殺。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單元劇《媽媽的遙控器里》里,孩子的人生被媽媽用遙控器不斷地倒帶重來,連死亡都成了無法解脫的循環。

而又是從什麼時候起,「我愛你」成了一切傷害的擋箭牌?

有多少父母,還在把孩子當作所有物,在物質上肆意插手,在精神上嚴格禁錮。

他們又曾有多少次直接越過孩子,代替行使了他們生活中的所有決定?

你喜歡喝的咖啡,被換成白開水多少回;

你總是朝左放的牙刷頭,有沒有被糾正到右邊;

你沒上鎖的日記,是不是被偷翻了好幾遍;

你藏在抽屜里的外國文學,又被撕光了幾本;

你新交的好朋友,有沒有被問「這人成績怎麼樣」;

你染了漂亮的發色,有沒有被罵「不正經」;

你出去玩的時候,背後是不是總也有一雙眼睛;

——即使成年後,你也有門禁嗎?

如蛆附骨的控制欲,無所不在的高壓監視,天羅地網一樣撲來。

這種控制的可怕之處在於,很多父母其實並不覺得自己的做法有問題,或者是,即使意識到了對孩子的過多干預,他們也仍覺得理所當然,「我給了你生命,我為什麼不能決定你的人生?」

到底什麼時候,這些擁有強烈控制欲的父母才能明白,孩子根本不是附屬品,他們從來都擁有完整獨立的人格,擁有高度自由的選擇權。

從來沒有誰有資格一手安排、甚至決定別人的未來。

父母是這樣,其他任何人都是這樣。

請不要再以親情的名義,按照自己心意踐踏孩子的人生了。

他們的未來,請讓他們自己安排。

【頭條號簽約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Ezhc2wBvvf6VcSZ0TM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