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平陰實施鄉村振興「頭雁引領」工程,探索形成鄉村振興的「平陰路徑」

2019-09-30   農村大眾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濟南市委市政府召開系列新聞發布會。9月29日,平陰縣專場發布會在濟南舉行,會上介紹了平陰縣7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

據了解,平陰縣全力推進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綜合實力明顯提高,產業結構更加完善,人民收入持續增長。2018年,平陰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4.9億元,是1949年的4029倍;工業增加值84.86億元,是1993年的49倍;農民人均純收入14787元,是2000年的5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9億元,增長9.1%,在全省137個縣域發展主體中,財政收入從2011年全省104名上升到2018年第77名,前進27個名次。今年1-8月份,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04億元,同比增長10.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1%。

創新招商體制機制,平陰縣嚴格落實大項目引進「一把手」責任制,雙招雙引取得明顯成效,伊利產業園、東方希望等大項目引進落地。新舊動能轉換全面起勢,伊利超高溫滅菌奶項目入選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首批優選項目,邁科管道榮獲山東省瞪羚標杆企業。平陰縣被列為中國玫瑰產品博覽會永久舉辦地,玫瑰特色產業競爭力和知名度進一步增強。

積極探索形成鄉村振興的「平陰路徑」,平陰縣牢牢抓住產業振興這個牛鼻子,紮實推進優然牧場、海升農業、華玫生物等農業龍頭項目,「一紅(玫瑰花)一綠(蔬菜)一白(奶牛)」三大主導產業優勢更加明顯。玫瑰,平陰縣種植面積由1959年的1000畝,發展到6萬畝,併入選全省「三朵金花」和全市農業十大特色產業。創新選聘本土高校畢業生擔任「鄉村振興助理員」,從縣直部門選派機關幹部組成鄉村振興指導隊,實施鄉村振興「頭雁引領」工程,加強農村帶頭人隊伍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據了解,平陰縣投資19億元的3處黃河灘區安置社區全部開工建設。平陰縣灘區面積1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萬畝,涉及5個鎮(街道)118個村11.7萬人。為加快推進灘區遷建,該縣確定了三種方式:一是外遷安置方式;二是築堤保護方式;三是臨時撤離道路改造提升方式。

據了解,29日,東阿鎮舉行黃河灘區群眾搬遷入駐儀式。東阿鎮黃河灘區遷建安置工程共涉及桃園、大河口兩個村467戶、1436人,共建設安置樓13棟、社區服務中心1棟。為方便群眾生活居住,安置樓全部配備電梯。這一工程僅用時500天就全部完工,並於9月19日至21日三天的時間,完成403戶群眾分房任務。

堅持教育均衡優質發展,全縣小學數量由1978年的337所整合為各類學校27所,正式教師350餘人增加到近4000人。在全省率先實現了政府主導的縣級標準化校車全覆蓋,全力推進建設了農村定點學校獨立食堂和「雙洗」小屋,農村中小學生上學出行、飲食安全和健康衛生條件得到有效保障。

創新推廣智慧健康平陰模式,縣內就診率達95%以上,提前達到了2020年縣內就診率90%的國家醫改要求,被評為全省醫改示範縣。創新引入社會資本完成新中醫院遷建,成為山東省首批PPP示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