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榜單出爐!2023:民營房企深度洗牌

2024-01-02   閨蜜財經

原標題:年度榜單出爐!2023:民營房企深度洗牌

摘要:2024年會更好嗎(歡迎關注閨蜜財經)

撰文|蜜妹

這是@閨蜜財經的第1433篇原創

經過了風雨飄搖的2023年,房地產已然進入深度調整期。

拿地方面,2023全年土地市場成交繼續縮量:全國300城宅地成交建面48722萬平米,同比下降21.9%;成交樓麵價5795 元/㎡,同比增長7.0%;平均溢價率 4.76%,同比提高 1.71 個百分點。

國字號房企成為拿地主力軍,2023年權益拿地金額前五名分別是:保利發展、中海地產、華潤置地、建發房產、綠城中國。

銷售額來看,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百強房企實現銷售金額6萬億元,同比下降17.7%,銷售面積3.3億平米,同比下降25.7%,降幅分別較2022年收窄24.6、21個百分點。

其中12月單月銷售金額4775億元,環比增長11.4%,同比下降36.7%,同比降幅較11月擴大6.7個百分點。

進一步細看榜單,蜜妹發現這些變化非常微妙。

01

因為民企更具代表性,我們這裡主要就說民營房企。

2023年,銷售額Top20中民營房企排位大都退步,房地產重回國字號企業領軍時代。

央企保利發展以4246.0億元的全口徑銷售額、2057.1億元的權益金額,位列銷售榜第一位,取代了去年的老大碧桂園。

2022年,碧桂園的全口徑銷售額比今年保利發展的高出近400億元,為4643.0億元。2021年碧桂園銷售額更高,為7588.2億元。2023年,碧桂園以2169.1億元的銷售額位列第6名,這也是純民企血統里,最高的名次。

圖表來源|克爾瑞(特此感謝!)

排名第二高的純民企是龍湖集團,2023年,龍湖集團全口徑銷售額1735.8億元,排名第9,和2022年名次持平。去年其銷售額為2032.7億元。風捲殘雲之下,還能這麼穩實屬不易。

接著,top20里僅存的幾家房企還有濱江集團、融創中國、新城控股、旭輝集團。加起來一共6家,2022年也是6家,但排名已經大變樣,2021年為11家。整體趨勢就是民企跌落、國央企取而代之。

值得一提的是濱江集團,蜜妹注意到,這似乎是top20民企排名上升最多的,從2022年的13位上升到11位。銷售額也非常穩定,2022年是1539.3億元,2023年為1534.7億元。

要知道,2021年,濱江集團還在top20以外,1691.3億元的銷售額排名22位。作為一家區域屬性極強的房企,濱江集團上世紀90年代以代建業務起家,直到2017年才開始弱化代建。

現如今,代建正是各個房企準備進軍的第二增長曲線,濱江集團代建又殺了回來。

02

對比2022年,如果top20里的民營房企大都還只是名次的洗牌,那麼top21-50則更多的在「消失」。

如下圖,2022年,這一檔的民營房企有大概21家,2023年減少到14家,排名也大都下滑。

這14家房企及其2022、2023年的排名分別為:美的置業(24升至22)、中國恆大(42升至24)、卓越集團(23降到25)、世茂集團(22降到34)、路勁集團(32降到36)、大華集團(53升至38)、中南置地(29降到39)、雅居樂(36降到41)、偉星房產(55升至42)、仁恆置地(27降到46)、陽光城(45降到47)、新希望地產(39降到48)、中駿集團(31降到49)、寶龍地產(48降到50)。

圖表來源|克爾瑞(特此感謝!)

這裡蜜妹想說的是仁恆置地,仁恆置地雖然來自於新加坡,但中國是它最大的市場,在我國房地產市場已經30年。

仁恆置地素以開發豪宅著稱,曾經在業內也是品質的代表,但這兩年似乎遭遇品質危機,一些樓盤的維權情況屢見報端。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2019年,仁恆置地從慢周轉走向規模擴張,並於當年實現銷售規模的跨越:物業合約預售金額同比增長116.1%至557.04億元。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仁恆置地選擇擴張路線沒多久,2020年我國就開啟長達3年的黑天鵝,疊加房地產行業震盪,背後生存境況可想而知。

更糟糕的是另外9家消失於top50的房企,分別為金科集團(26降到65)、中梁控股(30降到59)、萬達集團(33降到86)、融信集團(38降到76)、龍光集團(44降到61)、合景泰富(46降到63)、海倫堡(47降到105)、金輝集團(49降到55)、時代中國(50降到97)。

這9家裡,除了金輝集團稍微穩一點,其他家的下滑都是斷崖式的。

03

在深度洗牌之下,房企的top51及之後的名單里,蜜妹看到諸多曾經的千億房企身影。

比如上面提到的金科、中梁控股、龍光、合景泰富、融信、時代中國,以及佳兆業、禹洲集團、正榮集團、建業集團、中國奧園、祥生集團等等。

圖表來源|克爾瑞(特此感謝!)

2023年,千億房企縮水到16家,2022年這一數據還是20家,2021年更多為43家。

2023年,百強房企門檻141.6億元,2022年為141.1億元,2021年為246.7億元,2020年的257.4億元更高。

2024年情況會更好嗎?可以看到的是,供給端這邊今年房企拿地積極性普遍不高,開工情況也下滑;需求端則是觀望情緒濃厚,一大堆的放鬆政策砸下來,市場往往興奮不了多久,甚至還波瀾不驚。

加上二手房掛牌量的走高,短期銷售下滑的趨勢似乎已經是大機率了?

平安證券研報預測, 2024年30個大中城市銷售面積同比下滑3-4%,非30個大中城市受需求透支等因素影響、預計銷售面積同比下滑7-8%,綜合預計2024年全國銷售面積同比下滑6.9%,但若城改等政策力度超預期,實際銷售表現有望好於該預期。

版權聲明:本文系閨蜜財經創作,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獲取授權。另,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註明出處和作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