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嶺街》:我就跟這個世界一樣,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

2022-06-29     Lens

原標題:《牯嶺街》:我就跟這個世界一樣,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

28年前,楊德昌在接受曾慶瑜的《玫瑰之夜》訪談時,曾說過一段話,讓人印象深刻。

曾慶瑜:「這幾年,我們中國的導演,很多都受到國際影壇的矚目,比如你和李安,都曾經受過西方的教育,這與你們在國際上吐氣揚眉有沒有直接的關係?」

楊德昌:「沒有直接的關係,完全沒有,拍電影基本上與寫作是一樣的,最主要的是內容,要以整個人類為目標去創作,這並不是討好外國人,因為討好很容易就穿幫了。要走更遠的路,就必須要有實力,這個實力來自內容、思考、創意和花下去的心血。」

2007年6月29日,楊德昌因結腸癌於美國洛杉磯比佛利山莊去世,享年59歲。今天是楊德昌逝世15周年祭。

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他留下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一》等電影,但沒來得及做完武俠動畫《追風》,他本來雄心勃勃地想從那開始建立華人的吉卜力。

Lens在幾年前曾採訪了台灣資深文化人詹宏志,他回憶了為《牯嶺街》做製片人的經歷。

侯孝賢(左二)、楊德昌(左三)、詹宏志(右一)

他比較侯孝賢和楊德昌說,侯孝賢是對這個社會上不變的東西很敏感。楊德昌對變的地方很敏感。楊德昌有一點點精英式的生活。侯孝賢是從頭到尾都是比較草根的。楊德昌的電影里永遠有那種會聽古典音樂的人,侯孝賢的你是不會看到這個東西的。」

台灣在80年代湧現出一批優秀的文學、電影、音樂等領域的人才,而且,走得很近、很緊密,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現象?

詹宏志解釋說,「那個時候大家一無所有,最後的天真時期,工作者之間沒什麼算計,沒有去想得失,人際關係還很清純……」

放到現在,「哪怕年輕人有才氣,他們要再重新組合這樣的關係是很難的。因為他們都看到前面的例子,那他們心裡就有期待,就有願望,就想要安排某種結果來,這事就沒辦法那樣做了。」

楊德昌導演的墓志銘

「Dreams of Love and Hope Shall Never Die」

愛與希望之夢永不消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4a0dde1fe5be78ad8999826b0329f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