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覺人生多困頓,不妨讀讀《紅樓夢》

2024-10-01   十點讀書

在越發內卷的當下,許多人的內心都充斥著焦慮和迷茫。

現實的重負就像枷鎖,讓人束縛其間,難以掙脫。

想要從生活的泥潭中找到出口,就要學會向內安頓自己。

閱讀經典,便是一種汲取精神力量的方式。

《紅樓夢》的「寫實」,會讓你發現,人性與世情,其實亘古不變。

讀一讀這部被魯迅先生評為「如實描寫,並無諱飾」的傳世之作,或許就會明白:

你所經歷過的困境,他人也曾踏足;你所感受到的悲歡,他人亦能相通。

藉由《紅樓夢》的智慧,我們將抵達一種更加自在從容的生活狀態。

紅樓開篇,寫的是江南鄉宦甄士隱的故事。

甄士隱為一鄉望族,稟性恬淡,只愛觀花修竹、酌酒吟詩,對功名無所求。

其妻封氏溫婉賢淑,二人感情甚篤。

甄士隱膝下無子,只得一女,卻無重男輕女之心,對女兒愛如珍寶。

一家人生活美滿,其樂融融。

他性情恬淡,與世無爭,卻有助人之心、成人之美。

與窮儒賈雨村萍水相逢,因欣賞其才學,便起了周濟之意。

又怕貿然相助傷了讀書人的面子,待賈雨村主動說起自己的困境,他才趕忙拿出早已備好50兩銀子和兩套冬衣,助其科考。

如果說,銀錢對於身處富貴的甄士隱還不足為道,那兩套冬衣,則是其悲憫惻隱之心的真切體現。

畢竟,除了母親,天底下還有誰會為自己添置禦寒衣物?

甄士隱之於賈雨村,實有再造之恩。

可縱是如此豁達仁厚、秉性善良的「世外之人」,命運也沒有饒過他。

先是女兒被拐,深受重擊;繼而房屋被燒,痛失家園;而後遭岳丈哄騙,財產盡失。

人到暮年,卻步入淒風苦雨、貧病交攻的境地。

在他陷入困頓之際,賈雨村在官場混得風生水起。

甄士隱被拐的女兒英蓮被賣兩次,鬧出人命案,賈雨村正是負責判案的主審。

然而對昔日恩人的女兒,賈雨村卻並未伸出援手。

為了平步青雲,他向「四大家族」投誠,不惜徇情枉法,胡亂斷案,讓英蓮失去了與父母相認的唯一機會。

最後甄士隱看破紅塵,隨破足道人出了家,甄夫人則在思夫念女中了卻餘生。

人在落魄時,連自己施過恩的人都難以指望,遑論他人。

想起《聊齋志異》中有一則故事,名為《宮夢弼》:

富人柳芳華慷慨好客,常常急人所急,愛為朋友紓困解難。

待家中財產被揮霍殆盡,柳芳華也一病而死,妻兒難以度日。

兒子去向受過父親恩惠的朋友尋求援濟,卻吃遍閉門羹,無一人待見。

人心涼薄,自古皆然。

「當你身處高位時,所見到的都是浮華的表象;

當你身陷低谷時,才有機會看到世間真相。」

風光時的觥籌交錯、推杯至盞,未必是真心的相待;

而落魄時的冷眼旁觀、避之不及,才是現實的寫照。

趨炎附勢、拜高踩低本就是世間常態、人之本性。

身處困境時,與其向外求索,不如安頓內心,默然蓄勢。

一個人最大的清醒,是看清人心,平和面對人情冷暖;理解人性,坦然接受世態炎涼。

紅樓一書,可謂繁華盡顯、熱鬧紛呈。

鐘鳴鼎食的貴族日常,被曹公的如椽大筆描摹得如見眼前。

赴宴聽戲,聯詩賞花,雪中觀梅,圍爐烤肉……

貴族公子、侯門千金人上之人的生活,令人艷羨。

然而,光鮮背後,每個人的孤獨與無奈都難以言說。

寶玉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內心卻常常被「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的感知充斥,孤獨感揮之不去。

他厭惡仕途經濟,不屑功名利祿,與世俗觀念格格不入,因而不被常人理解。

他與黛玉互為知音,對自己的終身大事卻不能自主,後來縱然與寶釵舉案齊眉,終究卻對黛玉意難平。

黛玉才華橫溢、聰慧敏銳,內心的細膩與哀愁卻鮮有人懂。

她寄人籬下,富麗府邸對她只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嚴酷處所。

對身世自憐自傷,對愛情患得患失,她的孤獨難以排遣。

賈母身處賈府權力中心,享盡榮華富貴,一生尊榮無數,但其內心深處也有著無人可訴的孤寂。

早年喪夫之痛,暮年家族衰落,兒孫輩的紛爭與疏離,都讓她心下戚然、悵惘不已。

王熙鳳手握大權,唯我獨尊,看似風光無限,內心卻也充滿苦楚。

在家務漩渦里,她孤立無援,找不到支持自己的人;

在婚姻關係中,她與丈夫賈璉矛盾頻發,貌合神離。

表面呼風喚雨,實則時刻擔心地位不保,高處不勝寒的處境使得她的孤獨感日漸深重。

寶釵的孤獨,是曲高和寡的寂寥;探春的孤獨,是壯志難酬的落寞;李紈的孤獨,是心如枯井的荒蕪……

千紅一哭,萬艷同悲。

紅樓一夢,萬境歸空。

孤獨感,或許是曹公想要傳遞給讀者的一種深刻的人生體驗。

繁華背後,是無盡落寞;滿腹心事,又能向誰訴。

無論達官貴胄,還是升斗小民,面對孤獨,是每個人的終極課題。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孤獨感亦是如影隨形,避無可避。

身處人群里,被喧囂和熱鬧包圍,但無法融入其間,只能獨自向隅;

面對抉擇時,內心充滿迷惘,然無人可依,找不到可以指引自己的人;

步入窘境時,滿心焦灼卻束手無策,除了默默承受,別無他途……

孤獨,是人生的宿命。

生而為人,誰都無法擺脫孤獨,與其排斥抵禦,不如悅然接納。

當你習慣了與孤獨共舞,就會明白,能夠相伴一生的,不是任何外物,而是內心的寧靜與安然。

依現在的說法,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線。

那《紅樓夢》中的香菱,便是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

她出身書香門第,父母皆是賢達之人,自小被視為掌上明珠。

若按正常的人生軌跡,她本可一生無憂、歲月靜好。

然而,命運卻對她伸出了狠惡的獠爪。

4歲被拐賣,從此挨打受罵,吃盡苦頭;

12歲被販賣,無奈為奴為妾,伺候他人。

從千金小姐淪為卑賤妾室,香菱之苦,在紅樓諸釵中尤甚。

命運如此多舛,若換做旁人,早已鬱鬱寡歡,慘澹度日。

香菱卻未見愁態。

被「呆霸王」薛蟠搶奪進京的路上,當船停靠岸邊,她看見岸上有幾棵樹,遠處的人家在做晚飯,碧青色的煙連雲直上。

彼時的她,前途未卜,前路蒼茫,卻未曾流露出對於自身處境的擔憂。

那時的她,也還未讀過「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的詩句,卻已能用一顆詩人的心去感知世界。

天然的詩心和對詩詞的熱愛,讓香菱屏蔽過往,抵禦殘酷,在淤泥中向陽而生。

進入大觀園後,她拜黛玉為師,孜孜不倦地學起了作詩。

自此身心投入,如痴如醉,在詩詞的世界裡安放心靈、尋求慰藉。

為了寫詩,她廢寢忘食,終日在池邊樹下、山石徑旁苦苦思索,乃至睡夢之中也念念不忘。

有心人,天不負。香菱苦志學詩,精血誠聚,終於在夢裡得了絕佳的八句,受到眾人稱讚,為自己贏得了大觀園詩社的入場券。

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說:

一個懂得在生活中找到心流的人,即使在全然絕望的情形下,也仍然找得到樂趣。

一個懂得在生活中找到心流的人,即使在全然絕望的情形下,也仍然找得到樂趣。

香菱學詩,正是進入了「心流」狀態,屏蔽外在,全情投入,幸福的洪流也隨之奔涌而來。

對人生的錯位和不堪的過往,她沒有耿耿於懷、念茲在茲,而是找到了自我救贖的路徑,儘管她最終的結局依舊不夠圓滿,但已然讓詩詞成為照亮生命的光。

學會自我救贖,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它不僅僅是對苦難的超越,更是對自身價值的肯定和實現。

人這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當遭遇風雨侵襲時,應如羅翔老師所說:

請你務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千萬次,毫不猶豫地救自己於這世間水火。

請你務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千萬次,毫不猶豫地救自己於這世間水火。

找到自救的路,才能逃離困頓,逃出生天。

在人生的長河中,學會自我救贖,才能駛向光明的彼岸。

紅樓一夢,亦是南柯一夢。

花柳繁華地、富貴溫柔鄉,轉眼便成衰草枯楊,淪為荒蕪;

多少才子佳人、風流人物,終成一抔黃土,歸於塵埃。

人生的繁盛或困頓,都如過眼雲煙,難以長久。

命運的起興與寥落,都在循環往復,如是而已。

生命歷經高光,終會走向暗淡;人生熙熙攘攘,終將煢煢獨立。

倘若你正處於困頓之中,不妨以平和之心看待生活的波瀾,以豁達之態面對命運的起伏。

跨過世間的溝壑,自會迎來坦途;走過難熬的心路,便可抵達安寧。

點個 「在看」,與諸君共勉。

十點讀書開視頻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視頻里學知識

本期解讀:蘇軾

作者 | 文娟

主播 | 佳音,十點讀書籤約主播。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