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當心肌少症

2023-12-06     保健時報

原標題:糖友當心肌少症

老話說:「千金難買老來瘦」,殊不知這是誤區。過於消瘦導致肌肉的流失,會患上肌少症。肌少症是一種與年齡增長相關的以肌肉量減少、肌肉力量下降和/或軀體功能減退為特徵的老年綜合徵,它會隨著衰老悄悄降臨,甚至逐年有年輕化趨勢。目前,肌少症成為糖尿病又一新併發症,肌少症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發病率為7%~29.3%,可並發生肢體功能障礙,使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等糖尿病併發症發生機率增高,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加重糖尿病患者的醫療負擔。

01

「肌」不可失:測量小腿圍可做初步篩查

肌少症起病隱匿,進展緩慢而無聲無息,常以跌倒、失能等嚴重併發症作為首要表現,易被人們忽視,因此肌少症早期篩查尤為重要。

老人可以自己在家做初步篩查:小腿圍測量及SARC-F評分(下表)。小腿圍測量,即站直後用軟尺測量小腿最粗壯處,男性小於34厘米,女性小於33厘米或SARC-F評分≥4分或SARC-CalF≥11分,兩者滿足1項,即可進一步前往醫院評估肌肉含量、肌肉力量及軀體功能。若肌肉含量及力量或軀體功能符合減退標準,即可診斷為肌少症。

上述提到的SARC-CalF量表是在力量、協助步行、座椅起身、爬樓梯和跌倒這5項基礎上加上小腿圍:男性小腿圍>34厘米得0分,≤34厘米得10分;女性小腿圍>33厘米得0分,≤33厘米得10分。

02

隨「肌」應變:抗阻、有氧、平衡運動最有效

運動是獲得和維持肌量及肌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有確診為肌少症且無禁忌證的患者均應進行科學的運動訓練,《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預中國專家共識(2023)》推薦的運動方式包括抗阻運動、有氧運動、平衡運動及其有機結合。

抗阻運動抗阻運動是目前肌少症的一線治療方案,推薦以漸進式負重項目或克服自重的運動形式為主,比如拉彈力帶、重物托舉(啞鈴)、靠牆深蹲、座位抬腿、蹬車等,從低阻力開始,每次持續30分鐘左右,每周2~3次,兩次訓練間隔48小時。

有氧運動有氧運動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延緩下肢肌肉力量和功能退化,包括兩分鐘高抬腿,慢跑、游泳、跳廣場舞、練八段錦、練健身氣功等。研究表明,抗阻運動聯合有氧運動的增肌效果優於其他單一運動。建議在抗阻運動後,有氧10~20分鐘或單獨中等強度(運動時微喘、不能唱歌但可以說話)有氧運動30~40分鐘,每周2~3次。

平衡運動平衡訓練可以提高身體的穩定性,減少跌倒的風險。具體分為靜態平衡和動態平衡;靜態平衡如三步勢平衡、單腿站立,動態平衡如坐立訓練、太極拳、五禽戲等。建議及時更換運動形式,增加趣味性的同時更易堅持。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運動安全是首要原則,運動前後注意熱身及拉伸,運動過程中如有頭暈、心悸、胸悶等不適應立即停止運動。基礎條件差的老人應在醫生指導下運動。

03

不失時「肌」:正確的餐食配比更利於身體健康

隨著糖尿病在我國患病率持續攀升,併發症多種多樣,作為其慢性併發症之一的肌少症更如同一個隱形的劊子手,在無聲無息中威脅著患者的健康。在糖尿病綜合管理治療中,飲食是一項最基本的措施,糖尿病合併肌少症患者應做到科學飲食,正確的餐食配比更有利於身體健康。

食物多樣蛋白質是肌肉生長的「基礎材料」。建議肌少症患者日常飲食中適當增加蛋白質攝入量——每天每千克體重攝入1.2克,其中優質蛋白質包括魚、蝦、瘦肉、蛋、奶等,比例最好達到50%;注重深顏色的蔬菜、水果、適量豆類和堅果的攝入。肌少症患者一定要在肝腎功能允許的前提下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量。

能量適宜肌少症老年患者的飲食總熱量建議每天每千克體重20~30千卡,體型偏瘦的老人可以增加至目標量的120%。體型不宜過瘦。

主食定量優選全穀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數食物。主食定量,與降糖藥物配合,既有效地控制血糖,又保證足夠的熱卡。

清淡飲食很多老人常常把醫生建議的清淡飲食理解為儘量吃蔬菜、少吃或不吃肉。其實,絕對禁吃葷菜並不能保證健康,相反可能會導致蛋白質等營養素供給不足,於是便戴上了「肌少症」的帽子。清淡飲食是指在膳食平衡、營養合理的前提下,口味偏於清淡的飲食方式。

藥食同源中醫文化歷史悠久,糖尿病患者可根據醫囑合理選擇食藥,堅持辨證施膳的原則,因人、因時、因地制宜。

規律進餐糖尿病患者應該根據個人情況進行標準化、定量的個性化營養配餐,合理安排全天膳食。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作者||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 潘燁 張夢琦 丁熠 中華預防醫學會糖尿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委員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王堯

編輯 || 顏紅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2baf88f0b64cdd56570af4061a70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