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中國年銷400萬台,半年只賣1.8萬台電動車,是國人買不起嗎?

2022-02-17     世事先知道

今年以來,除了特斯拉之外,國產新能源汽車持續暢銷,尤其是比亞迪的DM-I和純電動系列,訂單都排到了5個月之後,與此同時,東風的嵐圖、上汽的R汽車、廣汽的AION、北汽的極狐等等新能源車型如雨後春筍般出新車,以至於很多城市消費者買車也不得不考慮一下新能源,甚至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車的銷量超過了120萬輛,銷量接近了全球的50%。

然而與此同時,在中國汽車市場呼風喚雨的德系車和日系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幾乎沒有一絲聲響,即便有也沒有在市場中濺起水花,這讓人不免疑惑,德系車和日系車一直強壓著國產車,為何在新能源領域步調如此遲緩?

而觀察合資品牌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表現,就要看大眾品牌,大眾汽車在我國汽車銷售市場占比高達15%,是我國第一大汽車銷量品牌。

今年上半年,大眾公布旗下電動汽車的銷量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大眾在全球交付170939輛電動車,較於去年相比增長165%,其中歐洲、美國和中國成為大眾點汽車主要三大市場。

但是,其中在中國市場,大眾汽車僅售出1.8萬輛純電動汽車,市場表現並不出色,中國作為和歐洲平分秋色的市場,大眾電動車國內銷量竟然只達到歐洲市場的14.3%令不少人感到意外。

而早前,大眾汽車中國CEO迪斯對於大眾旗下的產品非常自信,甚至制定2021年純電動汽車銷售目標8萬輛,很顯然今年上半年的銷售表現不如預期,那麼為啥大眾汽車集團搞不定我國電動車市場呢?

大眾官方的結論是,兩大合資公司不注重廣告營銷,導致至今還有用戶不知道大眾推出了電動車。但外界看來,大眾電動汽車的參數配置也是銷售不如預期的主要原因。

截至目前,大眾ID系列共在國內推出四款車型,其中ID.4CROZZ在國內銷量最高,但上半年也只賣出3960輛,算下來平均每月才賣出600多輛。

其中ID.4CROZZ屬於中小型SUV,軸距為2765nm,這款電動車最高續航可達550公里,汽車質保為4年,這款汽車市場指導價為19.99~27.99萬元。

從價格和配置來看,這款汽車的性價比並不高,同樣的價格消費者可以選擇中大型SUV比亞迪漢,且比亞迪漢最高續航達605公里,各方面都碾壓了ID.4CROZZ,最主要的是比亞迪已經在電動汽車領域深耕多年,在市場有著良好口碑。

早在ID系列車型推出前,大眾在中國市場就推出了高爾夫(參數|圖片)純電、寶來(參數|圖片)純電等車型,但這些車型屬於「油改電」,不是基於電車考量初衷而開發,因此推出市場後沒有激起丁點水花,直到2021年大眾才推出了真正意義上的首款純電動車ID系列,然而彼時國內純電動車市場已經被特斯拉、比亞迪、小鵬以及蔚來等車企占據。

大眾並不是唯一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表現不好,事實上,並不是大眾一家車企錯失了發展機遇,就連福特、日產、通用等跨國車企,也是在近兩年才落實中國電動化戰略。

而就整體市場而言,目前在中國發展較好的和品牌,可謂是處境尷尬。一方面因為在中國燃油車市場找准了定位,因為性能、可靠性等優勢,生產出了幾個熱門車型,這些車型成了其在中國市場的盈利源,也因此這些品牌擔心由於電動車技術不成熟,而在中國市場留下「臭名」,以至於對原有熱銷車型的聲譽產生影響。

另一方面,由於這些品牌在燃油車時期建立起自己的護城河,進入了「舒適區」,就會導致對待電動汽車市場產生懈怠,而如今進入市場較晚,則需要更大力度的研發,以及更優惠的價格,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獲勝,但是一旦超出特斯拉的價格,顯然就不再有優勢,而跟中國國產新能源汽車同台競爭,又面臨無利潤甚至虧損的風險。

第三方面,這些合資品牌由於介入新能源領域較晚,相比中國本土的幾家新能源汽車巨頭,已經不具備技術優勢,甚至已不具備品牌優勢,因此很多合資品牌乾脆穩固油車,通過不斷推出混動車型,去競爭中國的新能源汽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2f28946c37486afe6ae4b76eb0ab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