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不怕死的言官,懟天懟地懟皇帝,被打屁股還能名垂青史

2020-07-20   史海觀復

原標題:明朝那些不怕死的言官,懟天懟地懟皇帝,被打屁股還能名垂青史

公元1368年和尚界的翹楚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明朝,這一年按照年號來稱是洪武元年,從此這個號稱是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開始了它跌跌撞撞的數百年風雲。從公元1368年開始,一直到公元1644年,一共277年的歷程,這個大明王朝有很多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其中有一項就是言官制度。有人說,明朝因言官制度而興,也因言官制度而滅,究竟如何,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言官制度在明朝的官僚體系中屬於監察方面,聊聊言官制度,就不能先說說明朝的監察體系。

明初的時候,朱元璋在中央設立了都察院,負責司法領域,以及對整個官僚體系進行監督。然後下設左右都御史,官階正三品,其下是左右副都御史,官階正四品,再下面是左右僉都御史,官階是正五品,最低的是御史,官階是正七品,並且不在首都辦公,而是到地方進行巡查監督。到了洪武二十四年的時候,除了御史依然為正七品以外,其餘的全部各升一品。雖然說御史們的品階不高,但是地位卻很高,因為他們代表的是皇帝進行監督,所以同級別的甚至更高級別的對他們都很是忌憚。所有的這些御史,被人稱作道官。

朱元璋可能是還嫌不夠過癮,為了滿足他個人的權力慾望,他又設置了「給事中」,到了洪武二十四年,又設立「都給事中」六人,分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各一人。然後分設左右給事中、給事中,官品為正七品、從七品。由於分管六部,所以又被統稱為六科給事中。他們雖然官職很低,但是特殊的職位卻決定了他們特殊的地位,他們有權出席「廷議」、「廷推」、「廷鞫」。也就是說可以出席皇帝的御前大會議,可以參與推選朝廷大官候選人,可以參與公審有罪的大官,權力之大可想而知。而他們對應御史們的道官,又被稱為科官。兩者統稱為科道官。

於是在明朝的檢察系統中就出現了都檢察院和六科給事中並存的局面,二者同時存在,一同對皇帝負責。而我們所說的言官早期主要指六科給事中,後來科道官都可稱之為言官。

而這些言官最大的權力就是對皇帝的制敕能夠「封還執奏」,也就是可以對皇帝的意見提出反對。在明朝之前的唐宋兩朝也有這個慣例。唐朝的門下省就是為了這個功能設立的,而宋朝的台官、諫官也起到了同樣的作用。甚至於宋太祖特意留下祖訓,「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就是對這些言官最好的保護。

但是言官在明朝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他們不僅敢說,當皇帝不同意他們的意見的時候,他們又堅持自己是對的時候,甚至是以死直諫。往往不在乎自己的性命,堪稱是拚命三郎。而其他的士官則顯得沒有了骨氣。在朱元璋和朱棣兩個皇帝的大肆亂殺之下,這些文官的臉面和骨氣可以說是被按在地上摩擦。一言不合,皇帝就拿廷杖制度來伺候這些文官,又有廠衛機構的監督,所以說他們的沒骨氣在整個封建王朝都是出了名的。

在明朝對於言官的選拔是非常苛刻的,一般都從年輕官員中選拔,這些人初涉仕途,還沒有沾染太多的官場惡習。與同僚也沒有形成派系,利益糾葛不多,所以說彈劾起來不畏權貴,因此歷代皇帝對於言官都比較的倚重。

明朝歷史上出現了很多有名的言官,他們以敢說敢幹,不怕死的精神青史留名。像我們熟知的海瑞、張居正都曾做過言官。海瑞當言官的時候那是懟天懟地懟皇帝,可以說只要是不符合他價值觀的,他認為不對的都敢直言不諱,堪稱言官的典範。張居正更是從言官的位置一步步走上了大明朝的權力巔峰,內閣首輔的位置。所以說在內閣這個位置上只要乾得好,干出了名堂,升官加爵那還是很容易的。據史料記載,明代官場有兩種人升官比較容易。一是在翰林院待過,二就是當過科道言官。由翰林院而入閣當輔臣,由言官則可以晉升為封疆大吏或者朝廷某方面重臣。海張二人就是最好的證明。

嘉靖年間,文臣對桂萼、張璁很是不滿,上書皇帝殺掉他倆,皇帝卻獨獨召見他倆,很偏信他倆。其實人家也沒什麼過錯,就是在大禮儀上站在了嘉靖這一邊,然後與群臣辯論占據了上風。可是他們就不爽了,就來搞事情了。

吏科都給事中李學曾等二十九人,河南道監察御史吉棠等四十五人,並疏言:「萼等皆曲學偏見,紊亂典章,在聖世所必誅!豈得以一言之合驟遷美秩?矧以傳奉而及學士,其為聖德之累不小!」御史段續、陳相,又特疏極論席書及萼等罪狀,請正典刑。

從這就可以看出來他們是有多牛了,敢這麼和皇帝說話。那皇帝有沒有什麼辦法呢?其實也有。

《大明王朝1566》嘉靖皇帝

在朱元璋時期,就曾經定下了廷杖制度,可以懲罰那些不聽話的大臣,言官當然也在此列。當然這是對士人尊嚴很大的侮辱,這是題外話,暫時不提。不過這個制度初期還有效,可以起到威懾作用,可是後來用著用著就變味了。到了後來,被廷杖的文官幾乎被視為正直剛烈的人,受到英雄一樣的吹捧,大臣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明史講義》曾記載:

「至明之廷杖雖酷,然正人被杖,天下以為至榮,終身傾慕,此猶太祖以來,與臣下爭意氣不與臣下爭是非所養成之美俗。清君之處臣,必令天下頌為至聖,必令天下視被處者為至辱,此則氣節之所以日卑也。」

黃仁宇評說:「有的人卻正好把這危險看成表現自己剛毅正直的大好機會,即使因此而犧牲,也可以博得捨生取義的美名而流芳百世。」

所以說後來皇帝也認識到了這點,打了大臣,他們倒可以青史留名,名垂千古,自己卻要背負罵名了。

這也就使得言官們膽子越來越大了,也越來越不怕死。從制度上來說,他們認為不對的可以儘管提出來,說對的是功勞,說錯了也不管他們的事。而且這也是加官進爵的好機會,進可以加官進爵,退則挨一頓鞭子,還可以青史留名。無論怎麼算,這都是划算的。

言官在明朝中前期還能保證為皇帝所用,監督大臣,也監督皇帝的言行。到了明朝中後期很多言官就成了黨派之間互相攻擊的工具。最經典的就是東林黨和閹黨爭鬥的時候,往往上述彈劾某一派的就是言官,他們私下裡受到某一派的指使,去攻擊另一派。而這種方法往往又是極為奏效的,皇帝不可能坐視不理,所以言官在派系鬥爭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原因。本來是為了維護官場清明的言官,卻逐漸變成了明朝官場內鬥的工具,不得不說這是異常悲哀的,也與制度制定者的初衷背道而馳。當然還是有像海瑞這樣的清流不站隊,一心為公,但這樣的人往往被視為異類,在明朝官場過得異常艱難。而問題在於,又無人可以改變這種局面,只能任由其發展。

可以說在中國兩千年的封建歷史中,明朝的言官制度雖然不是唯一的,但是歷朝歷代能夠青史留名的言官卻數明朝最多。在明朝的官僚體系中,言官群體的存在發揮了獨特的作用,雖然後來有所偏轉,但是仍然不能否認它曾做出的貢獻。

參考資料:《明史簡述》吳晗

《明朝大悲咒》熊召政

《大明王朝是被誰幹掉的》杜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