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地球》,用20年講述地球的故事

2022-06-24     Lens

原標題:《鳥瞰地球》,用20年講述地球的故事

6月22日,廣東小城英德被頂上熱搜,很多人這才發現,廣東省英德市正在經歷特大洪水災害。截止目前,廣東一地,已有近50萬人受災。

南亞的洪災情況也在持續惡化,超過950萬人被困在災區,等待食水救援。

「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可能升高4.8℃。」

「共有100萬種動植物可能在2050年之前消失。」

「每年有800萬噸塑料垃圾被傾入海洋。」

「2015年,全球每113人中就有1人淪為難民。」

……

這一組數字,不斷提醒著我們,地球上的人類與自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每個生靈的命運如何,都與其他生靈的命運密切相關。

如果人類不改變自己的行為,結果會怎樣?

在對地球的侵害超出其自愈能力之前,在唯一的家園被自己親手毀掉之前, 來聽聽科學家的建議吧,趁為時還未晚。

跟隨心聲 找到歸處

揚·阿爾蒂斯-貝特朗(Yann Arthus-Bertrand)是法國航空攝影師,同時也是自然的忠誠守護者。

1992年開始,揚帶著他的攝像機,展開了一場地球的奧德賽之旅。

他曾與家人一度深入獅群之中,用十餘年時間乘坐直升機飛行數百萬公里,在超過100個國家拍攝30餘萬張航拍照片,耐心細緻地為最美自然母親描繪畫像,並一一展示給心系自然的每位觀眾。

揚幼年便對自然和野生動物產生極大興趣,成年後曾嘗試過演藝行業,但很快便發現自己志不在此。於是在21歲轉身投入進野生動物公園任職,就此展開了對自然的追隨。

1976年,30歲的揚和妻子 Anne 決定前往肯亞馬賽馬拉居住,在馬賽人的部落研究獅群的行為模式。在此後三年間他們流連於野生環境,追蹤獅群的身影並為它們留下珍貴的影像和文字記錄。也因此培養了揚對攝影的濃厚興趣,並開始嘗試在熱汽球上拍攝地景。

肯亞的成年獅與幼年獅

回到法國後,揚在1983年出版了攝影書《Lions》,並成為《Paris Match》和《GEO》等法國雜誌的國際新聞、體育新聞、野生動物的航拍攝影記者。

1991年,他成立了航空圖片社(Altitude Agency),這是全球第一個專門在航空攝影影像方面的影像庫,儲存了超過50萬張來自超過100國的100多位攝影師拍攝的影像。

地球為伴 珍惜家園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里約熱內盧召開之際,揚·阿爾蒂斯-貝特朗決定啟動一個規模宏大的攝影項目,以展示地球及其居民的現狀——項目名為「鳥瞰地球」。

他曾以為自己只需要花費5年時間便會完成項目。但事實上,這是一項終身事業,目前尚遠未結束。

在1995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贊助後,揚走遍全球,隨著對自然的了解加深,他決定進一步推動環境保護事業。1999年,他的首部影像集《鳥瞰地球》出版問世,隨即在國際上引起巨大反響。

美好星球基金會網站

2005年,揚創立了美好星球基金會(GoodPlanet),致力於資助環保宣傳教育和抵禦氣候變化的活動。鑒於揚對環保事業的傾力投入,2009年,他受任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親善大使。

6月5日世界環境日這天,由揚導演並展現地球狀況的紀錄長片,也是《鳥瞰地球》的同源影片——《家園》在全世界五大洲超過100個國家同步首映,更被豆瓣4.7萬網友打出9.2的高分。

鳥瞰地球 觸動人心

自1999年首版問世以來,《鳥瞰地球》多次再版,已譯成20餘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400萬冊,並在今年4月推出最新的中譯版本。其中收錄了新圖片、新文本的新版《鳥瞰地球》以更新的思想維度,繼續講述永恆的故事。

書中的所有圖片,幾乎每一張都有人類的身影。即使圖片上沒有出現具體的人,也會帶有人類活動的印記。這是一本與人類緊密相關的攝影圖集,引導人們思考我們應該給未來留下什麼樣的地球。

每一張大圖都在章節中以縮略圖附上圖片說明的形式,講述圖片背後有關歷史、地理、生態和人文特性的故事。

白鯨的骸骨;攝於挪威斯瓦爾巴群島,范科伊倫峽灣

白鯨20世紀30 年代在挪威遭到工業化捕殺。在捕鯨站原址上可以看到一堆堆發白的骨頭,至少來自500頭鯨

連根拔起的扁桃樹;攝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附近的種植園

自2011 年以來,加利福尼亞州的農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灌溉。當地農民之前一直享有豐富又價廉的水資源,2011 年後卻發現抽取出的水量大大減少甚至已經枯竭。農民被迫種植果樹,家庭用水也不得不減少。

喜馬拉雅山脈的珠穆朗瑪峰;攝於尼泊爾

被視為不可征服且永恆不變的喜馬拉雅山脈其實正經歷著生態變遷。區域氣溫升高導致冰川消融,高山湖泊水位上升可能會決口泛濫,危及山谷百萬人口的生命。另一方面喜馬拉雅冰川為全球1/6 的人口供應淡水,但它的3/4在持續退縮

報廢汽車場;攝於法國阿摩爾濱海省聖布里厄

車輛經過壓縮,成排嵌放在這片「墓地」。在法國,每年有150萬輛汽車報廢。歐盟《關於報廢汽車的技術指令》要求,自2015 年起汽車製造商投入市場的新車的回收利用率必須達到整車重量的95%,這是實現汽車行業可持續發展以及承擔社會責任的第一步。

粉花風鈴木;攝於蓋亞那科山

這株生長在蓋亞那森林中的粉花風鈴木,待葉片全部凋落之後才綻放出滿樹繁花。美麗的視角背後南美洲仍然持續砍伐森林,年砍伐面積相當於一個斯洛維尼亞。

大圖與縮略圖及詳細介紹

此外,內文還收錄了尼古拉斯·斯特恩、珍·古道爾、西爾維婭·厄爾等13位國際知名科學家、環保人士的文章。 用實例豐富的文字,為讀者講述有關氣候、農業、水、能源等地球上與人類息息相關的事物所面臨的境況,闡述他們如何看待人類未來需要面對的諸多緊迫環境問題。

位於象牙海岸科霍戈省的棉花包,全球有1/4的殺蟲劑用於棉花種植

20年,200張圖,20萬字講述地球故事。如生物學家珍·古道爾所言:「我們必須藉助精美而令人震撼的照片,講述引人入勝的故事,找到可以觸動他們的心靈方式。

文字:蕪葉子 編輯:曉萌

參考資料

https://zh.m.wikipedia.org/zh/%E4%BA%9A%E6%81%A9%C2%B7%E9%98%BF%E8%92%82%E6%96%AF-%E8%B4%9D%E7%89%B9%E6%9C%97

https://www.hemisgalerie.com/en/photosdart/8-yann-arthus-bertrand

GreenLens招聘文字編輯,運營編輯

公眾號回復「招聘」,獲得更多信息

期待你的加入!

更多可持續相關資訊\商業合作

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更多 #可持續材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d14c9e7b16f07e47753c78f9dbb24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