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2綜藝中的「一罐黃桃罐頭」

2023-01-10     深度文娛

原標題:回顧|2022綜藝中的「一罐黃桃罐頭」

過去三年,疫情的出現加重了人們的負面情緒,也重新催生了對治癒系文化的訴求。回望2022年的綜藝,競技化色彩淡去,治癒系功能在逐漸增強。

不少綜藝個體化、生活化、懷舊化的色彩凸顯,如同「一罐黃桃罐頭」,消解了人們在現實生活的不如意,以一種 「清甜可口」的療愈感,給予觀眾莫大的精神慰藉。

個體化:在社會性「遮蔽」中被看見的個體

後疫情時代中,不少人陷入對現實的焦慮和對未來的不確定中,個人的身份認同感和社會身份歸屬感懸置,導致對個體「可見」的需求逐漸增強。

關注個人日常生活瑣事、關注小人物的情感經歷、關注社會環境中的個體需求成為綜藝的時代表達路徑。一個比較突出的現象是2022年觀察類、解讀類的綜藝持續增多。

《半熟戀人》《春日遲遲再出發》《沒談過戀愛的我》《喜歡你我也是·喚醒季》《一起探戀愛》《妻子的浪漫旅行》等從年初霸屏至年尾。

日益擁擠的情感觀察類綜藝賽道,依然有著差異化生產的可能性,30+戀人、離婚情感、母胎單身等不同情感個體與婚戀關係模式,都成為嘉賓觀察的新對象。

而伴隨觀察類綜藝的興起,一個新興的熱詞如今正高頻率地出現在社交媒體的評論區。

不少觀眾開始用「網際網路嘴替」來形容那些能夠直接流暢地表達出自己觀點的觀察嘉賓,而這些嘉賓的想法又總是和網友們不謀而合,不少「啞巴網友」直言找到了救星。

喬欣在播出的情感綜藝《燦爛的前行》里展現出清醒的愛情觀,在談到婚姻時她表示,28歲還沒結婚,她感到了來自家庭的焦慮。但即使有外部的壓力,她依然堅持「如果沒有遇到更合適的人,我不想給自己的人生增加難度」,說出了無數單身青年的「情感堅守」與「寧缺毋濫」。

同樣因為人間清醒收穫好評的孫怡在《再見愛人2》中也展現出犀利的一面。當男生說出走出失戀最有效的辦法是快速發展新戀情,孫怡立馬回懟道:「認識新女生,去哪認識那麼多新女生,那麼快就會認識一個新的女性朋友呢?除非之前就有備胎。」

一直以來,治癒系文化對社會熱點問題都採用較為隱晦的方式表達,後疫情時代各類問題紛紛湧現,對個體情緒的直接呈現、對社會心理的直接關注、對社會問題的直接表達成為最新趨勢,「犀利人設」才會直抵觀眾內心。

在戀綜所營造的「粉紅濾鏡」和嘉賓的「清醒言論」雙重交織下,Z世代青年在重新審視自我、審視如何處理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等方面探索出了更多可能,越來越多的青年學會平衡感性情緒與理性思考,體悟在日常生活里如何延長真實心動的保鮮期,尋找人生中真正值得為之努力奮鬥的事情。

在《毛雪汪》中,李雪琴、毛不易、楊冪進行的MBTI測試也迅速走紅,「你測MBTI了嗎?」成為當年青年的社交密碼。

「人生有很多疑問。我的命運是什麼,該做什麼工作,該與什麼樣的人結婚等,我都希望有個答案。」

在不確定的時代,越來越多青年渴望加強對自身的了解,而MBTI通過「貼標籤」的方式,幫助青年找到了同類型群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個體的被看見、被關注,構成了公共生活的意義,也是人類獲得存在感、確認自身與世界連結的方式。越來越多的綜藝,正通過個體「可見」對抗社會性「遮蔽」,以綜藝特有的減壓方式對人們的自我懷疑、存在焦慮、孤獨自閉進行文化撫慰與心靈彌合。

生活流:溫暖是現實世界最珍貴的底色

當個體成為被表達的主題,注重紀實性,還原生活真實感,注重挖掘現實世界溫暖底色和價值意義的生活慢綜藝也蔚然成風。

《毛雪汪》《大夥之家》《五十公里桃花塢》等帶有「家族氛圍感」的治癒系慢綜藝相對收視較好。

在《毛雪汪》中,朋友、美食、寵物、閒談、小聚......節目中充滿煙火氣的日常,是生活熱氣騰騰的映照。在他們的身上,觀眾或多或少都能夠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覺得我很普通,不開心已經成為了人生的狀態。」

「不是,開心很重要。」

「你是值得開心的。」

嘉賓們的交談,真實得如日常生活中觀眾和平常的朋友交談,充滿真摯情感的安慰,也是「每個人都值得被愛」的最好詮釋。

在此情況下,也有越來越多的日常紀實類綜藝被提上日程。騰訊視頻即將推出的《有家雜貨鋪》便是如此。以雷佳音為首的東北五姐弟會在村口開間雜貨鋪,鋪子在晚上還會變身燒烤店。屆時街坊老鄰居會在一起嘮嘮嗑聊天,用平凡的生活治癒所有人。

對於日常空間和日常經驗的回歸,意味著快節奏、快敘事、重焦點、強衝突的敘事模式不再是綜藝表達的主流,舒緩的、自然的、質樸的、情感化的審美呈現,成為製作方們更青睞的方式。

即便是同一檔綜藝,節目當下的風格也和此前發生了變化。

時隔五年,自助遠行真人秀節目《花兒與少年》回歸。曾經因為一眾「名場面」而衍生出讓觀眾津津樂道「花學」的經典綜藝,原有的「抓馬」色彩不再,就連文案也拋棄了往季中的抒情寫意風格,此次「你有多久沒有出去旅行了」等平實直白的表達風格如同生活中老友的一句問候。

花少團在雨中互相撐傘、齊心協力支起帳篷的畫面溫馨和諧,也讓觀眾直呼「平平淡淡的溫情路線很合我的口味!」

同樣的,綜藝競技類屬性也在不斷弱化,更多的節目選擇融入更多故事和情感,建立文化共鳴。

一向以真實、殘酷、接地氣著稱的職場類綜藝,也開始注重和觀眾情感訴求點的連結。

在《躍上高階職場》《令人心動的offer》《初入職場的我們》《閃閃發光的你》等出圈綜藝中,不論是資深職場人還是剛入社會的打工人都感同身受,無論多麼光鮮亮麗的職業背後,依舊有著不為人知的艱辛。

能夠摸准當下職場人的情感脈搏,那麼這檔節目至少已經成功了一半。觀眾也許不能從綜藝中獲得完全系統的職場經驗,但卻能產生一種情感上的啟迪與療愈。

懷舊向:在「集體記憶」的真情實感中掙脫孤獨

2022年,綜藝數次引起全民刷屏的契機,都在於「文藝復興」。

上半年,崔健「繼續撒點野」視頻號演唱會晚上8點開場。不到半小時,觀演人數就迅速從一千萬漲到了兩千萬。

下半年,周杰倫和鹿晗同時舉辦線上演唱會。截至演唱會當日18:00,已有近3000萬人預約觀看周杰倫演唱會。一晚兩場線上演唱會,點燃了一場80後、90後乃至一大批00後歌迷的狂歡。以經典歌曲所包含的獨特的、豐富的記憶為媒介,昔日頂流藝人紛紛收穫了極高關注。

越來越多綜藝也通過邀請懷舊嘉賓、設置懷舊主題、重現懷舊場景、營造懷舊氛圍重現「集體記憶」。

從2007年快男再成團加盟《快樂再出發》《快樂回來啦》多檔綜藝節目,讓「懷舊」與「重燃」相得益彰,到音樂節目《聲生不息》唱響港樂經典掀起老牌歌手復古潮,再到」王心凌男孩」霸屏承包《乘風破浪》的熱搜——情懷再度成為綜藝節目維持熱度的活招牌。

當舊人、舊作、舊事、舊情在綜藝中串聯在一起,嘉賓之間的生活態度、生命感受、理想追求和歷久彌新的友情融合形成一種具有時間感的精神治癒力量。

《我們民謠2022》一攬老中青三代民謠音樂人,一開播便集合老狼水木年華上演民謠回憶殺。

沒有賽制,沒有競技,沒有快節奏的《時光音樂會》在一開篇,畫外音就提問嘉賓們:「你相信音樂能讓自己回到過去嗎?」直接把情懷值拉滿。

譚詠麟、林志炫、許茹芸、張傑、郁可唯、鳳凰傳奇等一眾不同年齡、代表各個時代的華語流行歌手,以戶外音樂會的方式,把新的編曲、改編、製作帶入過往曾經流行的經典歌曲中。而在歌曲的傳唱中,又融入更多音樂故事和個體的人生體驗,以對往昔的回憶而引發情感共振。

在懷舊的風潮中,懷舊不只是行為,更是情感訴求。所謂的「文藝復興」,是因為這些綜藝滿足了人在受阻停滯的文化困境中的心理渴求。人們渴望建立個人與社會的聯繫,在真情實感的碰撞中擺脫孤獨感。也因此,在一眾懷舊綜藝中,真實的情感流露、本真的性格呈現往往最吸睛。

三年的疫情疏遠了人與人之間的現實聯繫,個人層面的自我隔離,社會層面的居家辦公、國際層面的全球化「退潮」,所帶來的集體焦慮和負面情緒亟待文化治癒。關注個體、切中生活、懷舊韻味的綜藝「對症下藥」,以正確的節目定位與價值觀來實現文化資源的再生和文化價值創造,而當新的起點到來,相信綜藝也將與時俱進,帶給我們新的視覺呈現和驚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2370ab2b1bab732c036dae4f96e5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