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陰曆vs陽曆vs農曆,「涇渭分明」 :兩水交匯的奇妙風景

2023-04-07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什麼是陰曆vs陽曆vs農曆,「涇渭分明」 :兩水交匯的奇妙風景

每當身邊有朋友過生日時,許多人都會問一句:「這是陽曆生日還是陰曆的?」

除了這兩種對日期的說法,我們還常聽到一種叫做「農曆」的日期,那麼這三種說法到底有什麼區別?

1912年之後,中國開始採用西方的公曆,俗稱「新曆」,與中國舊有的曆法相對。1949年後則正式採用公元紀年。

而陰曆也叫太陰曆,是以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律制定的。

陰曆的一個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虧的平均周期。所謂「月有陰晴圓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那麼,舊有的曆法是陰曆還是陽曆呢?其實都不算。

中國自古的曆法是一種陰陽合曆,一般稱為「農曆」。

很多人認為農曆就是陰曆,其實二者還是有差別的。陰曆的時間和陽曆相比,每年大約差十一天。

如果完全按照陰曆來,可能不出五年,我們就要在夏天過春節了。

然而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因為中國的曆法中有一項偉大的發明叫「置閏法」。

每19年中設置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一年383天或384天,稱為閏年。比如2016年、2020年都是閏年。

陸遊的詩《蝸舍》中有:「麥因多雨損,蠶遇閏年遲」。

農曆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便於安排農業生產。所以二十四節氣來自農曆,而非陰曆。

但是,除了清明節之外,中國的其他傳統節日都是根據陰曆設置的。

如今,屬於漢文化圈的人們每年仍要慶祝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

所以說,中國傳統的曆法是結合了陽曆和陰曆的一種陰陽曆。

它用置閏法填補了陰、陽曆的時間差,又用陽曆的規律制定了安排農事的二十四節氣。

在農曆的時序中,人們的生活更加和諧一致,春耕秋收也得到了有條不紊的規劃。日月相合的農曆,其實用價值遠遠超過了其他曆法。

它不僅僅是一種曆法,更是上下求索的炎黃子孫們,千百年來生活經驗與智慧的化身。

大家一定聽說過「涇渭分明」這個成語,那麼這個成語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原來源自自然景觀。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涇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涇河和渭河在西安市高陵區交匯時,會呈現出一清一濁,清水濁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觀,形成了一道非常明顯的界限。

涇河和渭河的交匯處

後人就用涇河之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來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來比喻人品的清濁,比喻對待同一事物表現出來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關於涇河和渭河的傳說

涇河與渭河都是關中平原上兩條非常重要的河流,涇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關於涇河的故事,最有趣的,莫過於涇河龍王的傳說。

傳說唐朝貞觀年間,涇河龍王與江湖術士袁守誠打賭,故意違背玉皇大帝的旨意,減少降雨的數量,結果觸犯了天條,天庭命令唐朝的大臣魏徵問斬涇河龍王。在臨刑前一天晚上,涇河龍王託夢向唐太宗李世民求情救命,唐太宗答應了。第二天,唐太宗讓魏徵陪他下棋,這樣魏徵就沒有辦法去殺龍王了。沒想到棋下了一半,魏徵便睡著了。等他醒來火,說自己做夢把涇河龍王給斬了。這就是著名的魏徵夢斬涇河龍王,明代的吳承恩也把這個故事寫進了《西遊記》里。

渭河,古稱渭水。古都西安便位於渭水流域,相傳軒轅黃帝的部落最早就居住在渭水流域,這裡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渭水流域,也誕生了許許多多的神話傳說。

關於渭水,最出名的故事,便是渭水訪賢。傳說在商朝末年,商紂王昏庸無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居住在渭水流域的周部落領袖周文王姬昌,決定帶領百姓推翻紂王的統治。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一隻熊飛到了他的懷裡,這個夢預示著他能夠找到一個賢人來幫助他。過了幾天,周文王在渭水邊看見一位老人在釣魚,他上前詢問,發現這就是他要的賢人。這位老人就是姜子牙,是歷史上有名的智者。周文王帶人到渭水邊迎接他,任命他為宰相。後來姜子牙輔佐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終於推翻了紂王的統治,建立了西周。

為什麼會出現涇渭分明的奇觀?

01

首先要有兩條河流交匯

「涇渭分明」的景象出現在兩條河流交匯處,涇水和渭水兩條河流源頭不一樣,流經的地區也不相同,只有兩條不相同的河流相互交匯,才能碰撞出奇妙的景象。一條河流是無法形成這種奇觀的,這一點自然不必再贅述。

02

水色不同

涇渭分明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水色不同。是什麼原因造成河流水色的差異呢?簡單來說就是因為兩條河流的含沙量不同造成的。渭河上遊河道泥沙沉積多,河水常年渾濁。而涇河上游雖流經黃土高原,但河道深切入岩層,大多數時候泥沙少,河水清澈。

涇河渭河交匯處 ( 攝影 / 單之薔)

除了含沙量的不同,只要有足夠的差異,兩條河流也會出現「涇渭分明」的現象。圖為亞馬孫河上「涇渭分明」的黑白河水交匯帶。亞馬孫河的幹流侵蝕了河道的土壤和岩石後被染成了淺黃色;而內格羅河卻因上游融入了太多腐爛的植物落葉,造成水體富含黑褐色腐殖質,將整條河水都染成了深色。當亞馬孫河流經巴西城市瑪瑙斯時,內格羅河匯入幹流,河水變成一邊黑、一邊黃,形成十幾公里黑黃分明的交界線。

亞馬孫河上「涇渭分明」的黑白河水交匯帶 ( 攝影 / Arvind Garq / C)

03

其他因素

在顏色差異的基礎上,兩股水流的「混摻帶」、分界線要足夠長,才談得上壯美風景。河水的密度、溫度、酸鹼度等因素會影響混合的快慢,而水量、流速、交匯河道的角度,也會影響分界線的長短。

通常情況下,交匯角度如果呈比較小的銳角,交匯後兩道水流更易於保持各自之前的方向,幾乎是「平行」流動——它們齊頭並進,不會很快交融,於是出現較長的分界線。如果兩河以接近直角的方向交匯,水流方向相互交叉很快就能融合到一起,分界線也很快就模糊不清了。此外兩河如果水量差異很大,那麼水多的很快會稀釋掉水少的,分界線短且不太明顯。總體來說,兩條河越是勢均力敵、交叉的角度越小,越有可能形成涇渭分明的風景。

涇河和渭河交匯處

涇河和渭河哪條是清的哪條是渾濁的?

涇渭分明作為自然奇觀古已有之,然而作為成語家喻戶曉,婦幼皆知大概是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秋雨嘆》:「去馬來牛不復辨,濁涇清渭何當分」的詩句。從詩句中我們可以知道是涇河濁,渭河清。

但是真的是這樣的嗎?

先來看春秋時期,《詩經》說:「涇以渭濁,湜湜其沚。」看來春秋時期是涇水清渭水濁。

戰國後期到西晉初年卻成了涇濁渭清,

南北朝時期再度成為涇清渭濁,

南北朝末年到隋唐時期又復變成涇濁渭清,

隋唐以後又成了涇清渭濁。

據記載,歷史上涇、渭兩河的清濁變化有六次反覆。其實涇渭兩水的清濁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人類活動的變化而變化的。涇渭清濁的歷史變化,與當地植被的保存與毀壞以及水土流失是否嚴重有密切的關係。不同歷史時期在涇水和渭水上游地方開發程度的不同,導致了這兩條河流含沙量的變化。

2400多年前,我國正處在西周鼎盛時代,人們在渭河流域上游的聚居和迅猛發展,造成了渭河流域特別是上游水土流失的加劇,使得渭水變得渾濁起來。而這個時候的涇河流域人類活動較少,因而水質比較清澈。於是就有了《詩經》對「涇渭分明」之奇異景觀的第一次文字記載。

秦漢時期,涇水上游地區接受了大批移民,農田面積的增大,森林的砍伐和草場的破壞,使得水土嚴重流失。涇水上游的馬連河,當時稱作「泥水」,可見河中有大量的泥沙。

南北朝時期,北方遊牧族南下,農耕族內遷,大片耕地轉變為牧場。據《水經注》記載,「泥水」在當時已經改稱「白馬水」。可見涇水上游植被有所變化。

然而到了唐代以後,相應地區承受了更為沉重的人口壓力,森林破壞更為嚴重,涇水又轉而渾濁。渭水流域植被變化對河中泥沙量的影響,也有同樣的規律。詩人杜甫長期居住在長安,有機會親眼看到涇渭分明的自然奇觀,因而在他的詩篇中自然就有了「濁涇清渭何當分」的詩句。還有詩云:「旅泊窮清渭,長吟望濁涇」。可見,在唐代渭水確實是清澈見底的,而涇水是渾濁的。

衛星照片的「涇清渭濁」

現在,則徑、渭兩河都成了濁泥湯。鑒於水土流失和相關水利設施的影響,現在已很難再現當年「涇渭分明」的盛況了。

中國還有哪些涇渭分明的河流?

除了涇河和渭河,中國還有很多涇渭分明的河流。

黃河與洮河交匯處

長江與南京秦淮河交匯處

重慶嘉陵江和長江的匯合處

武漢長江和漢江的匯合處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吉林嫩江和松花江的匯合處

松花江和黑龍江的匯合處

融江廣西柳州市融安縣江段

廣東肇慶西江賀江交匯處

大渡河注入岷江

大寧江注入長江

尼洋河與雅魯藏布江匯流處 攝影 / 謝罡

圖中是黃海渤海分界線,海水的顏色上可謂「涇渭分明」。東部黃海部分水是深藍色,而西部渤海水卻顯得渾濁,略呈微黃色,這是因為所處海底地溝所形成的自然現象。

外國有哪些涇渭分明的河流?

瑞士日內瓦,羅訥和艾雲河的匯合處

匯合的帕紹,德國多瑙河

美國 俄亥俄和密西西比河

亞馬孫河和內格羅河,巴西的里約熱內盧附近

美國猶他州國家公園,一條河流注入科羅拉多河

加拿大哥倫比亞省的湯普森和弗雷澤河合流

印度阿拉卡南達和Bhagirathi河流

德國科布倫茨,摩澤爾河和萊茵河

克羅埃西亞奧西耶克附近的德拉瓦河流

在河流入海口,也經常會出現「涇渭分明」的風景,河流所含的泥沙,把藍色的海水染黃了一大片。

基本上比較有名的涇渭分明已經介紹完了,

你還知道哪些涇渭分明的河流,

別忘了在下方留言告訴我們哦!

更多資料資源,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ef5018616ac72da999bce456b741b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