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平樂》看宋朝生活百態(1):宋朝官帽上的那一對「翅膀」是怎麼來的?

2020-05-10     文裁縫

原標題:從《清平樂》看宋朝生活百態(1):宋朝官帽上的那一對「翅膀」是怎麼來的?

近期,《清平樂》熱播,除了火了劇情之外,宋朝百官的穿戴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尤其是官帽上的那一對「翅膀」讓觀眾印象深刻,這一篇我們來說一下它是怎麼來的。

宋朝百官常朝視事所穿的朝服基本承襲唐代的款式,即曲領大袖,下裾加一道橫襴,腰間束以革帶,頭戴幞頭,腳穿靴或革履。

這裡著重說一說幞頭。

幞頭是由幅巾發展而來的。古時候,那些身份低賤的人是不能戴冠冕的,為了免除披頭散髮的現象,他們就以幅巾包頭。

李賢在《後漢書·鮑永傳》中注:「幅巾,謂不著冠,但幅巾束首也。」在《後漢書·韋著傳》中注:「巾,幅巾也。既服冠冕,故解幅巾。」

因為幅巾使用方便,到了東漢年間,貴族階層,特別是那些喜歡隱世的名士,為追求自由,不拘於禮術,也愛上了戴幅巾。《後漢書·符融傳》就記載:「融幅巾奮袖,談辭如雲。」而陶淵明「取頭上葛巾漉酒」更是成了千古美談。

按唐杜佑《通典》所記載,名士們不但喜歡上了戴幅巾,甚至以戴幅巾為雅事:「後漢末,王公名士以幅巾為雅,是以袁紹、崔鈞之徒,雖為將帥皆著縑巾。」

《後漢書·袁紹傳》說袁軍當時「驚擾大潰,紹與譚等幅巾乘馬,與八百騎渡河」。袁紹手掌兵權,身居高位,來不及冠服乘車,就戴著幅巾乘馬逃竄。

而《鄭玄傳》記載:「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見。」則說明幅巾已經成了士大夫的常服。而《北周書·武帝紀》記載,宣政元年(578年)三月,北周武帝「初服常冠,以皂紗為之,加簪而不施纓導,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即北周武帝作為一國之君也把幅巾戴在了頭上。

宋俞琰《席上腐談》的卷上也記載:「幞頭起於周武帝,以幅巾裹首,故曰幞頭。幞字音伏,與幞被之幞同,今訛為仆。」不過,《席上腐談》上也說了,「周武帝所制不過如今之結巾,就垂兩角,初無帶」,那時的幅巾還不能算是幞頭。

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卷一說:「幞頭一謂之四腳,乃四帶也;二帶系腦後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也就是說,幞頭比幅巾多出了兩腳—四條帶。

武漢周家大灣241號隋墓出土陶俑戴有二腳幞頭;陝西三原隋李和墓、湖南湘陰隋墓與河南安陽馬家墳201號隋墓出土俑則戴有四腳幞頭,兩腳繫於額前,兩腳垂於腦後;武漢東湖岳家咀隋墓等處出土陶俑所戴幞頭不但有四腳,而且髮髻部分已經隆起。這就說明隋朝是幅巾進化成幞頭的重要時期。

事實上,最早將幅巾與幞頭聯繫在一起的就是《隋書》卷一二《禮儀志七》:「用全幅卑而向後模發,俗人謂之揆頭。」

唐杜佑《通典》則說幅巾「俗謂之幞頭」。

到了唐代,幞頭和缺鈚(胯)袍、閟帶、長豄(腰)靴等行頭成了從皇帝到平民所有男子常服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即便是全身赤裸進行相撲表演的力士,頭上仍然裹著幞頭。

幞頭在唐代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幞頭腳的變化上。

幞頭腳開始只是系在腦後的兩根帶子的剩餘部分,因為軟而下垂,故名「垂腳」或「軟腳」。後來人們為了追求美觀,有意將這部分加長,出現了所謂的「長腳羅幞頭」。

這「長腳羅幞頭」耷拉在腦後肩背上,戴幞頭的人在左顧右盼間,「長腳」便顯得飄逸瀟洒,非常好看。

可是,又有標新立異者製作出了硬腳幞頭,這硬腳幞頭從腦後翹起,更顯精神。

《朱子語類》卷九一稱:「唐宦官要常似新幞頭,以鐵線插帶中。」在幞頭腳上裝上了鐵絲的骨架,幞頭腳便堅硬翹起了,故又名「翹腳」。

這種新款式的硬腳幞頭經過皇帝的推行,很快就成為社會的主流。宋畢仲詢《幕府燕閒錄》雲:「自唐中葉以後,謂諸帝改制,其垂二腳,或圓或闊,周絲弦為骨稍翹矣。臣庶多效之。」

硬腳之外,更有人在腳上飾以簪花金釵,美輪美奐。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一二雲:「至昭宗乾符初,教坊內教頭張口笑者,以銀捻幞頭腳上簪花釵,與內人裹之。上悅,乃曰:『與朕依此樣進一枚來。』上親櫛之,復攬鏡大悅。由是京師貴近效之。」

到了五代時期,翹腳幞頭不但廣泛流行,甚至在此基礎上出現了帝王專用的「朝天幞頭」。

《雲麓漫鈔》就說:「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頭,二腳上翹。」

到了宋朝,君臣都以幞頭為正規官服。《宋史·輿服志》說:「國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腳,乘輿或服折上焉。其初以藤織草巾子為里,紗為表,而塗以漆。後唯以漆為堅,去其藤里。前為一折。平施兩腳,以鐵為之。」

出現「平施兩腳,以鐵為之」的現象,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發明。

宋太祖趙匡胤是通過黃袍加身當上皇帝的,對朝臣們在上朝的時候竊私語的現象特別反感,為了杜絕這一現象,他想了一個招兒:讓人用鐵片穿入幞頭腳內,左右各有一尺多長,官員們只能面對面交談,不能並排著交頭接耳私聊,否則,腦袋稍一晃動,幞頭就會啪啪啪互相打臉。

1999年,泰州市一職中工地發掘出宋朝蔣師益的墓,裡面就出土有一頂這種平腳幞頭:以羅紗為表,外髹以黑漆,展腳用粗銅絲製作骨架,上纏網狀細銅絲,通高21厘米,通長120厘米。帽身左右寬16.5—18厘米,前後寬22厘米,帽體直徑為18厘米,單翅長53.5厘米。

毫無疑問,戴上平腳幞頭,就像人的腦後長了兩根又細又長的角一樣,非常滑稽可笑。但皇帝自己率先戴在頭上做出了榜樣,群臣還能說什麼呢?

有一則小故事,足以充分表達出臣子在戴上這樣一個幞頭時是何等的不自然:有一次,宰相寇準微服私訪,以為自己的裝扮天衣無縫,百姓絕對看不出自己的身份。可是,一個老頭子一眼就看穿了他是朝廷重臣。寇準大感疑惑,不知破綻出在哪兒,虛心請教。老頭子說:「很簡單,剛才看你通過狹巷時側著身子左顧右盼,像是生怕有東西碰著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長翅的官帽,又怎會不自覺地有這種反應呢?」

更多有關宋朝內容,敬請關注《熬通宵也要讀完的大宋史》,京東滿100減50,噹噹4.38折搶購,天貓套裝3.9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uC4CHIBnkjnB-0zdK0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