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桐城 |「轉」出來的新天地

2020-03-05   最桐城


「轉」出來的新天地

文|汪桂雲 來源|安慶日報

  新老產業同發力,轉型轉出新天地!2019年,桐城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取得豐碩成果,智能製造規上企業實現產值144.2億元、增長13.5%;節能環保規上企業產值107.2億元,增長18.9%;該市省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0家、中國馳名商標增至17件,再次榮膺「中國中部百強縣」,榜單座次比2018年上升11位。


  傳統產業鍛造「拳頭」成「巨人」


  緊盯市場前沿,深耕技術高地,優化產品結構,是桐城傳統工業企業不斷壯大的不二法門。做精產品、產業轉型,照樣可以成為行業「小巨人」,桐城傳統工業企業對此深信不疑。


  2019年,匯通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完成銷售收入3.4億元,納稅4700多萬元,推力杆產品市場占有率達39%,穩居行業第一。公司獲評全國首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並在世界製造業大會上獲得「企業成長之星」稱號。


  同樣,金田集團從專業生產大眾化的BOPP薄膜拓展到BOPA薄膜,該產品不僅填補安徽省同類產品空白,而且在全球同行業中走在前列。


  與產品升級不同的是,綠福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從化肥、種子、農藥經營主體轉型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2019年又成功與央企「中化農業」牽手,當上了該市農業提質增效的領頭人,為桐城農業實現「種出好品質,賣出好價錢」提供一攬子方案,在市場細分中,「綠福大米」走進了「中國好糧油·大米一級產品」榜單。在產業鏈上做文章,綠福公司邁出了發展的關鍵一步。



  新興產業開疆拓土增動能


  在傳統產業鍛造「拳頭」的同時,一批新興產業也在開疆拓土,為桐城發展增添新動能。2019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4.9%,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增長21.4%。


  在中建材公司,偌大的車間幾乎看不到人影,智能化生產令人眼前一亮。該公司生產的「超白壓延玻璃」,號稱玻璃產品家族的「水晶王子」,無與倫比的產品質量和性能,使之擁有廣闊的應用空間和光明的市場前景,2019年入選安徽省「工業精品」。


  桐城抽水蓄能電站是桐城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新能源項目。有人形象地稱它為「永動的印鈔機」!該項目總投資72.56億元,預計2026年建成投產。據初步測算,項目建設期內,每年為桐城貢獻3000萬元左右的稅費收入;項目建成投產後,年發電量21.44億度,年納稅額1.2億元左右。


  瞄準大項目,引進大項目,桐城在招大引強、央企合作上「咬定青山不放鬆」,年年歲歲景不同。2019年,該市集中開工工業項目54個,總投資額61.7億元,桐城抽水蓄能電站、金屬表面處理中心、賽貝爾智能裝備等重大項目順利開工,多個項目當年投產達效。全年新增規上企業16家,工業總產值增長10.7%,產值過億元企業197家,納稅超100萬的工業企業113家,其中超千萬元的14家;節能環保產業成為百億產業集群,桐城成功入選省級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基地),醫用檢查檢驗儀器及服務項目榮獲省重大新興產業專項。


  環境再造與時俱進興實業


  無工不強,人人皆知;扶持政策,各各不同。桐城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工業強市,強化政策引導,優化營商環境,為工業經濟保駕護航。連續39年來,桐城市委的一號文件與時俱進,為工業經濟鼓與呼,著力建設產業名城、實業強市;扶持政策含金量逐年提高,覆蓋設備補貼、人才引進、產學研合作。


  2019年,桐城出台了《關於打造實業強市著力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常態化推進「四送一服」雙千工程,一線「把脈問診」促發展。暢通財政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血脈」,舉辦3次銀企對接會,對接項目299個,信貸投資達44.5億元;提供「銀政擔」貸款擔保4.83億元,「稅融通」貸款擔保1.73億元,對597戶企業提供續貸過橋資金29.88億元;全年減稅降費超4億元,組織企業申報各類產業扶持項目600餘項,兌現產業扶持資金1.2億元。在營造全社會尊重、愛護企業家的同時,桐城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全面提升政務服務的精準度和便捷度,讓企業享受更多的政策紅利。該市創新設立了安徽省第二家、安慶市唯一一家縣級商務(局)報關窗口和安徽省第一家縣級異地跨境電商產業園;深化「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建立安徽政務服務網桐城分廳、開通政務服務專線287條,政務服務事項辦理時限總體減少51%以上,材料申報減少62.8%。截至目前,桐城有1815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1452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不見面審批」。2019年,桐城入選全國政務公開和政務服務試點單位,獲稱「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