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蝦解凍後神奇復活?火鍋業打響「鮮價比之戰」

2022-08-02     火鍋餐見

原標題:魚蝦解凍後神奇復活?火鍋業打響「鮮價比之戰」

本期看點:

1、火鍋消費進階到「鮮價比」時代

2、重新定義:鮮是sku新鮮化

3、為什麼「提鮮」成火鍋競爭主戰場

4、關於其經營難點的探討

火鍋消費4.0時代:鮮價比

2022中國火鍋大數據報告稱,中國消費經歷了從「性價比」到「顏價比」再到「心價比」的躍遷。

我們發現,如今消費正在進階為4.0時代,即「鮮價比」,從關注經濟實惠,到關注顏值,關注體驗感,再到關注產品新鮮程度

這一轉變,在上游供應端體現的尤為明顯。2022第七屆鄭州火鍋食材用品展上,鮮毛肚、鮮筍、蝦滑、牛肉滑等「鮮食材」成為主角,吸引餐飲同行駐足觀看。

從鴨血到鮮鴨血,從魚丸到魚滑、從牛羊肉卷到鮮切牛羊肉、從鹼發鴨腸到鮮鴨腸......任何食材,只要加上「鮮」字,立馬就有流量加持,身價飆升。一場關於食材的新鮮升級,正在席捲餐飲圈

珮姐 鮮毛肚

我們再來看看,火鍋餐廳都是如何表達新鮮的?

>巴奴有道菜叫做「井水黃豆芽」,為體現豆芽而富有韌勁,巴奴直接把豆芽帶著小竹籃一起上菜,顧客要體驗從竹籃上薅下豆芽時那種「藕斷絲連」感;

>主打黃辣丁的小小河邊魚,抓住了魚兒們進鍋時跳動的視覺記憶點,讓顧客主動分享。打造出「聚焦黃辣丁,會跳舞的魚」的概念,傳遞新鮮活魚;

小小河邊魚 黃辣丁

>南寧有家菜市火鍋店,店裡沒有固定菜單,每一個食材分類都有專屬檔口:元氣蔬菜鋪、團結豆腐坊、阿榮肉鋪、叄魚水產檔等等,「新鮮」貫徹始終......

仔細看火鍋大牌餐企的菜單,幾乎都有3道以上的鮮食材。最近風很大的五里關火鍋,貼在牆上的4大承諾之一就是,新鮮食材不超36小時。

尤其這兩年,不少川渝火鍋也都推出了「鮮切牛肉」,巴蜀大將甚至定位牛肉爆品戰略,鮮牛肉從潮汕牛肉火鍋的專屬,變成了川渝火鍋的標配

為了證明食材新鮮,不少火鍋店打出相同廣告語:從原產地和屠場直達餐桌,最快x小時。比如味道攻略鮮貨火鍋,強調毛肚當天從屠宰場直供;還有餐廳打出「不好吃,包退換;食材不新鮮,包退換」......

不僅限於火鍋行業,茶飲行業風靡小紅書的「鮮果茶」,零售行業鋪滿各大社區的 「生鮮雲餃」,都在證明「鮮」才是大勢所趨。

重新定義:「鮮」是sku新鮮化

最早的火鍋,起源於重慶的碼頭文化,就是吃毛肚、黃喉、鴨腸等新鮮涮品,因此出現了「把店直接開在屠宰場附近」的現象。

後來隨著加盟連鎖發展,火鍋食材凍品占比擴大,正所謂「時尚是個輪迴」,如今經過一輪工業化、標準化的碾壓,火鍋品牌開始向本源和正宗回歸,而推「鮮食材」是對回歸傳統的最好方式。

前幾年,確實有一批火鍋品牌看中了鮮的趨勢,一個叫「鮮貨火鍋」的細分品類悄然崛起,諸如楊光會、香佰里、味道攻略等連鎖品牌,連吼堂、火鳳祥也往鮮貨上靠,打出集市概念。

我認為,關於目前的鮮貨火鍋還不算真正意義上的鮮貨火鍋,它只是鮮貨火鍋的萌芽階段,目前只是從場景端入手,像毛肚現場改刀、蔬菜擺在攤攤賣、鮮肉掛在勾勾賣……

但這也從另一方面反饋出火鍋已經開始無意識的向新鮮出發,隨著商業社會和消費主義的疊代,餐飲行業開始對新鮮「轉譯」:sku的新鮮化才是未來。比如巴奴提出的第三代供應鏈,就是很好的詮釋。

杜中兵用三句話總結了「餐飲業第三代供應鏈」的理念:能冷鮮不冷凍,能天然不添加,能當天不隔夜。「完全回歸中國人吃飯的傳統」。

很多供應商為了延長蝦滑的保質期,會在蝦滑里添加一些添加劑,為了做到沒有添加劑的蝦滑,100%純蝦肉,巴奴自己在央廚做蝦滑,每天新鮮製作,當天配送。

不僅是蝦滑,高蛋白低脂肪的魚滑、牛肉滑都很受人們的歡迎,更關鍵的是滑的呈現形式,因為是生製品,人們能看到肉顆粒、肉糜,這在感觀上就比熟製品有優勢

我們還需要擺正一個認知,以前對「新鮮」的定義,一般指的是其原始性狀未改變的,比如沒有變質、腐爛、磨損的,它往往強調剛剛生產、採集、宰殺或烹調。

而今,加盟連鎖成主流,如果沿用原本的定義,基本上是天方夜譚,如果用一個全新定義來概括現在的「鮮食材」。

即通過冷鮮與冷鏈技術的升級,以及視覺呈現升級,使其無限接近原始口感和形態,縮短「時間差」與「認知差」,新鮮從一個性質變成了一個全方位體驗。

為什麼「提鮮」成火鍋競爭主戰場?

擺正了概念,我們再看看「鮮食材」火爆的原因,有慢變量——技術和物流的進步,有快變量——疫情催化消費需求。

1、中國人有吃鮮習慣,疫情催化認知

一方面,從小我們就被媽媽培養了吃「鮮」的習慣,她每天早起從菜市場挑選當天最新鮮的食材,每天現買現做,做的是最新鮮、天然的味道。這也是近年來主打煙火氣的市井火鍋越來越多的原因。

同時,潮汕牛肉火鍋、海鮮火鍋市占比例上升,也完成了對市場的教育,吃鮮牛肉、海鮮的消費習慣被加固了。

另一方面,在疫情催化下,消費水平降級,消費行為升級,老百姓對健康開始重視,這具體在日常飲食方面就是,老百姓越來越喜歡選擇新鮮健康的食材。

說白了,火鍋就是一個賣菜的生意,以上消費行為深入到餐飲端必定先從火鍋餐飲流行開來。

2、冷鮮/冷鏈技術進化,還原食材本味

前幾天,餐見君在短視頻平台看到這樣一則短視頻:一隻小龍蝦經過液態速凍,解凍後竟然神奇復活,還能繼續游泳。

可以說,過去是「死凍」、現在是「活凍」,早期的冷凍更多是為了存儲,畢竟物流沒那麼發達,冷凍的首要課題是「耐儲」,經過長時間的存放也不變質,現在物流發達了,冷凍的首要課題不再是「耐儲」而是「鎖鮮」。

在速凍環節,將新鮮食材用液氮製冷激凍技術已經成熟,在解凍環節,則有了射頻解凍技術,能使凍品均勻快速化凍,幾分鐘就能夠讓零下幾十度凍得硬邦邦的魚蝦回到冰鮮狀態,不會破壞水產品的細胞膜。

在技術的加持下,「你吃到嘴裡的魚蝦就像從大海里剛撈出來的感覺」。

供應鏈不穩是最大經營難點

說了那麼多,對於連鎖企業而言,要想「提鮮」,這背後也有不容忽視的難題。

拿鮮牛肉舉例,一是貨源緊張,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牛肉需求缺口達232.02萬噸,預計到2035年,中國的牛肉缺口也將達到300萬噸以上。

二是現場操作起來比較麻煩,門店至少得配一位切肉的師傅,人力成本很難省下來,如何解決這一痛點,還需深耕和精細化。

再說說老闆們提起來就捶胸頓足的「毛肚」,國產毛肚供不應求,獲准對華出口毛肚的國家少,國外疫情加大進口難度,老闆們寧可利潤薄點也不敢漲價,而鮮毛肚更依賴地域優勢,業內人都知道,出了川渝,很難吃到真正意義上的鮮毛肚。

因此,阻礙火鍋企業「提鮮」的兩大關鍵因素是:供應鏈不穩定、技術待成熟。

呷哺呷哺前CEO趙怡說,消費者現在越來越懂吃,對食材的認知和價格的敏感,都有個質的提升。餐見君看來,這於經營者而言,成本壓力越來越大,「提鮮」任重而道遠。

接下來,我們將看到,火鍋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都將往「鮮價比」的深耕和精細化上偏移,這是一場持久戰。這場戰爭勢必會走向勝利,火鍋也將會被重新定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444233142437c5055cb00cc446b1e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