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存在主義和時代錯位——《河邊的錯誤》

2023-10-23     妙看影視

原標題:探索存在主義和時代錯位——《河邊的錯誤》

今天聊聊中國電影《河邊的錯誤》。

片名Only the River Flows (2023),別名江東喜事。

本片改編自我國當代作家余華的同名小說,在2023年第76屆坎城電影節獲得一種關注大獎提名。

其實早在1990年代,張藝謀就想根據這部小說拍一部懸疑電影,但他們寫了很多天,卻不知道如何拍攝,於是余華給了張藝謀另一篇故事《活著》。後來被拍成同名電影《活著》(1994),並在1994年坎城電影節上獲得評審團大獎、最佳男演員獎等獎項。

影片開幕的一段話是全片概述。

We do not understand destiny, and that's why I have made myself destiny. I have assumed the foolish and incomprehensible face of the gods.

我們不理解命運,所以我把自己當作了命運。我扮演了愚蠢而難以理解的神的形象。

這句話出自法國著名小說家、哲學家、戲劇家、評論家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的《卡里古拉》,卡繆以其對存在主義和絕對自由的思考而聞名,他的文學作品和哲學著作為人們提供了關於人類存在和道德責任的深刻洞見。

加繆的思想與存在主義緊密相關,他對人類存在的無意義和孤獨感進行了探索。

他認為人類面對生命的不可預測性和絕對自由的責任,必須通過積極的選擇和堅持個人價值觀來賦予生活意義。

開幕的這段話表達了對於命運的理解和態度,在他看來我們無法完全理解命運,人們常常以為自己是命運的主宰,結果卻發現實際上無法預測或掌握命運。這段話傳達了一個關於命運和個人掌控的哲學思考,強調人們對於未知的認識和接納,並試圖通過自我決定來應對命運的挑戰。

《河邊的錯誤》的劇情其實很簡單也很顯而易見。

故事發生在南方小鎮。河邊發現了老嫗么四婆婆屍體,刑警隊長馬哲奉命開展調查,很快就抓到了一個明顯的嫌疑人。

被逮捕的嫌疑人被稱為「瘋子」,有一些智力缺陷,是被么四婆婆從小抱養的棄嬰。在屍體附近還發現了一個手提包,裡面還有一盤錄音帶,這讓案件增加了不少複雜性。馬哲也有家庭煩惱,他的妻子懷孕了,孕檢卻發現胎兒可能有基因性疾病。

多重壓力下,馬哲逐漸失去了對現實的掌控力,順帶著讓觀眾也同樣失去了對劇情的把握能力。

都說好奇害死貓,人類渴求真相時也不遑多讓。人們天生對謀殺謎案好奇,更會對案件背後的暴行動機產生好奇。

《河邊的錯誤》的開場就表現出黑色偵探電影的氣質,一個殘忍暴虐的連環殺手呼之欲出,觀眾也和馬哲一樣,試圖揪出真兇,弄明白兇手的動機。

馬哲剛正不阿,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儘管瘋子就在眼前,但他仍然堅信要把所有線索捋清楚。

馬哲團隊的辦案地點設置在一座廢棄的電影院內,馬哲的辦公室則在放映室內。

這家電影院因為「人們已經不再去看電影」而關閉了,這成了片中的一個雙重隱喻。

這種設置和反覆出現的情節相接近,那就是不要試圖掌控命運。

無論命運為我們準備了什麼,順其自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總比徒勞地試圖掌控命運要來得好。

這部電影節奏緊湊,既是對偵探內心世界的深入洞察,也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謀殺謎案。

這個謎案如同影片的宣傳語所述「沒有答案」,尚未得到徹底的解釋,大量細節被留給了觀眾來自行解讀。

「兇手究竟是誰」在片中詳盡地提供了諸多線索,便於觀眾跟隨思考,又不至於讓人感覺混亂之餘失去興趣。至於電影的驚悚元素,則是通過偵探馬喆在追捕嫌疑人的過程中,自然地融入了多場扣人心弦的追逐戲。

影片主要使用16毫米膠片拍攝,提供了復古觀感,色彩中包含相當比重的褐色藍色,巧妙地營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體驗。

影片中巧妙地融合了神秘和驚悚元素,不斷出現的各種細節開始衝擊當事人脆弱的心理防線。

隨著案件展開,馬哲逐漸失去記憶,思緒也慢慢變得混亂。電影最有趣之處也在於此,當馬喆努力解開這個令人困惑的連環殺人案時,他在日益增加的壓力下變成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自我。

他一開始只是一個幽默又嚴厲的普通警察,但隨著案件走向曲折,他變得困惑不解,朦朧而古舊的攝影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這種感覺。

導演魏書鈞在大學學習了錄音專業,在電影中有足夠的證據表明他對電影的聲音很重視。

影片中配樂很少,唯二出現的配樂是《月光奏鳴曲》和《花心》

《月光奏鳴曲》的規範名稱是《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由貝多芬1801年創作的一首著名鋼琴奏鳴曲。

該奏鳴曲採用了典型的奏鳴曲三個樂章的結構,影片中兩次出現的都是第一樂章。第一樂章里沒有按照鋼琴鳴奏曲的傳統套路,而是加入了慢板,在徐徐的節奏中流露出淡淡的傷感。整個樂章表現出了悲傷與痛苦,同時又有一種冷靜和內省的氛圍,旋律優美流暢,富有感情力量。

而柔和溫暖的第二樂章和快速活潑的第三樂章並沒有出現過,影片只是單純地突出使用第一樂章的豐富情感。柔情冥想、悲傷吟誦、陰暗預感,影片通過鳴奏曲來波動觀眾的心弦,讓全片籠罩在沉靜憂鬱的氛圍中。

導演用了一個夢境般的鏡頭,向觀眾展示了馬哲的心理空間。

在馬哲被壓抑的恐懼和存在主義懷疑中,觀眾直觀地看到了他的困擾。

在馬哲的視角里,每個人都是嫌疑犯,馬哲不可靠的精神狀態則為影片提供了敘事依據。

其實這裡的兇案真相很直白,但答案太簡單,反而讓人覺得太順了不敢相信。人人都想懸疑推理一番,根據蛛絲馬跡搞出一套高深理論來。

在馬哲的帶領下,觀眾也開始了過度解讀,將自己代入刑警角色,產生了各種幻想,於是馬哲瘋了,觀眾也瘋了。

在影片後半程,觀眾在馬哲夫妻吃飯唱歌跳舞那一段,可以看到掛在牆上的完整拼圖。這幾乎是明示,影片在這裡已經進入幻想階段。

除此之外,抓捕不存在的瘋子、槍里沒有減少的子彈、充滿執念的三等功、格格不入的表彰詞,大量證據表明,馬哲早早的不是死了就是瘋了。

隨後他給觀眾看到的不是死前的幻象或者瘋後的臆想。

理解這部影片不難,就是抓住片名所說的「錯誤」。

其實這裡的錯誤不是某個個體的錯誤,而是一個時代的錯誤。

當個體不被群體接受、個體意願不符合群體意願時,「錯誤」也就發生了。個體遵從天性的選擇、彰顯個性的展示,都被群體視為怪異異類,哪怕群體里的每一個個體都有屬於自己的小「錯誤」,他們也絕不敢表現出自己的一點點異樣。

么四婆婆忍受前夫家暴、年幼守寡,收養不被接受的孩子,和瘋子發展出畸形的虐待關係,在周圍人眼中肯定是一個超級奇葩。至於警察調查時鄰居說的相互幫助,我壓根兒不信,一般人對嚼舌根對象肯定是避而遠之。

錢琳、王宏充滿禁忌、不被接受的愛更是不被時代接受,已婚人士、年齡差距,任何一條都能被周圍人口水噴死,詩歌再美又如何?

許亮不被接受的異裝癖更是妥妥的時代悲劇,如果晚出生幾十年,或許許亮能直播賺不少錢。

小男孩初生牛犢不怕虎絲毫不怕看死人,而他的哥哥們害怕,怎麼看也是一個另類。

馬哲和這些人比起來似乎很正常,而實際上他也是一個異類。他和那些溜須拍馬的同事不一樣,他直來直去、不拍馬屁,在打球不給局長讓球、喂球就可見一斑。

觀念不同導致悲劇,這些才是錯誤根源。

人人都有病,卻都裝作沒有病。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困擾,這就是潛伏在心底的心病,但大多數人都假裝這些不存在,選擇避而不談。

如果每個人都能坦誠面對自己的困擾,承認並接受它,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解決辦法,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河邊的錯誤》成功描繪了那個時代的狀態,配角們被壓抑的慾望相互呼應。

被馬哲盯上的嫌疑人們有比案件更值得擔心的事情,他們害怕自己內心需求被公開後的社會性死亡。

影片從一群孩子的兵捉賊遊戲開始,在一個新生嬰兒無邪凝視中結束。就像片中那些被懷疑的嫌疑人一樣,從無辜開始,到令人嘆息的災禍結束。

如果沒有真正的改變,這種災難將在代際傳遞下去。

時代錯位悲劇,

思考命運主題,

融合神秘驚悚,

答案自在心中。

這裡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歡迎關注公眾號:妙看影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e8be8279a106fe305f06c94878d1d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