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敗了

2022-04-11   壹條電影

原標題:電影,敗了

作者 | 壹哥

出品 | 壹條電影

引子

電影院從三月底開始關門,還是早已習慣的、稍有動靜先關電影院的清奇邏輯。到4月7號、上周四晚,朋友還跟我說:看樣子起碼還要再關一周,暫時就別惦記《神奇動物3》了。

話音未落,購票平台來信兒:開門、營業、賣票!

待第二天一早坐進影院,電影還沒開始,我心裡已經想好了這篇的標題:《我們從未如此需要電影!》。

兩個半小時後,這個標題變成了:《活該至此!疫情只是電影崩潰的遮羞布》。

又過了一天,我決定,平心靜氣,聊聊電影,也聊聊現實。

1.

電影

不同於如今好萊塢多數IP大片,我對《神奇動物3》,是有期待值的。

這期待,一大半來自J·K·羅琳的 作者野心

她試圖,在《哈利·波特》的基礎上,為這部衍生系列注入更成人、也更勾連當下的現實表達。

種族清洗、戰爭狂人、世界的收緊與倒退、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仇恨……至少看起來,羅琳的野心,宏大、深刻、直指人心。

這也是為何,前兩部《神奇動物》,敘事再混亂,人設再敷衍,我都發自內心地寬容待之,並對這個系列的走向報以期待。

具體來看,《神奇動物》系列表達層面,最關鍵的兩大設定,或者說是兩大引線:

一是體內長出「默默然」的克雷登斯;

二是讀心術魔法師與麵包師麻瓜的跨種族之戀。

某種程度上,我願意將這解讀為羅琳精心設計的、表達上互為對照的一體兩面——前者是麻瓜與魔法師仇恨矛盾堆積疊加產生的極端陰暗;後者則是打破種族對立、實現友好共存的極致美好。

「默默然」的扭曲、悲劇,和跨種族愛情的溫暖、動人,它們就像這個系列的左右護法,共同輔佐著羅琳實現它映射現實的野心。

以此為基礎,賣萌搶戲的紐特和那些神奇動物,都不是這個系列真正的主角,鄧布利多與格林德沃之間錯綜複雜的價值觀對立才是。

而夾在中間的「默默然」,就是讓這對立提升表達厚度的那個關鍵。

於是,當《神奇動物3》選擇將「默默然」這條線刻意弱化、草草收場,同時將跨種族愛情的悲喜無限降智、敷衍了事,前面兩部建立起的、所有姑且稱之為作者野心的那些亮點,盡數消失得無影無蹤。

與此同時,混亂的敘事與垮塌的人設還是老樣子,除此之外,就只剩下死忠粉絲才會無條件淪陷的中年賣腐,與尚能博路人粉絲一笑的動物賣萌。

影評人阿郎過去曾這樣評價前兩部《神奇動物》:

《神奇動物》是一種闊大的空,精美的糙,完整的缺,沉重的輕。

《神奇動物》是一種闊大的空,精美的糙,完整的缺,沉重的輕。

如今,這個系列終於將前面那幾個裝飾門面的高大上形容詞,也一併禍禍乾淨了。

2.

現實

雖然已經見了太多,但,電影再一次被現實打敗,甚至狠狠羞辱了一番。

電影那些設計出來的極端扭曲與極致美好,一旦遭遇堅硬無比的現實,瞬間便裂成了原形畢露的人性碎片。

愈把兩者放在一起對比,愈顯出 電影之怯懦,現實之冷硬。

電影中,因人性惡而生的「默默然」,瀕死之際,被親爹和親叔一同救下,得以善終;

電影外,被救護車拒絕的老人,死於哮喘。被網暴「200塊太少」的女人,跳樓自殺。

電影中,意與麻瓜開戰的格林德沃,和背後法力強大的黑巫師團伙,大戰在即卻集體失智,隨隨便便就被一隻麒麟主導的荒謬選舉搞定,落荒而逃;

電影外,我們壓根看不到那個與之對抗的BOSS,更一時無法分辨,那些抗疫中產生的「次生災害」,到底應該由誰來負責。

電影中,手握玩具魔杖、毫無戰力的麵包師麻瓜,穿梭於險象環生的魔法世界,身中鑽心咒,依然完好無損,抱得美人歸;

電影外,身處2022年的國際大都市,普通人竟會被「餓死家中」的恐懼籠罩。

或許,電影中,唯一能與現實產生一致共振的,是那位德國魔法部部長。他「選容易、而非正確」的領導原則,我們中國人,再熟悉不過。

有人說,電影的目的之一就是造夢,用過濾提純後的美好,讓我們在100分鐘里忘掉現實的殘酷與煩惱。

我說,電影永遠是所處時代的那面鏡子,它不單單照出最表面的美醜,更映射出時代背後幽深曖昧的人性。

面對日益分裂、崩壞的世界,好萊塢選擇在「迴避現實」、「討好粉絲」這條路上一去不回頭,這是藝術的倒退,更是電影的恥辱。

3.

眾生相

最後,或許與電影無關,但我想記錄一些應該被記下的眾生相。

順從。

這是我們千百年來刻在骨血里的脾性,它從來不是負面的。只是每每因此經歷災難時,或許每個人也應該多問自己一句,順從沒錯,只是要看值不值得。

恐慌。

當30歲以下的年輕人也開始陷入瘋狂囤貨的焦慮,只能說,我們另一個千百年來刻在骨血里的脾性——不安全感——終於成功地再次被激活了。

戾氣。

自人類有了網際網路,戾氣便出現幾何倍地增長。而過去兩年多,非常時期,或許每個人又都或多或少地經歷著潛移默化的戾氣薰陶。這種異化,悄無聲息,害人害己。

大局觀。

又一個,千百年來刻在骨血的脾性。或洋洋洒洒,高談闊論。或隱忍退讓,身如螻蟻。更多時候,它卻是那個屢試不爽的流量密碼,兼尚方寶劍。

分裂。

異化的結果,就是某種程度上的「精神分裂」。一邊轉發「國本之爭」,一邊轉發「上海求救」。順從、恐慌、戾氣與大局觀混雜在一起,再摻雜些許人性最單純的善惡,所謂「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不過如此。

與此相比,電影,太過蒼白無力。

結語

可終究,我們依然無法離開電影。至少我做不到。

如果說《神奇動物3》中,有對當下起到真正慰藉的地方,我想就是結尾了。

相比前面那些虛假做作的造夢,和低幼廉價的價值觀輸出,電影最後,鄧布利多微笑目視著一場普通婚禮,繼而消失在雪夜街頭。那個小小的背影,才是這個偉大人物整部電影最高大、也最觸動人心的瞬間。

又想起他曾在《哈利·波特與密室》的結尾,說給哈利的那句話:

定義我們的,不是能力,而是選擇。

這句話,也送給此時的你們。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設置置頂哦~

如何星標我們:

往期精選

【壹條電影】互動群

敲級感謝大家對我們【壹條電影】的支持!為了報答大家(認真臉φ(>ω<*) ,我們開設了一個互動福利群,不定期發放各種福利,以及線下活動的通知。

即刻添加管理員ID:【 movielove666】加入壹條電影互動群和胖友們一起討論電影的聲光影!

你們的【在看】是我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