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傳統技藝如何「飛入百姓家」?快來提出你的意見

2020-04-13     廈門日報社

推廣歌仔戲,要培育受眾、培育市場。

珠光青瓷重現往日輝煌仍需多方努力。

莊友誼成功復燒珠光青瓷。

  連日來,不少市民致電本報市民熱線5589999,為閩南話推廣提建議。據悉,實行閩南文化保護名錄製度是閩南文化保護髮展辦法(草案)的亮點之一。除了方言保護,傳統技藝和戲曲等其他類型的閩南文化也受到關注。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聯合本報徵集辦法(草案)意見活動持續進行中,歡迎您積極提建議,本報將記錄整理並轉交,為法規草案的審議提供參考。

  

  珠光青瓷

  失傳技藝被重拾,走向市場之路仍在探索

  「80後」莊友誼是同安珠光青瓷燒制技藝的非遺傳承人。珠光青瓷出自同安汀溪窯,南宋時非常興盛,但燒制技藝一度失傳。十年前,莊友誼帶領團隊復燒出珠光青瓷。由於缺乏史料記載,莊友誼花了整整11個月研究釉水和泥土。珠光青瓷的一大特點是琵琶黃色澤,這是燒制後鐵離子呈現出來的顏色,莊友誼說:「鐵少了,燒不出這種顏色,鐵多了,器皿上會有黑點,不美觀。」當時家人以及團隊其他成員都勸他放棄,因為研發成本高,燒制一窯要花費萬元,即使批量生產,銷路也是問題。但是莊友誼很堅持:「找回失傳的技藝,一輩子都很有意義。」

  復燒成功後,莊友誼原本計劃批量生產珠光青瓷,作為生活日用瓷或製成伴手禮。但到現在,訂單數量依然有限。為了提高珠光青瓷的知名度,莊友誼每年參加八九個城市的茶博會或者佛事展,一年巡展花費80萬元到100萬元。他說:「巡展成本和訂單收入基本持平,目前打開在專業市場的知名度,但還達不到『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程度。」

  莊友誼還和朋友們發起成立公益組織——珠光青瓷傳習中心,推出短期課程,嘗試走進同安區的小學、初中,並成立興趣小組讓孩子動手體驗製作。莊友誼說:「我們的定位就是做啟蒙教育,培養孩子的興趣,發現一些苗子。」

  莊友誼還計劃在同安蓮花創辦「熱陶藝術區」,包含工作室、展覽館、咖啡吧等,集文創、休閒、娛樂於一體,期盼能幫助珠光青瓷重現往日輝煌。


  歌仔戲

  從業者創新求變,但人才培養仍是問題

  「90後」陳偉順是北師大海滄附校音樂老師。他出身梨園世家,利用所長在學校開設歌仔戲課程、組建社團,培養出一批「小戲骨」。陳偉順的想法與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不謀而合,這些年研習中心積極走進校園,期盼有更多像陳偉順這樣的老師助力推廣歌仔戲。

  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主任林德和與歌仔戲「打交道」已經43年了。他說,政府部門在保護閩南傳統戲曲方面作了不少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看演出的觀眾多了、年輕了。「不要小看戲曲進校園和惠民演出,那是一個搖籃,培育受眾,培育市場。全國有348個劇種,有的正在消亡,如果觀眾根本不喜歡,搶救起來又有什麼意義,更談不上發展。」

  但是,歌仔戲進校園也遇到瓶頸,林德和說:「有的學校重視,又有文藝方面的老師積極配合,推廣起來就很順利,否則單靠研習中心這一點人力很難鋪開去做。我的建議是利用寒暑假,把有文藝基礎的老師集中培訓,讓老師們先學些基本功,教給孩子,我們再定期入校指導。」

  從業者也在求變,近年來一批精品劇目在全國、全省大賽中屢獲各種獎項。「以前兩個人站在台上就能唱一個小時,現在這種表演形式肯定不行了,我們走都市化、精緻優雅的路線,增加可看性。」林德和說。但他也擔心人才缺失的問題。2018年,廈門藝術學校招收20名歌仔戲表演學生和10名歌仔戲器樂演奏學生,學制六年,生源主要來自漳州、泉州等地。林德和說:「這次招生距離上一次估計有10年了,學生畢業後,還面臨擇業。研習中心是事業單位,逢進必考,考不上的孩子只能自謀出路。家長不願意送孩子來學,這是一種悲哀。」


  法規草案速覽

  扶持保護名錄對象

  獎助傳承人學藝者

  閩南文化保護髮展辦法(草案)設置「傳承與發展」一章,其中規定對列入保護名錄的對象,文化主管部門以及相關部門在其研究、創作、宣傳、展示、產業化等方面給予扶持。

  在扶持傳承人方面,辦法(草案)要求,代表性傳承人無經濟收入來源、生活確有困難的,文化主管部門應當按照規定予以適當補助、資助,提供展示平台、場地等方面支持。具體辦法由市文化主管部門會同市財政部門制定。鼓勵將列入保護名錄的傳統技藝研習列入相關職業教育專業。採取獎學、助學等方式,鼓勵學藝者學習掌握列入保護名錄的傳統技藝。

  在推廣方面,除了提出教育主管部門應當開展「閩南方言與文化進校園」活動,還鼓勵、支持列入保護名錄的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進入劇場、校園等展示展演,並將適宜普及推廣的納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


立法大家談

  「建議通過立法對傳統技藝的宣傳展示給予更多關注。我建議政府部門組織代表性傳承人組團參展,比個人參展的影響力要大。或者給予展位租金、場地布置費用等補貼,加大支持巡展的力度。」 ——莊友誼

  「立法很重要,有法可依,我們才有生存之道。雖然國家現在已經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但我認為地方立法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會更強,可更好地讓閩南傳統戲曲傳承下去。」 ——林德和


專家觀點

  閩南傳統戲劇發展

  應該「兩條腿走路」

  市博物館原副館長、文博研究員何丙仲認為,閩南傳統戲劇的發展應該「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傳統劇目要精緻化,保留原汁原味,不要過分改動;另一方面,要有所變革,創作新劇目,吸引更多觀眾。

  何丙仲說:「保護閩南文化,要有傾斜政策。對傳承人除了經費支持,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尊重他們的創造。」接受採訪時,何丙仲還以閩南傳統建築的保護舉例:「老建築是不是都需要保護呢?如果是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當然應該保護,但是如果是一般的民居,破爛不堪,是不是因為它老就值得花大力氣來保護呢?保護的同時還要考慮使用價值,如果老建築都拿來做博物館、紀念館,反而造成審美疲勞,更重要的是傳統元素怎麼創新運用。」


(文/廈門晚報記者 彭菲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Yt9dnEBnkjnB-0zO6VO.html