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地貌的三大類十七種常見形態,濕地的效益及保護

2023-04-05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冰川地貌的三大類十七種常見形態,濕地的效益及保護

冰川,是指極地或高山地區地表上多年存在並具有沿地面運動狀態的天然冰體。冰川多年積雪,經過壓實、重新結晶、再凍結等成冰作用而形成的。它具有一定的形態和層次,並有可塑性,在重力和壓力下,產生塑性流動和塊狀滑動,是地表重要的淡水資源。

根據冰川的形態特點,可將冰川分為大陸冰川和山嶽冰川兩大類。大陸冰川又稱為「冰坡」或「冰原」,是覆蓋著整個島嶼與大陸的巨大冰體。山嶽冰川又稱為「高山冰川」,發育于山地、並受地形的影響比較大,根據冰川的形態和部分可分為懸掛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山麓冰川等。

冰川地貌,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屬於氣候地貌範疇。地球陸地表面有11%的面積為現代冰川覆蓋,主要分布在極地、中低緯的高山和高原地區。第四紀冰期,亞、北美的大陸冰蓋連綿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為寬廣的地域,給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遺蹟。

一、冰川作用

1、冰川的侵蝕作用

冰川的侵蝕方式:拔蝕作用;磨蝕作用。

拔蝕作用冰床底部或冰斗後背的基岩,沿節理反覆凍融而鬆動,鬆動的基岩再與冰川凍結在一起時,冰川運動時就把岩塊拔起帶走。

磨蝕作用冰川運動時產生底部滑動,凍結在冰川底部的碎石突出冰外,不斷地對冰川底床進行削磨和刻蝕。

2.冰川的搬運作用

冰川侵蝕產生的大量鬆散碎石和由山坡上崩落下來的石塊,進入冰川體後,隨冰川運動向下游搬運,這些被搬運的岩屑叫冰磧物。

3、冰川的堆積作用

冰川消融以後,不同形式搬運的物質,堆積下來形成冰川堆積物。冰川堆積物分選差,大小混雜,礫石磨圓度低。

二、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分為冰蝕地貌、冰磧地貌和冰水堆積地貌。

1、冰蝕地貌

冰斗位於冰川的源頭。典型的冰斗是一個圍椅狀窪地,三面是陡峭的岩壁,底部是磨光的岩石斗底,向下坡有一開口,開口處常有一高起的岩檻。冰川消退後,冰斗內往往積水成湖,叫冰斗湖。

刃脊相鄰冰斗之間的刀刃狀,稱為刃脊。

角峰幾個冰斗後壁所交匯的山峰,峰高頂尖,稱為角峰。

冰川穀稱「U」形谷,也稱槽谷。槽谷的形成是冰川下蝕和展寬的結果。冰川冰的厚度越大,下蝕力越強。

峽灣在高緯地區,大陸冰川和島狀冰蓋能伸入海洋,由於冰川很厚,當冰體入海尚未漂離之前, 在岸邊侵蝕成一些很深的槽谷,冰退以後,槽谷被海水侵入,稱為峽灣。

羊背石冰川基床上的一種侵蝕地形,它是由基岩組成的小丘,遠望猶如伏地的羊群,稱這些小丘為羊背石。羊背石的平面為橢圓形,長軸方向與冰流方向一致,朝向冰川上游的坡由於受冰川的磨蝕作用,坡面較平,坡度較緩,並有許多擦痕。冰川下遊方的一坡受冰川的侵蝕作用,被挖掘得坎坷不平,坡度較陡。大陸冰川常形成規模較大的成群羊背石,山地冰川槽岩中也可形成規模較小的孤立羊背石。

2、冰磧地貌

由冰川侵蝕搬運的砂礫堆積形成的地貌,稱冰磧地貌。

冰磧丘陵

冰川消融後,原來的冰磧物沉落到冰川穀底,形成波狀起伏的丘陵,稱冰磧丘陵。

側磧堤

側磧堤是由側磧在冰川退縮以後共同堆積而成。它在冰川穀的兩側堆積成堤狀,向下遊方向常和冰舌前端的終磧堤相連,向上遊方向可一直延伸到雪線附近。

中磧堤

兩條冰川匯合後,其側磧合併成中磧,冰川融化後,在冰川穀中部沿谷地延伸方向堆積成壠狀砂礫堤,稱為磧堤。

終磧堤

當冰川的補給和消融處於相對平衡狀態時,冰川的末端較長時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這時由冰川上游搬運來的物質,在冰川尾端堆積成弧形的堤,稱終磧堤。

鼓丘

鼓丘是由一個基岩核心和冰礫泥組成的一種小丘,也是冰川再接近末端,對冰床中凸起基岩進行侵蝕,底磧翻越凸起的基岩時,搬運能力減弱,發生堆積而形成的。

3、冰水堆積地貌

冰水扇和外沖平原

冰川的冰融水,常形成冰川河道,它可攜帶大量砂礫從冰川末端排出,在終磧堤的外圍堆積成扇形地,叫冰水扇。幾個冰水扇相連就形成冰水沖積平原,又名外沖平原。

冰水湖

冰融水流到冰川外圍注地中形成冰水湖泊。

冰礫阜階地

在冰川兩側,由於岩壁和側磧吸熱較多,附近冰體融化較快,又由於冰川兩側冰面較中部要低,所以冰融水就彙集在這裡,形成冰川兩側的冰面河流,並帶來大量冰水物質。當冰川全部融化後,這些冰水物質就堆積在冰川穀的兩側,形成冰礫阜階地。它只發育在山地冰川穀中。

冰礫阜

冰礫阜是一些圓形的或不規則的小丘,由一些有層理的並經分選的細粉砂組成,通常在冰礫阜的下部有一層冰磧層,冰礫阜是冰面上小湖或小河的沉積物,在冰川消融後沉落到底床堆積而成。

鍋穴

冰水平原上常有一種圓形窪地,深數米,直徑十餘米至數十米,稱為鍋穴。鍋穴是埋在砂礫中的死冰塊融化引起的塌陷而成。

蛇形丘

蛇形丘是一種狹長而曲折的壟崗地形,由於它蜿蜒伸展如蛇,故稱蛇形丘。蛇形丘的延伸方向大致與冰川的流向一致。

濕地的效益及保護

一、濕地的概念:

不論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淡水、半鹹水、鹹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它一種廣義的定義。這個定義包括海岸地帶地區的珊瑚灘和海草床、灘涂、紅樹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澤、沼澤森林、湖泊、鹽沼及鹽湖。

濕地的類型:1.淺海水域及海岸濕地;2.河流濕地;3.湖泊濕地;4.沼澤和沼澤化草甸濕地;5.人工濕地(池塘、灌溉地、運河、水庫)

二、濕地的功能和效益主要有:

(1)濕地的產出功能:濕地能產出人類所需要的副食品、糧食、藥材、木材及珍稀動植物(「資源的寶庫」)。

(2)濕地的調節功能:濕地能調節氣候,調蓄洪水(「天然空調機」「天然水庫」)。

(3)濕地的生態功能:濕地能維持生物的多樣性,保持周圍生態的穩定與平衡(「生命的搖籃」)。

(4)濕地的降解功能:濕地中的許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夠在其組織中富集、分解、吸收有害物質,降解環境污染(「地球之腎」)。

(5)濕地的其他功能:美化環境,可作為旅遊地,具有航運功能,是各種動物的棲息地(「鳥類的樂園」)

【不同濕地開發保護的主要目的】濕地功能差異

濕地
大河中下游湖泊 調蓄洪水,減輕洪水威脅
內陸乾旱區湖泊 調節氣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態環境問題
大河上游(如我國三江源濕地) 保護水源和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
東北三江平原濕地 調節河湖水量,調節氣候,保護生物多樣性
黃河三角洲濕地 凈化水質,降解內陸河流污染物,提高環境質量;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

三、濕地問題成因分析

沼澤地的形成原因一般著重分析:

氣候:降水量較多; 緯度高、海拔高:氣溫低,蒸發量微弱;

地形:地形平坦,排水不暢; 凍土發育,不利於下滲;

凌汛,洪水泛濫; 水網密度,水量充足等。

例如,三江平原地區沼澤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氣候濕潤,降水較豐富;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氣溫低,蒸發弱;凍土發育,地表水不易下滲。

青藏高原濕地成因:海拔高,氣溫低,蒸發量小;冰川積雪融水較多;低洼地易積水;凍土層厚,積水不易下滲。

長江中下游平原濕地成因:降水豐富;河湖較多,地表水豐富;地勢低平,洪水易泛濫,排水不暢。

四、濕地資源問題的產生原因

濕地資源問題主要表現為濕地減少,質量下降,各種效益難以發揮,原因分析如下:

(1)自然原因

濕地減少本身是一個自然過程,即沉積物自然充滿湖泊,面積萎縮及功能減弱乃至消失,但這一自然過程十分漫長。

(2)人為原因

近代人類活動的干預,極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過程。濕地消失的人為因素見下表:

人為因素 導致的結果
土壤侵蝕 導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圍湖(海)造陸 使湖沼和海濱灘涂面積劇減,乃至消失
環境污染 造成入湖營養物增加,使湖沼內藻類與水草叢生,也就是人為加速的富營養化過程
大量引水灌溉 使水量減少,有些湖沼在幾十年內就明顯縮小、變淺,直至完全乾涸
河流的截流改向

五、濕地的保護措施

(1)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好現存的天然濕地。

(2)對已經圍墾的濕地逐步退耕。

(3)採取工程措施,恢復已經退化的濕地。

(4)營造有利於濕地保護的法制條件。

(5)建立濕地資源信息庫

【在線練習】

(2019·黑龍江龍鳳·大慶四中高三月考)

下圖示意新疆伊犁河谷內某國家濕地公園的位置,這濕地公園內有極少水淹的雀稗濕地、季節性水淹的拂子茅濕地、常年水淹的蘆葦濕地。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 據材料推測,拂子茅比雀稗更( )

A. 耐鹽鹼B. 耐強濕C. 耐低溫D. 耐高溫

2. 該濕地公園內形成三種不同類型濕地的主要原因是( )

A. 岩性差異B. 氣候差異C. 地勢差異D. 規劃設計

3. 蘆葦濕地在三種濕地中土壤肥力最低,最可能是因為該濕地( )

A. 有機質生產少B. 有機質分解快

C. 微生物生長慢D. 植物吸收迅速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題詳解】

由材料可知,雀稗濕地是極少有水淹的,而拂子茅濕地有季節性水淹,因此,可以推測拂子茅比雀稗更耐強濕,B正確。從材料信息無法推測是否耐鹽鹼、耐低溫或者耐高溫,ACD錯誤。故選B

【2題詳解】

據材料可以推測,蘆葦濕地地勢最低,常年水淹;拂子茅濕地地勢較高,季節性水淹;雀稗濕地地勢最高,極少被水淹,該濕地公園內形成三種不同類型濕地的主要原因是地勢差異,C正確。與岩性差異無關,A錯誤。濕地公園內氣候差異不大,B錯誤。材料沒有規劃設計的相關信息,D錯誤。故選C

【3題詳解】

與其他兩種濕地相比,蘆葦濕地的有機質生產並不少,A錯誤。與其他兩種濕地相比,蘆葦濕地常年水淹,水中氧氣少,微生物生長慢,土壤肥力最低,C正確。微生物生長慢,有機質分解慢,植物吸收慢,BD錯誤。故選C

【點睛】結合材料,從文字材料和地圖中提取出有用的地理信息,再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2019·全國高三專題練習)

濕地的分布受氣候、地形、水文和人類活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濕地率是某區域濕地面積與該區域面積之比,左圖示意黃河流域濕地分布與降水量的關係,右圖是黃河流域地分布與乾燥度的關係(乾燥度是年蒸發量與年降水量之比)。讀圖回答下列各題。

4. 該流域

A. 各區域面積比例與各區域濕地面積比例呈正相關

B. 年降雨量600—800m的地區濕地率最高

C. 乾燥度越小流域濕地總面積越大

D. 乾燥度>7的地區沼澤濕地率最高

5. 黃河下游流域的乾燥度主要在1.5~3之間,有關黃河下游地區濕地敘述正確的是

A. 濕地面積大小主要取決於中上游來水量大小 B. 限制河口濕地發育的主要因素是蒸發量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C.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可使河流濕地大幅擴大 D. 上遊興修水庫有利於下游濕地的保護

【答案】4. B 5. A

【解析】

【分析】

【4題詳解】

從圖中看各區域面積比例與各區域濕地面積比例不呈正相關,如各區域面積比例年降雨量300—400mm比年降雨量600—800mm少,但其區域濕地面積比例反而較大,A錯誤。湖泊濕地及河流濕地與乾燥度並不呈正相關關係,全部濕地和沼澤濕地與乾燥度呈正相關關係,導致總濕地與乾燥度呈負相關關係的最主要因素是沼澤濕地,沼澤濕地隨乾燥度的變化最明顯,CD錯誤。在年降雨量600-800m的地區濕地率最高,B正確。故選B。

【5題詳解】

黃河下游濕地主要是河流入海口的沼澤濕地,上游來水量大,河口的沼澤濕地面積就大,A正確;河流濕地與乾燥度並不呈正相關關係,限制河口濕地發育的主要因素不是蒸發量,B錯誤;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建設需要加強蓄水工程建設,以滿足提水的需要,增加的主要是湖泊濕地,C錯誤;上遊興修水庫截留水量,導致河口濕地水量減少,不利於下游濕地的保護,D錯誤。故選A。

【點睛】

(2020·福清西山學校期中)

下圖為吉林省濕地面積變化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6. 圖中顯示吉林省濕地存在的問題是 ( )

A. 濕地總面積急劇減少

B. 天然濕地萎縮,生態功能下降

C. 濕地建設得不到重視

D. 旅遊開發導致濕地污染嚴重

7. 有利於吉林省濕地保護的措施有 ( )

生態退耕 建立自然保護區 南水北調 建立有效的管理協調機制 鋪設防滲地膜

A. B. C. D.

【答案】6. B 7. A

【解析】

【6題詳解】

圖中顯示吉林省人工濕地面積增加,天然濕地面積減小,但濕地總面積增加,所以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天然濕地萎縮,生態功能下降,B正確;濕地總面積增加,說明重視濕地建設;旅遊開發導致濕地污染嚴重在圖中沒有顯示。故選B。

【7題詳解】

南水北調工程主要為華北、西北供水,錯誤;鋪設防滲地膜影響水循環,降低濕地環境效益,錯誤;生態退耕、建立自然保護區、建立有效的管理協調機制有利於吉林省濕地保護。故選A。

【點睛】濕地的保護措施有:退田還湖、退田還沼澤、退耕還林還草、防止水污染、保護野生動植物、禁止濫捕濫獵;建立保護濕地的法規,增強保護濕地意識。

(2020·安徽高三其他)

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鹽城,地處江蘇省中部,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北翼。2019年7月5日,鹽城黃海濕地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14處世界自然遺產,填補了中國濱海濕地類型遺產空白

材料二:鹽城市擁有太平洋西岸和亞洲大陸邊緣面積最大,生態保護最好的海岸型濕地,濕地面積達77萬公頃,有不斷發育完善的植被,是全球八大候鳥遷徙通道和棲息地之一。為守護好這片大美濕地,該市在上個世紀建立了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東方濕地之都。

材料三:鹽城濕地灘涂示意圖

(1)世界自然遺產是一個地區自然資源和價值的頂級品牌,意味著一種認可和榮譽,代表著一份獨有和卓然。簡述申遺成功對鹽城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2)鹽城濕地發展濕地生態旅遊主要的優勢條件有哪些?

(3)鹽城濕地被譽為「東方濕地,百河之城」,是亞洲大陸邊緣最大的海岸型灘涂濕地,其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4)分析大量候鳥在鹽城停留、休憩或越冬的原因。

【答案】(1)經濟可持續:促進該地生態旅遊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獲得經濟效益。

社會可持續: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的穩定繁榮

生態可持續:加大了生態保護的力度,促進該地生態環境的進一步優化。

(2)區位優勢明顯,離東部旅遊市場近;具有獨特的世界級自然資源,申遺成功後提高了旅遊的品牌價值,提升了遊覽價值;為蘇北腹地交通樞紐,交通便利。

(3)周期性潮汐提供水源;海水倒灌,使地下水位抬升,濕地面積增大;沿海地帶地勢低平,排水不暢;古黃河、淮河三角洲發育,沙灘和沙洲廣布;季風氣候,降水豐富。

(4)鹽城獨特的地理位置,由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區,冬季溫和,光照充足;海岸線長,地形平坦,灘涂面積大,為候鳥提供棲息地;不斷發育完善的植被和蘆葦濕地,為候鳥提供了食物來源;鹽城濕地自然保護區,受人類活動影響小。

【解析】

【分析】本大題以江蘇鹽城為背景,以多組相關圖文信息為材料,設置四道小題,涉及申遺的意義、旅遊資源條件評價、海灘濕地形成原因、海灘濕地的生態功能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利用題中信息和所學知識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詳解】(1)申遺成功對鹽城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可以從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方面進行分析敘述。從經濟可持續發展來看,題意表明,世界自然遺產是一個地區自然資源和價值的頂級品牌,意味著一種認可和榮譽,代表著一份獨有和卓然。因此申遺成功,能夠促進該地生態旅遊業發展,並促進與之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獲得經濟效益,促進鹽城的經濟發展。從社會可持續發展來看,申遺成功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人們生活質量,促進社會的穩定繁榮。從生態可持續發展來看,申遺成功,為了保護世界自然遺產,當地就會加大生態保護的力度,從而優化該地生態環境,有利於當地生態可持續發展。

2)鹽城濕地發展濕地生態旅遊主要的優勢條件應從遊覽價值、市場距離、交通通達度等方面進行分析。當地濕地景觀獨特,且申遺成功後提高了旅遊的品牌價值,知名度高,遊覽價值高;鹽城濕地離長江三角洲較近,周邊省市經濟發達,旅客資源豐富,離客源市場較近;圖中顯示,鹽城公路密度高,縱橫交錯,交通便利,有利於發展當地濕地生態旅遊。

3)鹽城濕地形成的原因應從地形、潮汐、海浪、河流、氣候等角度進行分析。當地地勢低平,周期性潮汐提供水源,海水和海浪侵襲,海水倒灌,使地下水位抬升,濕地面積增大;當地地勢低平,排水不暢,經常積水形成濕地;當地為古黃河和淮河入海口,大量泥沙淤積,多沙灘、沙洲,形成大量河口海岸濕地。季風氣候,降水豐富,地表水來源豐富多。

4)大量候鳥在鹽城停留、休憩或越冬的原因應從熱量條件、空間、食物、干擾等方面進行分析。鹽城位於江蘇北部,位於暖溫帶南部邊緣,由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區,冬季溫和,光照充足,有利於候島越冬;當地海岸線長,地形平坦,灘涂面積大,灘涂植被豐富,有利於候鳥棲息;鹽城濕地生物豐富,水淺,鳥類的食物豐富,有利於候鳥休養生息;鹽城濕地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較少,受外界干擾較小,有利於候鳥在鹽城停留、休憩或越冬。

更多資料資源,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4278d6defd2b5bb3b4b8211a2bb06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