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邊西北的北宋「西軍」:源起太宗朝,被文官集團制約的百戰之師

2022-05-25     星界歷史說

原標題:拓邊西北的北宋「西軍」:源起太宗朝,被文官集團制約的百戰之師

公元1126年,當金朝的女真鐵騎從東西兩路逼近北宋都城汴梁之時。剛剛改元不到一年的欽宗皇帝,居然只能依靠一個江湖術士前來禦敵。結果這位名叫郭京的江湖術士和他所謂的''神兵''根本無法驅散女真鐵騎。最終,徽宗和欽宗兩位皇帝,以及眾多的王親貴胄成為金軍的俘虜。

或許很多人都在奇怪,曾經在西北拓邊,號稱''西軍''的北宋精銳為何無法挽狂瀾於既倒?畢竟,在日後的和尚原之戰中,''西軍''余脈也曾重挫金軍鋒芒,穩固了南宋在川陝的防務。實際上,這支曾經在西北戰場創下赫赫戰功的北宋''西軍'',在童貫掌控西北軍政大權之時,就已經在實際上土崩瓦解。只不過,''西軍''在面對更加衰敗的西夏軍隊,以及方臘的農民起義軍之時,還顯示出一定的戰力。所以,讓很多人誤以為這支規模龐大的軍隊繼承了''西軍''的衣缽,在對外作戰時尚有餘勇可鼓。但是,童貫麾下的''西軍''在幽州與早已今非昔比的契丹軍隊相遇之時,不僅擁有兵力上的優勢,還有一眾遼朝降將幫助,結果還是被打得狼狽不堪。而在面對更加驍勇善戰的女真鐵騎時,能做的也只剩下望風披靡。

當然,徽宗和欽宗兩朝那支徒有虛表的''西軍'',根本不足以代表那支在西北邊陲開疆拓土的百戰之師。所以,需要從源起、輝煌和沒落三個方面分析一下北宋的''西軍''。

今天先寫第一部分,''西軍''的源起。

西軍的起源,或許最早可以追溯到太宗朝。雖然,彼時整個北宋的戰略重點是與契丹遼爭奪幽雲十六州的控制權。但是,由於党項李繼遷頻頻在西北邊陲進行襲擾,北宋朝廷不得不對這個當時還不起眼的游牧民族進行征討。只不過,此時的宋太宗繼續貫徹執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同時又對太祖時代的宿將勛貴極為排斥。所以,最終派出的統領60000大軍的是在史上被稱之為''拙於戰鬥''王超。這位既無將略,又無勇氣的王超,之所以能被任命為大軍的統帥,唯一的原因就是,他是太宗的最聽話的心腹武官之一。

出人意料的是,在這樣一位無能統帥的帶領下,這支北宋軍隊居然沒有戰敗,反而擊退了党項大軍。並不是党項軍隊無能,而是在王超麾下,有一位在北宋歷史上都堪稱大將的少年英雄。他就是王超17歲的兒子——王德用。作為朝中勛貴後裔,王德用並沒有成為享樂犬馬的紈絝,而是追隨自己的父親遠征西陲。在面對党項人進攻之時,王德用展示出了過人的軍事天賦以及異於常人的勇敢,帶領5000人馬作為前鋒,與党項軍隊進行了3天的激戰,並將其擊退。此後,又在北宋大軍撤退的途中擔綱後衛,迫使老於用兵的李繼遷不敢貿然發動攻擊。

只可惜,能征善戰的王德用並未受到太宗的重用。雖然受到其父的萌蔭,王德用在仕途上顯得頗為順利,到了太宗朝已經官至禁軍廂都指揮使,並加團練使銜,此後更是一路加官進爵並加觀察使銜;在仁宗繼位之初已經官至殿前兵馬都虞侯、侍衛步兵副都指揮使等官職,並加封觀察使銜;最終在75歲的高齡,出任樞密院樞密使一職,並被封為祁國公。但是,與仕途上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相比,王德用想要帶兵戍邊的願望卻很難如願。只是偶爾,為了加強東北或西陲的防務,才會將其短暫的外放州府。更多的時間,是在廟堂和後方之地擔任官職。

其實,北宋的皇帝們之所以不敢讓王德用在前線帶兵戍邊,或許就是為了抑制武將與士兵之間的聯繫,根本不敢讓他們之間產生同仇敵愾的袍澤之情。所以,不僅僅王德用無法在西北前線施展自己的抱負,那些在西北邊境樹立了極高威望的軍事將領,也會立即將其調離原有的防區。比如,另一位曾出鎮延州(今陝西延安)和秦州(今陝西天水)的馬知節。馬知節是太祖朝武將馬全義的後代,在成為武將之後,一直在前線效力。直到出鎮西北之時,他安撫邊民,團結羌人,使得党項不敢輕易越雷池半步。但是,很快這位在西北確立了威名的將領,就被調到了河東、河北,不僅遠離了西北前線,也沒有在與契丹對峙的前線建功立業。這或許就是北宋一代武人的悲哀!

雖然武人被不斷的壓制,但是鎮守邊陲的宋軍已經逐漸展示出其所擁有的戰鬥力。公元996年(宋太宗至道二年),自感兵強馬壯的党項人李繼遷開始對西北重鎮靈州發動圍攻。此時的北宋朝廷,除了王超這樣的名不符實的將官之外,那些追隨太祖、太宗開疆拓土的宿將也喪失了勇氣,比如在對契丹時立下赫赫戰功的李繼隆。所以,面對李繼遷的攻擊,北宋一味地退讓避戰。而當時的靈州知州、順州團練使裴濟,率領靈州數萬軍民,在面對糧餉、後援被隔絕的情況下,堅守孤城數年。直到公元1002年(真宗咸平五年),靈州軍民在堅守了6年時間之後,才被党項攻破城池。

靈州的失陷對於北宋有著致命的影響,不僅失去了靈州附近富饒的土地,更喪失了漢唐以來的牧馬基地。同時,割裂了北宋與西北游牧民族的聯繫,讓党項得以''略吐蕃駿馬,收回鶻精兵'',繼續加強自己的實力。在戰略上遭遇重大打擊的北宋朝廷,不僅沒有對畏戰的前線將領,以及廟堂掌控中樞的人進行責罰,真宗皇帝反而下詔安慰百官。如此的賞罰不明,再加上重文抑武的進一步加深,北宋在軍事方面進一步敗壞。所不同的是,由於長期在西北地區與党項等游牧民族交鋒,地處西陲的北宋軍隊,在單兵的作戰能力,以及基層軍官的武力水平方面得到巨大的提升。

比如,宋夏之間的三場大戰似乎,都證明了北宋軍隊的單兵戰鬥力。三川口之戰,由北宋大將劉平等人率領的萬餘宋軍,在面對近10萬西夏大軍之時,不僅沒有消極避戰,反而與占據地形優勢,並且擁有兵力優勢的西夏大軍鏖戰一日,給予西夏大軍重大的殺傷。在日後的好水川之戰中,也幾乎是一次''往日重現''。當宋將任福帶領的18000人遭遇西夏10萬大軍的包圍之時,也沒有驚慌逃竄,而是軍隊人困馬乏、缺乏補給之際,在軍隊難以展開運轉的狹窄地域,與西夏大軍展開血戰。而到了定川寨之戰,葛懷明的萬餘宋軍,在被10萬西夏大軍包圍之後,依然能夠堅守數日,還屢次組織軍兵進行突圍。直到水源被西夏斷絕之後,定川寨才被攻破。

這三場大戰,除了證明北宋官兵的單兵作戰能力並不像後世描述的那麼羸弱之外,同時也暴露了北宋在作戰時的兩大弊病。首先,就是制定戰略戰術的都是文官集團,這些位居高位的文官不去考察戰場情況,也不去前線實際作戰,所以制定的各項戰術無異於紙上談兵,一次次的將宋軍送到了西夏人的包圍圈;其次,此時的高級軍官,大多提拔於行伍,雖然在作戰時不缺乏勇敢,但是也不會根據戰場形勢進行靈活應變,只能機械的執行文官集團制定的戰術規劃。所以,必須在武官方面出現巨大的改變,才有可能保證日後出現威名赫赫的''西軍''。

當然,由於范仲淹的出現,讓這個等待很快成為現實。范仲淹在出任延州知州之後,打破了以往出征之時按軍級高地出戰的制度,而是將自己統轄的軍隊分為六支,分別由6名將官進行統轄。如此一來,不僅有利於提高訓練的質量,也避免了''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尷尬局面。同時,范仲淹極力選拔有能力的軍官擔當重任。比如,北宋名將狄青就是范仲淹的部下,在與西夏作戰時屢立戰功。而北宋著名的將門''種家'',最初的種世衡也多次得到范仲淹的提攜。

正式出現了范仲淹這樣的統帥,以及狄青、種世衡這樣的大將,北宋在西北戰場逐漸穩定了局面。也從此時開始,''西軍''才真正的開始崛起,並逐漸開啟了''西軍''在開疆拓土的輝煌時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0803aae7f119aba32b20c3a401b0b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