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霸小攤30年的零食品牌陷入「破產」風波,新消費暴雷,「舊消費」也不行了?

2023-08-03     快消

原標題:稱霸小攤30年的零食品牌陷入「破產」風波,新消費暴雷,「舊消費」也不行了?

文丨關三

近日,發現一個叫偉龍的餅乾廠在抖音平台上打出了:「偉龍小餅乾不是小作坊,沒倒閉!」細究下來,是今年5月份某人擔心偉龍小餅乾是不是倒閉了。為此,偉龍小餅乾「特別委屈」地來了一系列操作。

什麼在牆體上印刷「偉龍小餅乾不是小作坊,沒倒閉」;把自己在抖音上的背景改為「偉龍小餅乾不是小作坊,沒倒閉」;偉龍的老闆、員工每個人都穿一件背後印著「偉龍小餅乾不是小作坊,沒倒閉」的T恤,立證自己只會做好產品,不會做營銷……

熟悉的「味道」

偉龍,現在的消費者知道更多的是衛龍,這兩龍也確實是打過官司,因為「偉龍」也出過一款魔芋爽。但其實,偉龍成立年頭要比衛龍時間早六年,主打香蔥雞片餅乾。

其實,偉龍多年以來也是行業里被人羨慕的存在,傳言不到30人的業務團隊貢獻了十億以上的銷量。這個貢獻率比康師傅的頂圓團隊要高很多,是一場與經銷商聯營的盛事。

當然,盛事背後也會被人吐槽沒新品、品牌老化、吃老本這類的,而推所謂新品的「魔芋爽」大體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因為包裝與衛龍相似,被衛龍起訴了。還要被不明真相的消費者認為哪來的偉龍來蹭自家哥哥「衛龍」的流量。

至於此次力證自己不是小作坊,沒倒閉的文案,看的人真的是能用腳指頭摳出一室一廳的尷尬來。看一下這波宣傳,真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套路。配方就是找個人說下小時候哪個品牌好,是不是倒閉了。而後,官方下場宣傳:我們沒倒閉,只是宣傳太花錢。我們只會做產品,不會營銷。緊接著一波與消費者互動,講述「中國好產品」是怎麼被資本逼上絕路,但自己依然不屈不撓的默默發展,只為給消費者一個沒有「科技與狠活」的好產品。

通常,這樣的「藥」第一年宣傳的效果是不太理想的,需要第二年繼續加猛料。如果第二年國際大品牌陷入食安問題,這個「國貨」品牌立馬就變網紅了。不信你看偉龍這一波的宣傳,5月份打的預熱,到8月份了,大家也沒在熱搜上看到,感覺就是自己「自娛自樂」,自己賣慘感動自己了。

表面是偉龍的「賣慘」,而背後實際是2023年全體食品人的「實慘」,對,不是一般慘,是「十分十分的慘」。有消費者說,2023年的小確幸是把2022年買的食品在過期前全消滅掉。這就是食品人真實的寫照,太多消費者在2023年上半年消化庫存,各個廠家的業績都是雙位數的下滑。

顯示在業務同仁身上的就是每個月不到80%的業績達成,以及連續幾個月拿的保底工資。因為錯誤的把流量當銷量,認為是市場把企業的產品推到的高潮,自己的市場在自己的努力下,終於迎來了銷售高峰,自己也該獎勵一下自己。所以,2022年有很多食品人又是換車又是換房,一起紅火,到了2023年時卻面臨著「破產」的風險。

我們不要怪業務同仁眼光不遠,其實有多少食品企業也認為屬於自己的時代來臨了。某方便食品企業,因為一波操作,銷量翻了幾翻,把曾經的對手踩在腳下後,有些飄飄然,整個2023年又是買地堆又是買排面的,在全國各地大搞特搞「路演」來宣傳產品。

然而,鋪貨率提升了,排面大了,地堆多了,但銷量卻沒增長,曾經「賣慘」的套路也不好用了。這不最近,老闆認為這是團隊沒有執行力,沒有戰鬥力,在大熱天組織團隊拉練,鍛鍊鋼鐵意志。等待旺季銷量的到來。

疫情三年,給食品企業帶來了一波紅利,其實大家吃到「紅利」只要理性面對就好了。畢竟,無論是企業還是員工,大家都算是有個不錯的數字。在一切塵歸塵土歸土後,只要放平心態,把這三年的銷售「水分」擠出去,企業降低銷售預期,銷量去對比2019年就可;業務員也降低預期,把工資回歸到平常心。

然而,事實是「紅利」跟「洪峰」一樣,過去後是市場的一片狼藉。企業要求在2022年之上再保持增長,有「人性」點的是保持與2022年持平,不太正常的是保持低位數的增長,瘋狂一點的是要求保持2022年的銷售增長;而業務員在這樣的要求下,也放不平心態。畢竟那幾年工資過萬那是一般發揮,如今公司訂的高目標,就是在著補以前多發的工資,於是,便不幹了。

自然而然地就開啟了新一波的人員跳槽熱,只是看看整個環境,感覺只是一個坑跳到另一個坑。實在不行,躺平好了。

所以,不能怪偉龍賣慘,而是食品人在過去的上半年真的慘。

壓貨的「兩面」

2023年上半年雖然食品人過的有點痛苦,但也是有教育意義的——壓貨到最後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

我們都知道做促銷的三大目的:鼓勵沒買過的消費者嘗試購買,鼓勵購買過的消費者增加購買量,鼓勵消費者增加購買頻次。說白了,就是把貨千方百計的壓給消費者。但貨壓到消費者家裡後會怎麼樣,大家就沒有辦法了。

畢竟,這本來都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因為企業現在的路數其實都是把產品壓到渠道里——無論是經銷商倉庫,還是終端倉庫、終端排面等,這都是銷售到消費者之前的渠道里。企業做促銷就是在去庫存,去渠道庫存。

但當這個庫存有一天轉到消費者那裡,這是個庫存的平移,雖然各個渠道都掙了錢。而消費者的單人消化能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消費者不可能因為你的促銷長出兩個肚子,也不可能因為你的促銷活動一天有25個小時。尤其是在大家收入都沒有上漲的情況下,你即便給消費者更大的促銷力度,他們先考慮的都是我家裡的東西是否吃完了,我現在有沒有買的必要,我過去幾個月里一直吃同類型的產品,甚至為了趕在保質期前加大量去吃,把多少自己曾經喜歡的品牌吃成了自己看到就沒購買慾,甚至說是討厭的品牌了?

以前我們做市場,一是開發新消費者,二是搶競品的銷量。過去三年大幅度提高了新消費者的人數,更是大幅度提高了消費者購買量。只是現在做不到的就是搶競品的銷量,舉個最簡單得例子,你家裡現在有一箱「湯達人」,現在白象的「湯好喝」買一送一。你是會想著回家把湯達人吃完後再說,還是當湯達人不存在,去搶一箱白象的湯好喝?顯然,現實的狀況是你吃完湯達人,別說「湯好喝」了,甚至在相當一段的時間裡都不會碰方便食品。

這也就是為何有方便速食品牌銷量下滑了60%的量,很正常也很現實的狀況。

一些有遠見的企業現在已經考慮未來請代言人方向了——儘量不要請,請了也不要請有太高流量的。以前請代言人是為了提高產品的品質感,知名度等,漸漸有些產品成了粉絲專用產品,那些產品並不是賣給了消費者,而是賣給了粉絲。這就導致產品與代言人成了一個捆綁,你換代言人那就沒銷量,你要銷量就不能換代言人。但這些粉絲的購買量也是有一定限制的,你的產品不是打一槍就跑的,快消品它是一個細水長流的東西。

企業在吃過代言人這波紅利,未來的市場是否能理性地發展,理性地銷售呢?顯然經歷了這一次大規模的把貨壓到消費者「家裡」後,整個市場不動銷後,各個企業都需要仔細考慮一番了。

我們說壓貨是雙刃劍,但不壓貨那就真是傷你自己了。別人都在搶市場,你跟「聖母「似的的想著我要理性發展,我要做未來,不要當下的流量,那也基本上就告別快消這個行業了。市場是壓出來的,一定一定是壓出來的。通常是你把銷量提到一個高度時,這個高度是很難下來的,這個道理是不變的。除非是整個市場萎縮,但即便是如涼茶市場般萎縮,也不是因為壓貨,而是因為整個行業沒有繼續講新故事。

現實的情況就是,當你過了百億、無論這百億有多少庫存在終端、在消費者那裡,你都不會在下一年銷量跌回90億,因為企業會為了這市場增加投放,增加新品研發力度,增加促銷人員,這一系列的動作下來,會讓市場的增長保持在一個均衡的度上。

可你一直破不了百億,那你市場的話語權,就是不如百億產品那麼強大。

現在的痛苦,只是暫時的,「慘」大家心裡知道就好,下半年,一切都會回來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58e4e2092b6298bc81f0b7183249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