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35斗公眾號,作者謝慶霜。
近日,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與隆基太陽能工廠共同表示,雙方已簽署長達2年的採購協議,隆基將在2年內從通威購買共計20.36萬噸的矽料。按照多晶矽的平均售價245.3元/公斤,矽料預計銷售總額將達到442億人民幣。
通威,一家從水產飼料起步的公司,成長為了全球高純晶矽龍頭企業,形成了「農業-新能源」的雙主業發展模式。根據公司2月發布的2021年度業績快報,2021年預估營業總收入為666.02億元,同比增加50.68%,營業利潤為108.85億元,同比增加130.51%,通威發展勢頭強勁。
一、從金屬網箱起家,到全球最大的多晶矽生產企業
通威股份的前身四川通威飼料有限公司於1995年12月登記註冊,註冊資本為2500萬元,法定代表人為劉漢元。2000年10月,四川通威飼料有限公司變更為四川通威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1月更名為「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從事飼料以及飼料添加劑的生產和銷售。
2004年2月,通威發布招股說明書,擬於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彼時,它已經是國內三大飼料生產商之一和最大的水產飼料生產商,在全國建立了30多家飼料公司。
至於劉漢元本人,1981年7月畢業於四川省水產學校,畢業後便被分配到眉山縣水電局兩河口水庫漁場當技術員。在當時的眉山,魚類供應緊張且價格高昂,於是劉漢元想到了可以在流水中用金屬網箱養魚。1984年,劉漢元投放了第一批魚苗到網箱中,等到收穫時,獲得了1930元的凈利潤,這種養魚方法很快便在眉山縣的其他農戶中流行起來。1985年,這項技術被列入國家「星火計劃」和「豐收計劃」,得以向全國各地推廣。
在1981年到1986年的這幾年裡,劉漢元先後任職技術員、助工、工程師,再到高級工程師,並於1986年創辦眉山縣漁用配合飼料廠,1992年成立通威集團。此後,便是通威股份的成立,水產飼料業務的不斷擴張。2002年,劉漢元於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學習工商管理,在這裡接觸到了新能源產業,他畢業的博士論文便是《各種新能源比較研究與我國能源戰略選擇》。2006年,劉漢元宣布「全力以赴進軍多晶矽產業」。此後的幾年裡,通過投資或收購新能源公司、改造生產技術、建設工廠、加碼上游,通威成為全球最大的多晶矽生產企業,近兩年來通威的多晶矽全球市場份額可達20%。
從飼料到光伏,劉漢元的跨界嘗試現在來看是極具前瞻性的。根據2021年半年報,通威光伏業務在總收入中占比為61.57%,農牧業務占比為37.25%,隨著多晶矽市場價格上漲,產品供不應求,通威的光伏產業將在整體營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年產飼料超1000萬噸,飼料市場集中趨勢明顯
飼料業務是通威的傳統業務。作為全球水產飼料的龍頭企業,通威在飼料方面達到年產飼料超1000萬噸,在全國水產飼料市場上占有率超20%,其飼料產品適用魚類包括草魚、鯉魚、鯽魚、羅非魚、鯿魚等等。此外,通威也從事畜禽飼料產品的開發,包括豬飼料、鴨飼料和雞飼料。
在基本飼料之外,公司還開發出「蝦肝強」、「鯽倍健」、「鮰腸健」、「旺仔寶」、「殺菌水機」等功能性產品,用於水產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通威產品銷售區域覆蓋國內大部分地區,同時也包括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根據浙商證券對通威股份的研究,其飼料農業發展的一大優勢在於成本管控得當。通威股份通過與相關公司合作建立採購聯盟、原料直購、儲備季節性原料等措施降低生產成本,即使在飼料價格浮動較大的時期也能依靠其完備管控體系來控制產品的成本水平。
另一優勢體現在技術領域。公司不斷加大對於產品研發的投入力度,通過提高高端飼料在產品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其市場競爭力。目前的魚苗培育領域存在苗種成活率低、成魚體質差、規格量產相互矛盾的情況,針對這些問題,通威成立了「高端苗種料項目組」,按照苗種生長發育不同階段的不同生理習性開發適合的產品,如「開口樂」系列產品適合於幼苗階段使用,可以增強魚類抵抗力,提高其成活率。
圖1:開口樂產品說明書節選 來源:官網
2021年7月,通威收購了天邦股份旗下水產飼料全部資產,與此同時,其他飼料公司也通過不斷收購擴大其規模,如新希望六和在2021年於兩個月內收購了4家飼料廠,飼料行業集中化、規模化趨勢明顯。
三、太陽能發電成本降低,通威入局新能源
2006年,劉漢元宣布「全力以赴進軍多晶矽產業」,標誌著其開啟了新能源的全新領域。關於進軍原因,劉漢元曾在每日經濟新聞的採訪中表示,起初他只是想選擇一個比較好的清潔能源,在水能、風能、生物質能、光伏、光熱等多種清潔能源中對比後,劉漢元選擇了光伏。
2013年,通威以8.7億元收購合肥賽維電池片業務。2019年,通威成為全球最大的矽料和電池生產商。
「在轉化的路徑和效率上,我們發現,光伏應該成為未來人類依賴的清潔能源。其他的風能、水能、生物質能的量在總量上遠遠不如光伏發電這樣直接。」劉漢元說。
在光伏領域,通威主要從事高純晶矽、太陽能電池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在高純晶矽方面,其產銷模式為公司就近採購生產要素,在樂山、包頭、保山生產基地生產,並與下游矽片企業開展長單銷售合作以保障產銷的穩定性。在太陽能電池方面,公司於雙流、金堂、眉山、合肥生產基地生產電池,產品銷售給組件企業。
圖2:通威太陽能成都基地 來源:官網
公司的主要競爭優勢在於成本優勢。以2020年的矽料成本來說,公司的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分別為14.51元/Kg-Si和1.71元/Kg-Si,矽料製造成本為22.48元/Kg-Si,皆低於同行的大全能源和亞洲矽業。此外,通威通過與產業所在的當地政府簽訂優惠協議,可以拿到更低的電價,如投產地雲南保山可以享受0.25元/kwh的電價。此外,電池成本分為矽片成本和非矽成本,當前行業光伏電池平均非矽成本為0.3元/W,通威在2020年時已經將成本降至0.2元/W,比行業平均水平低38%。
從整個太陽能行業發電成本來看,根據IRENA(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統計,隨著技術的發展成熟,2010年至2020年期間太陽能發電成本累計下降85%,成為價格下降幅度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且未來仍有下降空間,通威光伏產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四、「漁光一體」模式促發展
養魚、光伏,看似不相干的兩個產業,卻能在對立中形成互補。通威獨創出「水上發電、水下養魚」的發展模式,在魚塘上方建設分布式光伏電站,既可以增加光伏發電效益,也能保障原有的水產收益,可謂一舉兩得。
圖3: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方家湖漁光一體 來源:官網
此外,光伏對漁業發展也有促進作用。光伏電站建設需要保證600畝以上的連片面積,促進了水產的規模化發展,帶來規模化養殖的同時也帶來魚塘設備的智能化、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其提高能夠進一步降低勞動力成本,推動從事單調勞動的漁民成為產業、技術工人。目前,其「漁光一體」建設總規模已超過2GW。
光伏農業的發展,實現了一地多用,在原有產業的基礎上「嫁接」光伏模式,促進了原有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是一種非常有前景的農業發展模式。通威在漁業的基礎上發力新能源,對於水產企業的轉型具有很高參考價值。
回過頭來看,農業里清潔能源的參與並不少見。以光伏來說,它作為太陽能利用的一種形式,具有清潔、環保、可再生的特點,近年來,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光伏+農業」的應用。據索比光伏網統計,光伏農業可歸納為十類模式,分別是菌菇光伏、漁光互補、蔬菜(瓜果)光伏、牧業光伏、林光模式、藥材光伏、生態光伏、熱電光模式、三產光模式和水利光模式。其中蔬菜(瓜果)光伏模式也就是我們常見的溫室大棚種植,通過結合棚上光伏發電和棚下農業種植,可以推動種植業的轉型升級,此外,這種模式也非常適合做旅遊農業,開發遊客參觀、採摘項目。這方面的案例可參考35斗此前的文章:《「光伏+農業」成農業新經濟增長點,有望打開千億級市場空間》。
除了光伏,還有風能、水能,以及將廢棄物、排放物轉化為可再生天然氣的生物質能等等。伴隨著碳減排成為各個國家的發展共識,中國預計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清潔能源作為減排的重要途徑,應用前景廣闊。
在3月22日《商界》的採訪中,劉漢元提到,自工業革命以來,化石能源驅動人類社會前進,但資源、環境的不可持續也透支了人類的未來。隨著電子和工業信息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技術進步,是能源轉型的有效支撐,在碳中和道路上路徑最短、轉換效率最高、收集相對最方便的太陽能能夠擔任真正的主力。
參考資料:
1. 華夏能源網.通威集團劉漢元:39年成就全球「雙冠王」,如今再寫碳中和新傳奇
2. 商界.《商界》雜誌專訪劉漢元主席:聚勢聚焦、做專做精,才能真正做強做大
3.通威股份2021年半年度報告、2021年業績快報
4.索比光伏網.史上最全:光伏農業十大模式全面解析
5.每日經濟新聞.通威集團劉漢元談跨界
6.浙商證券.通威股份:精誠為本,耕耘未來
7.浙商證券.通威股份深度報告:矽料電池雙巨頭,先發擴產量利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