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快速發展,也遭遇低谷時期,蘇聯飛彈攻擊預警系統的曲折發展

2023-10-16   榮華之武器堂

原標題:有快速發展,也遭遇低谷時期,蘇聯飛彈攻擊預警系統的曲折發展

接上文 50年代起步,針對對方洲際飛彈,蘇聯開始研製飛彈攻擊預警系統

1984年1月20日即決定投產「達里亞爾」雷達9年之後在PO-30樞紐站(伯朝拉)建成的首個這型雷達站交付蘇軍使用。1985年,在PO-7樞紐站(加伯拉)又交付了第二部。據稱,迄今為止在世界上還沒有類似戰術技術性能的雷達。

飛彈攻擊預警系統不斷完善,它能夠確保發現從主要飛彈威脅方向對蘇聯領土實施攻擊的洲際彈道飛彈和「北極星」與「海神」中程潛射飛彈。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蘇聯飛彈攻擊預警系統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和碩果纍纍的時期。

達里亞爾雷達,左面是發射器,右面是接收器

1976-1977年,「信號旗」中央科研生產聯合體項目中心制定了發展和完善飛彈攻擊預警系統的第一個草案。

潛在對手進攻兵器的發展,對飛彈攻擊預警系統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這個方案提出建立幾乎是全球性的對彈道飛彈發射的衛星探測與雙波段圓周雷達網系統。早期預警與衛星探測系統樞紐站的總設計師尤里-波利亞克提出了一個獨創性的工作方案,分階段建立米波飛彈攻擊預警系統雷達網,使所有雷達樞紐站的探測性能都達到「達里亞爾」雷達站的水平。

這個方案的基礎是被稱為通用接收站的典型發射站的設備。通用接收站可用來接收和處理由第聶伯雷達發射經目標反射後的信號,它比「達里亞爾」雷達接收站具有更強的控制能力和抗干擾能力。樞紐站的進一步完善通過在典型接收站安裝備份的「第聶伯」雷達來實現,它與先期裝備到樞紐部的通用接收站一起工作。

這樣,在世界上首次在通用接收站安裝了自動適應相控陣天線,這種名為「達烏加瓦-2」的接收站首部安裝在OC-2(巴爾喀什)樞紐站,而最初兩部典型發射站則安裝在穆卡切沃和里加樞紐站。後來又決定在巴爾喀什、伊爾庫斯克和葉尼塞斯克建立「達里亞爾-УМ」雷達站。

奧利涅戈爾斯克附近的達烏加瓦雷達站

在「達里亞爾」米波雷達樞紐站的中間地帶,計劃建立以「伏爾加」雷達站為基礎的分米波樞紐站。這樣就可以建立起覆蓋整個蘇聯領土的雙波段雷達網。

根據進一步改進1976-1977年方案,3部「達里亞爾-У」雷達站在巴爾喀什、伊爾庫斯克和葉尼塞斯克相繼建成,2個「達里亞爾-УМ」雷達站也在穆卡切沃和里加地區建成。同時,研製「伏爾加」系列雷達的工作也開始展開。

1982年推出了「伏爾加」雷達的第一個草案。根據這個草案,在雷達的製造過程中採用數控探測技術。這可使雷達在廣域的頻帶內進行變頻,並能夠始終保持在兩個窄頻段上工作。在這種雷達站上還計劃安裝反射天線,以實現對發射和接收模塊的控制。1984年8月20日在西部飛彈威脅方向上的巴拉諾維奇附近建立了第一個這種雷達站。

蘇聯Волга伏爾加河預警雷達

1985年5月22日蘇聯政府又作出決定,建立新的太空對陸地以及海上和大洋地區發射的彈道飛彈進行探測的衛星預警系統,這個系統幾乎是全球性的。

20世紀80年代,美國在蘇聯邊境附近部署了「潘興-2」中程彈道飛彈。蘇聯偵察衛星拍攝到了美國在聯邦德國領土上建立的3個這型飛彈基地。後來,又在北約其他國家領土上發現了這型飛彈基地,特別是在土耳其領土的基地,使得蘇聯南部地區直接面臨北約的飛彈威脅。與此同時,美國還在加緊研製新型海基彈道飛彈,當時射程超過1萬公里的「三叉戟-2」海基彈道飛彈已經順利通過試驗。

為了對付「潘興」飛彈的威脅,「信號旗」中央科研生產聯合體科研項目中心立即提出了一系列應對方案:擴大「多瑙河-3У」反導系統雷達站在西部方向上的探測扇區;研究使用「生薑」和其他型號的反飛機雷達探測「潘興」飛彈可行性的問題。

弧線-1雷達接收天線的振動器

1982年制定出了飛彈攻擊預警系統進一步發展的首部方案,這部方案進一步明確了用於發現各種戰略彈道飛彈發射的全球衛星偵察系統的全貌。而在地波雷達無法發現「潘興-2」中程彈道飛彈的方向,計劃建立4個「伏爾加-M」低位雷達站。

20世紀80年代後期,飛彈攻擊預警系統的構成又增添了2部「達里亞爾」雷達,而70年代後期開始建立的3部「達里亞爾-У」和2部「達里亞爾-УМ」雷達的建設也接近尾聲。

然而就在此時,蘇聯新的領導人戈巴契夫上台,蘇聯開始進入改革時期,國防開支的驟減給飛彈攻擊預警系統的建設來了個「急剎車」。1986年由於車諾比核電站事件影響,首部「弧形-1」超地平線雷達停止使用。由於雙拋面超地平線雷達效果不佳,直接使用配置在阿穆爾共青城的第二部超地平線雷達樞紐站「弧形-2」也遇到了問題。

而就在此時,南亞和中東的一些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等國擁有了近程彈道飛彈並開始研製中程彈道飛彈。同時,美國也宣布開始名為「戰略防禦倡議」的研究工作,其基礎是太空反導系統。建立這種系統可能會打破美蘇已經形成的戰略均勢。為了制衡美國,蘇聯立即提出了對此回應的國家綱領。這種情形下,飛彈攻擊預警系統和太空監視系統的作用急劇提高。

2016年1月俄國防部長紹伊古在中央軍區檢查工作,手拿沃羅涅日Воронеж-ДМ預警雷達模型

1987年弗拉基米爾-莫羅佐夫被任命為飛彈攻擊預警系統的總設計師。上任後,他制定了全面改善飛彈攻擊預警系統的方案,主要內容是:更新系統設備,明確「弧形-2」雷達樞紐站的任務,研製更有更高生存能力的新式設備。該方案還提出,提高飛彈攻擊預警系統的社會吸引力以及軍民雙重用途,以及使用該系統為其他國家提供服務的可行性問題。由於國防開支的急劇削減,方案中的許多設想沒有得到具體落實。

儘管如此,飛彈攻擊預警系統的發展還是有了較大的進展。1989年完善飛彈攻擊預警系統的首個階段順利完成,整個系統上了一個檔次,具備了更強的綜合作戰能力。

20世紀90年代初是飛彈攻擊預警系統發展史上最悲慘的階段:超地平線雷達的第二個樞紐站「弧形-2」失火,最終報廢停止;蘇聯解體使得該系統在俄羅斯境外部分的生存與發展成為問題。

預警雷達控制室

「信號旗」中央科研生產聯合體科研項目中心與國防部科研局聯合制定了一個方案:俄羅斯與烏克蘭共同使用穆卡切沃「達里亞爾-УМ」雷達站;與拉脫維亞共同使用里加「達里亞爾-УМ」雷達站;與亞塞拜然共同使用加伯拉「達里亞爾」雷達站;;與哈薩克共同使用巴爾喀什「達里亞爾-У」雷達站。儘管俄羅斯軍方和政府做出種種努力,力圖保持這一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雷達系統的完整性,但拉脫維亞和烏克蘭政府最終還是做出了終止雷達站使用的決定。之後,里加雷達樞紐站被徹底摧毀。

20世紀90年代初的幾年間,俄羅斯國防部長制定和批准了一份建立俄羅斯飛彈攻擊預警系統的設想,力圖依賴獨立國協國家當時已簽署的「飛彈攻擊預警和太空監視系統設施協議」來重新恢復統一的戰略預警系統。不過這一構想的落實卻經歷了不平凡的歷程。

蘇聯解體和新的國家的建立,迫使「信號旗」中央科研生產聯合體的領導人尋求新的途徑來延續飛彈攻擊預警系統的研發工作。1995年在原中央科研生產聯合體的基礎上,建立了「信號旗」跨國股份公司,股東有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幾家企業。之後,飛彈攻擊預警系統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此時,系統的大部分設施都已經接近壽命期,而生產基地又大部分落到國外,因此1985-1987年期間所制定的飛彈攻擊預警系統發展規劃實際上已無法落實。這樣,在1995-1996年間對原來的計劃進行了全面的修訂,重新明確了整個系統建設的全貌,其實施階段也進行了調整:首先削減太空飛行器的數量,重新規劃未來衛星預警系統的全貌;開發新的雷達製造工藝,對已建立的雷達站進行現代化改造;在系統的指揮與通信領域,全面採用微處理器技術。

2000年俄羅斯彈道飛彈預警雷達部署示意圖

1996-1998年,飛彈攻擊預警系統的發展進入一個最複雜階段。當時,俄羅斯由於採用休克療法,致使經濟持續下滑,國家完全停止對已訂設備的付款,通貨膨脹使高級研究人員工資降到了最低點,公司所屬各企業骨幹人員急劇外流。這項享有崇高威望的工作對年輕人也失去了吸引力,科技領域出現了後繼乏人的狀況。在科研與生產一線工作的高級科技人員平均年齡已接近退休年齡。高齡化使這個學科門類面臨著被毀滅的威脅。

即使在最艱難歲月,公司仍然成功保留住了基本的骨幹力量,實現了飛彈攻擊預警系統發展的首個階段。1996年對海上和大洋地區飛彈發射的衛星預警系統的一期工程順利完成,1998年該系統在東部地區的指揮所進入試驗性戰鬥值班;保障該系統運行的其他設施建設也在順利進行;生產基地開始進行重建。特別值得指出的是,1999年飛彈攻擊預警系統研發工作也在各個領域實現了正增長。這種狀況為系統的正常運轉和2010年前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010年俄羅斯陸基飛彈預警雷達部署圖

全文完,謝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