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不好的人,就別談什麼成功了。
個人如此,家庭也是如此。
當父母健在的時候,大家都心存傳統的孝道,想要做壞事,也會忌憚三分。
父母走了,人品差的兄弟姐妹,馬上就原形畢露,連羞恥感都沒有了。
要明白,父母走了不等於家庭消亡了,家業還要繼續,子孫還有很長時間,在父母的德行的庇護下成長。
孟子說過:「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
再好的家庭,禁不起幾個回合的折騰,也可以毀之一旦。
家庭的存亡,就像一個謎語:兄弟七八個,圍著柱子坐,若是要分開,衣服就扯破。
謎底是:「大蒜子。」
以下幾種行為,一旦出現,就預示著家庭走向衰敗,
01
「里外不分」:聯合外人,爭奪家庭財產。
我們要明白,朋友是暫時的,家庭是永久的。
人生一路走來,會遇到很多的朋友,但是朋友不能代替親人,並且在互相不能獲利的時候,就走散了。
生意場、同學會、工作中遇到的朋友,都是某一個階段的社交關係。
血脈之情,不會因為父母過世就抹去,起碼要延續三代以上。
可惜很多人把關係搞錯了,請外人來對付親人,導致家庭被外人欺負,財富也流失到外人手裡。
西周末年,周幽王廢掉王后、太子,還做出烽火戲諸侯的事情,導致王室內亂。
作為岳父的申侯,聽說自己的女兒被廢掉了,就聯繫少數民族犬戎,一起攻打鎬京。
周幽王被打敗了,但是犬戎卻不願意離開,在鎬京胡作非為。不得已,西周只能搬遷,變成了東周。
要知道,外人對一個興旺的家庭,總是虎視眈眈,若有人請外人幫忙,無疑是引狼入室,還可以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兄弟姐妹爭奪財產的時候,就怕自己吃虧,因此會請外人來做中間人、為自己助威,這是很愚蠢的做法。
02
「對比孝道」:強詞奪理,認為自己是最孝順的人,還要大家給予補償。
古人給我們忠告:「孝不比兄。」
孝順父母,不要對比,有能力的人,多付出一些,沒有能力的人,少付出一些。讓父母安度晚年,就對了。
可是有的人,在父母過世之後,馬上就開始亮出自己的「孝道」,把道德進行「經濟方面」的量化。便於自己得到更多的財產。
我的外婆過世的時候,小舅舅說:「我照顧母親,有七八年之久,也不見誰給了一點費用。我應該得到家裡所有的存款。」
四舅舅不服氣,因為外婆住的房子,是他提供的。
爭吵之中,兄弟姐妹就鬧翻了,從此演變成仇家的關係。
「人比人,氣死人」,孝道的對比,是沒有意義的,並且是說不清的。等父母過世了,就應該變成一筆糊塗帳,人人都要吃虧是福。
03
「丟掉血緣」:馬上斷交,就怕比較窮的親人拖累自己。
兄弟姐妹,就像一雙手一樣,十個手指不一樣整齊,有高有矮。
富有的人,應該幫助窮苦的人,體現自己的德行。
可是有的富人,在父母過世後,馬上就防備窮人來家裡借錢,或者安排工作、幫忙購買等。
富人防備窮人,窮人怨恨富人不幫忙,家庭關係就毀掉了,再也沒有合力了。
古人留下一句話:「家庭無主,糧食變土。」
也就是說,家庭失去了合力之後,就無法分工協作了,家裡的土地上,有了糧食,也沒有人去收割。若是有人去收割,其他的兄弟姐妹,就怕吃虧,還會從中阻擾。
也有的家庭,你去收割糧食,其他的兄弟姐妹,就要求分配,導致你不得不放棄收割。
為什麼農村很多土地荒廢了,不是因為人們不勤勞,而是因為土地存在爭議,誰都不敢動土。
只要是親人斷交了,家裡的一切,都沒有價值了,變成了燙手的山芋。
04
「關係亂套」:見色起意,全然不顧倫理道德。
三國時期,呂安是曹魏的官員,兄長呂巽也在做官。
按理說,呂家應該是很興旺的,可是兄長呂巽貪圖呂安的妻子徐氏的美貌,還做出了迷奸的惡事。
事情發生後,呂安非常憤怒,寫了狀紙,要官府懲罰呂巽。
可恥的是,呂巽不知悔改,還聯合曹魏的權臣,到司馬昭面前告狀,導致呂安被問斬。
好端端的一個家庭,因為關係亂了,就全部毀掉了。名氣臭了,家庭散了,後輩也感覺到恥辱。
《周易》里有這樣一句話:「父父子子,兄兄弟弟,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家庭要興旺,就得家人各司其職,兄弟姐妹的關係再好,也要有界線,有敬畏之心。
古人說:「朋友妻不可欺。」更何況是兄弟姐妹的愛人呢?
另外,送禮是送禮,借錢是借錢;兒女是兒女,長輩是長輩;合作是合作......有情感的交集,更有界線的認識。
05
當然,除了以上四種行為,還有「彼此算計、落井下石、挑撥離間、貪得無厭」等行為,都會導致家庭迅速走向失敗。
尤其是貪得無厭的人,你幫他一次,他就賴上你了,若是你不幫忙了,就誣告你「太薄情」。寒了大家的心。
我相信,所有的人,都希望家庭變好,也有挽回兄弟姐妹關係的想法。
俗話說:「解鈴還須繫鈴人。」
改變兄弟姐妹的行為,讓家庭興旺,讓天國的父母安息,就得做到三點。
其一,率先垂範,你要做一個大度的人,維護大家庭的利益,讓「小人」得到感化。
其二,制定規則,大家都按照規則來分配財產,並適當向窮苦的人傾斜。
其三,推舉新的主人,匯聚大家庭的合力,以後有任何困難,隨時可以召集,及時處理,形成良性互動。
記住,地里不鋤要長草,家裡不和富不了。
記住,父母走了留祖訓,手足相親唱和聲。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