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訊視點:停燃一周年,王傳福何以再放狂言

2023-04-06   車訊網

「今年300萬輛是板上釘釘,爭取翻倍增長到360萬」——一周前,在「2022年業績公布投資者推介會」上,比亞迪汽車公司董事長王傳福再放「狂言」。巧合的是,在整整一年前,比亞迪宣布,自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車的整車生產,成為全球首個正式宣布停產燃油汽車的企業。

一年過去,比亞迪何以成為業內銷量增長最快的企業?比亞迪的成功又可否被其他企業「複製粘貼」?哪些問題依然困擾著心高氣傲的比亞迪?

比亞迪「果斷」停止燃油汽車生產看似偶然,其實是一種必然!從2017年至2021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看,與其他傳統車企不同,比亞迪的產品「基本盤」不斷向新能源傾斜。2021年,也就是比亞迪宣布停產燃油車的前一年,其新能源車型全年銷量達59.4萬輛,占總銷量的81.3%。同一時期,大眾汽車在華總銷量約330萬輛,而純電ID系列年銷量僅7萬輛,占比約2%。

換句話說,新能源車型早在2021年便已經成為比亞迪的產品主力,即使割捨掉銷量本就不多的燃油車型,也並不影響企業發展,反而會緩解混動產品產能問題,促進品牌形象提升。

然而,其他傳統車企的大多仍以燃油車為「利潤奶牛」,尤其對於跨國車企而言,在全球新能源車型市占率尚處低位、純電車型及平台研發資金高徹的背景下,直接大刀闊斧地研發純電平台、車型不僅資源消耗巨大,產品能否「叫座」也是未知。

因此,傳統車企完成燃油車到新能源的過渡大多需要有一段緩衝期,產品需要適應,資本也需要適應。儘管當下新能源轉型趨勢已愈演愈烈,但無論是市場還是政策端,都很難說服傳統車企貿然推翻現有利潤的基本盤,一猛子「跳入」看似空曠、卻尚未成熟的新能源領域。

綜合多家車企全面電動化的規劃來看,比亞迪的選擇無疑是極為激進的。但相比於其他車企,比亞迪產品銷量分布和研發方向,是其敢於果斷叫停燃油車生產的關鍵因素。

從剛剛發布的2022年年報看,比亞迪停產燃油車的戰略無疑是成功的。去年,比亞迪年銷量達180.25萬輛,同比增加149.88%。中汽協數據顯示,2022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市占率達27%,同比增長近10個百分點。

如今的比亞迪,儼然成為國內新能源領域的頭部企業,然而,從可複製性來看,比亞迪的先發優勢及垂直整合能力,為其構造出很深的護城河,這也導致比亞迪的成功或許並無其他企業能夠效仿。

自成立以來,比亞迪便一直沉浸於汽車電池、電子控制系統、半導體等項目的研發工作,並不斷對新能源車型進行生產、改進。

以混動DM技術為例,早在2008年,比亞迪便推出以節能省油為核心目標的DMI技術,搭載於當年年底上市的F3DM車型上。隨後幾年間,比亞迪將技術目標調整為性能導向,推出了DM2、DM3技術,嘗試通過加速性能的優勢,博得更高的品牌形象和認可度。

2020年,第四代DM技術,也就是DM-p+DM-i雙模技術平台正式亮相,不僅通過對DM3、DM1的改進在性能、能效兩方面進行產品輸出,更是在多年的產品測試、市場磨合下,通過技術、產品策略的變化將銷量推動至高點。

比亞迪的前期戰略為其在市場端打造了很強的先發優勢,「周邊很多朋友都買了比亞迪,街上也幾乎隨處可見,雖然等的比較久,但是起碼車更有保障些」,有用戶表示。

另一方面,基於此前在三電、半導體等核心零部件領域的研發布局,比亞迪在搭建自身供應鏈的速度與成本方面有著不小的優勢。

在當下機械傳動向「電傳動」轉化的階段,常規供應商所儲備的「貨架產品」很難為車企帶來更多差異化及定製化優勢。正是如此,比亞迪的垂直供應鏈整合不僅使其能夠在汽車「缺芯少電」的大勢之中保持更加穩健的生產交付,同時在保證產品品質的情況下,能夠擁有更低的成本,甚至有業內人士坦言:「如果我們搭載混動系統的產品做到和比亞迪一樣的售價,幾乎就意味著虧本銷售。」

比亞迪的成功,是前瞻性的戰略布局和市場風向共同作用的「搶跑」。在這樣的時間優勢下,即使將企業、產品運作模式進行模仿,也很難得到比亞迪現在的市場業績。

任何事物,總是利弊互現的。在現階段的高歌猛進中,比亞迪一直以來的問題也更加顯現。

首先是品控問題。有網友在某汽車論壇中表示,剛剛上牌的新車卻出現前擋風玻璃脫落的問題,「用手輕輕一推就張開了,嚴重懷疑被修復過,不是剛出廠的新車。」也有網友在下方回復道:「這不是第一台,我在網上還見過一輛紅色的也是前擋風玻璃脫膠。」

類似的品控事件並非個例,甚至比亞迪著重宣傳安全性的漢車型也曾出現起火問題。去年8月,有車主表示自己買了7天上牌僅3天的比亞迪漢千山翠限量版發生了自燃,因處置及時,周圍車輛、人員並未受到波及,但事發至今,比亞迪仍未做出回應,後續調查結果也未向公眾公布。

其次是「待客」問題。此前有一位寶馬燃油車車主向車訊網反映,家裡想再添置一輛電動車,慕名去了京城近10家比亞迪4S店。要長時間地等待提車還不算,遭到的都是「愛搭不理」。最後,他還是重回寶馬4S店,買了一輛新的i3。「比亞迪10家4S店,但凡有一個銷售人員『給我一個好臉兒』,我也定他們的車了」,這位軟體從業者忿忿地說。

顯然,在整個行業對客戶體驗、服務等不斷提升的背景下,比亞迪長久以來怠慢客戶、缺乏服務的劣勢似乎正在放大,「到店一小時無人接待無人問,找到經理後說一句沒有現車需要等2個月就走了」﹍﹍也有用戶在投訴平台表示,無論是進店、溝通,還是辦理貸款、提車等業務,不僅經歷了漫長的等待時間,最終即使不滿卻也投訴無果,「經理態度蠻橫地說願意投訴誰投訴誰,告訴店員不用管我該幹啥幹啥。」截至目前,該投訴已超過一周,但網頁信息顯示,比亞迪相關商家及部門尚未做出任何回復及處理。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在銷量的高速增長中,比亞迪應當更加謹慎的對待產品質量和服務流程管理:「比亞迪需要對用戶反應的質量問題進行快速處理和修正,並重新量化終端銷售人員評價指標」,「關於提車速度,我覺得是比亞迪的流程管理有問題,如果讓訂單和生產線、物流掛鉤,使用戶在APP上能夠看到車的狀態,自然就減輕了終端矛盾。」

凡此種種,王傳福「板上釘釘」「翻倍增長」的宏願還能順利實現嗎?讓我們祝他好運吧!(車訊網 宋子陽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