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74年,大書法家顏真卿邀請張志和一同游訪鶯脰湖,誰料,張志和乘著酒酣表演水上遊戲,不幸溺水身亡,年僅四十三歲。
張志和雖然英年早逝,但是關於《漁歌子》的故事卻並沒有就此終結。由於「西塞山前白鷺飛」流傳甚廣,人們非常想將傳說中的五首補全,甚至驚動天聽,連唐憲宗都四處求訪,卻終究未能如願。最後,還是潤州刺史李德裕利用與張家的世交關係,才得到後四首:
釣台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
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霅溪灣里釣魚翁,舴艋為家西復東。
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蓴羹亦共餐。
楓葉落,荻花干,醉宿漁舟不覺寒。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還。
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自此,這五首詞不僅在中土大地廣為流傳。《漁歌子》的影響,不僅有空間的廣闊,還有時間的縱深。雖然殘唐五代的戰亂使教坊曲譜失傳,但是後人對詞中意境的苦苦求索仍舊不容忽視。
大文豪蘇軾和黃庭堅,為求唱出漁家欸乃之音,竟然想出替換詞牌的方法,分別將「西塞山前白鷺飛」一首補成《浣溪沙》和《鷓鴣天》的格式,其中執著可見一斑:
蘇軾《浣溪沙》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黃庭堅《鷓鴣天》
西塞山邊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朝廷尚覓玄真子,何處如今更有詩。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人間底是無波處,一日風波十二時。
桃花流水,蓑笠江湖,一曲《漁歌子》,唱綠了湖州的山川草木,唱閒了千年的歲月時光。時至今日,猶能讓我們在城市的喧囂中,領略到一分「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愜意。(讀書狗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t7fMm8BMH2_cNUg1E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