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的小說,怎麼動畫化也那麼難?

2023-11-24   ACGx

原標題:馬伯庸的小說,怎麼動畫化也那麼難?

題圖 / 七侯筆錄
直接拿來改編,不如做衍生動畫

在文娛市場,歷史題材作品要和當下的年輕群體產生共鳴,在敘事層面和故事表達上會傾向於年輕群體喜歡的方式和要素。這一點,在馬伯庸創作的小說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其作品在當今年輕讀者群體中受歡迎的程度,用「洛陽紙貴」來形容也不為過。

小說在閱讀市場備受追捧,自然也會受到真人影視劇行業的青睞,近幾年其多部小說被先後改編為真人影視劇。就在馬伯庸小說IP成為真人影視領域的「香餑餑」時,動畫領域也投以目光,近期B站就上線了由其早期作品《七侯筆錄》改編的同名動畫。

得益於「馬伯庸小說」及其製作方艾爾平方在中國動畫市場的名氣,該項目從公布之初就有一定關注度。但正片上線後,卻因為表現不盡如人意,B站評分僅6.9分。不少觀眾在評論中提到改編動畫敘事「網文感」強烈,故事「過時」,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設定比故事出彩

《七侯筆錄》故事雖然發生在架空的現代社會,卻被套上了奇幻的外殼,主角羅中夏意外成為「筆冢吏」後不得不面對各方勢力紛爭,由此與神秘的「管城七侯」結下不解之緣。「筆冢吏」這一身份設定令眾多讀者印象深刻,其可以操縱由古代文人墨客精魄煉成的靈筆,比如李白的青蓮筆、謝道韞的詠絮筆等等,吟誦詩詞即可「言出法隨」。

國內動畫觀眾對於包含歷史文化要素的作品向來有親近感,對於《七侯筆錄》這般設定新穎的作品更是頗有興趣。相對應的是,觀眾也對動畫視聽表現展現歷史文化韻味提出較高期待,從結果來看《七侯筆錄》動畫顯然未能達到。

動畫評論中不乏觀眾提及,主角羅中夏腹中無墨卻獲得凝聚詩仙李白才情的「青蓮遺筆」的經歷,以及其誇張輕浮的性格,或多或少有些早期網文套路的影子。而羅中夏也缺少成長弧線,活脫脫一個「不學無術還不思進取的小混混」,令人難有好感。

其實羅中夏在小說中的人設並非是動畫所呈現的形象,對比原作和動畫就能明顯看出刪改的痕跡,特別是小說中對羅中夏形象塑造極為關鍵的「退筆」暗線。站在動畫製作層面,這些改動固然能夠提升敘事節奏,使劇情更加易於理解,但主角形象的缺失也會引來書粉詬病。

動畫正片表現出的網文既視感與原作粉絲期待相距甚遠,但《七侯筆錄》將古詩詞內容具象化的表現,仍勾起了不少年輕觀眾的興趣。評論和彈幕中不乏觀眾討論「詠絮筆」取自「未若柳絮因風起」,打趣羅中夏還好拿的是李白的筆不是杜甫的筆,不然得背更多詩。

而論及《七侯筆錄》動畫表現為何不如人意,也並非全然改編的問題。原作小說最早版本是馬伯庸2007年左右創作的,直到2019年其中的「坑」才被補完並再次出版。在新版小說序言中,馬伯庸就有提到該作靈感源自《後西遊記》,且坦言自己當時文筆稚嫩,成品難免有不足之處,更是給出「中二」「幼稚」的點評。

《七侯筆錄》中的人設和情節設計明顯受到當時網文創作風潮的影響,但這並不妨礙馬伯庸通過趣味十足的設定和情節,以及古詩詞知識的巧妙融入維持原作的可讀性。從這方面來看,動畫也有嘗試去展現原作的特色,只是對於衝著「馬伯庸」而來的觀眾,《七侯筆錄》動畫改編思路不可避免與其需求錯位。

馬伯庸小說,影視化不易,動畫化更難

一直以來,讀者眼中的馬伯庸筆下故事總是「別具一格」的,其善於將歷史及相關要素融入現代故事框架中,文筆輕鬆詼諧,閱讀體驗暢快。比如去年年底出版的《長安的荔枝》,講的是小吏從嶺南派送荔枝到長安的過程,看似折射唐朝官場現狀、底層小人物的生存之道,讀者卻在感嘆古代「社畜」也不易做。時下,人們討論歷史文化該如何傳播的問題時總少不了「年輕化表達」,馬伯庸的內容創作思路毫無疑問與其吻合。

較於其他歷史題材作品,有深度閱讀文獻史料習慣的馬伯庸在創作過程中有著絕對的優勢,同時其多年網絡連載經驗也使其作品更具「網感」,新奇有趣的腦洞以及多元化的內容要素能觸達到更多觀眾,從其小說IP改編影視劇的市場表現來看當代年輕人也願意為此買單。

最早注意到馬伯庸小說IP潛力的是真人影視內容市場。自2018年《古董局中局》熱播後,各大視頻平台都開始了馬伯庸小說IP影視化,《風起隴西》《長安十二時辰》《顯微鏡下的大明》等作也由此誕生,創作團隊考據史實,力求通過美術風格、場景構建等多方面還原故事的歷史感,通過實力演員的表演,讓觀眾可以深度沉浸在馬伯庸營造的故事中。

但在這一股「馬伯庸」熱潮下,並不是所有的影視化改編都能成功。基於各部小說影視化的難易程度,以及不同製作團隊對原作敘事的理解,不同作品在市場的表現和口碑也有所差異。這也逐漸讓影視行業意識到,「馬伯庸」三個字並不等同於真人影視改編的金字招牌。

而在真人影視化之外的動漫領域,也有不少以馬伯庸小說為IP源頭的項目正在進行中。除了剛上線的《七侯筆錄》,還有將改編為動畫電影的《龍與地下鐵》,以及早在2018年就被改編為動畫的《四海鯨騎》,漫畫也有《風起隴西》《白帝城之夜》《官渡殺人事件》。

如果是書粉,想必看到這些作品名時就能察覺到真人影視化和動畫化作品選擇的差異。真人影視化選擇的作品明顯偏向寫實風格,動畫化選擇的作品則奇幻色彩濃郁。不僅如此真人影視化和動畫化的創作思路也有著明顯差異。

就愛奇藝此前推出的《四海鯨騎》來說,其原作取材於明朝海事歷史,由馬伯庸聯合馳騁、趙老濕共同創作,故事奇幻色彩更加濃郁以至於不少書粉吐槽「這很不馬伯庸」。但較於真人影視化,這個包含海上冒險、少年熱血、奇幻設定的故事顯然與動畫這一內容載體適配度更高,更適合動畫觀眾觀看。

在《四海鯨騎》的動畫化過程中,受制於動畫產能問題,製作組對原作內容進行簡化,但是在人物造型、建模方面做到了還原,也用酣暢淋漓的打鬥去豐富觀感。動畫播出後,免不了被「馬伯庸」「明朝歷史」一眾標籤吸引而來的書粉吐槽劇情略顯低幼,卻不乏動畫觀眾出於人物形象和畫面表現力等表示支持和喜愛作品。

不同於真人影視創作和製作,以及對於歷史題材及其相關要素的長久挖掘,國產動畫當前仍受到時長、產能、經費、受眾等各方面限制,由此不難理解為何《七侯筆錄》會將人物個性簡化,《四海鯨騎》被觀眾吐槽時長太短。

實際上,除了對馬伯庸的小說動畫化之外,還有《風起洛陽之神機少年》《風起洛陽之雙子追兇》《長安十二時辰之白夜行者》這類基於原著小說世界觀創作的衍生動畫。

從已播的《神機少年》來看,動畫基於原著世界觀創作的同時也保留部分設定,其原創的故事在題材方面加入了些許玄幻要素,主角全員年輕化,故事有別於當下的主流玄幻動畫。近期於愛奇藝上播出的動畫大電影《雙子追兇》,則是基於《神機少年》的人物設定和劇情線索,續寫少年主角裴坤的故事。

可以看到,相較於直接改編為動畫的《七侯筆錄》和《四海鯨騎》,衍生故事創作的動畫,其主角的年齡適配動畫觀眾的觀看需求,情節設計和要素融合也更加偏向於動畫觀眾喜好。在馬伯庸小說影視化的改編熱潮下,這未必不是其作品動畫化的另一種討巧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